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雲賞”上博“盛世芳華”展

發佈時間:2022-03-23 09:18:2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鄒雅婷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局部)。上海博物館供圖

近日,上海博物館攜手上海廣播電視臺看看新聞推出“盛世芳華——雲賞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特別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跟隨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走進不久前開幕的“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帶領觀眾欣賞展覽中的精品文物,講述捐贈人與上博之間的動人故事。

上海博物館70年的發展歷程,與無數捐贈者的義舉和厚愛密不可分。截至2021年末,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102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逾14萬件。館藏文物中有8.8萬餘件來自各界人士捐贈,其中珍貴文物3.3萬餘件,捐贈品約佔館藏文物總量的8.6%,佔館藏珍貴文物總量的23.6%。

“盛世芳華”展是上海博物館繼去年舉辦“鼎盛韆鞦”展和“高山景行”展之後的又一受贈文物大展,也是今年上海博物館建館7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展覽匯集195件/組文物,主要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贈的重要文物,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幣等多個門類,僅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1件,包括商晚期牛胛骨刻辭、西周成王時期小臣單觶、戰國商鞅戟、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卷》、明代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等。

走進展廳,一幅鋪展開來的書法長卷格外引人注目。楊志剛介紹,這是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為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其書法作品有“清勁峭拔,飄飄不凡”之評價。此卷摘錄《楞嚴經》中《觀世音發妙耳門》一節,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無繚亂之感。其用筆似不經意,卻有閒和蕭散之韻。根據卷後自署文字可知,此卷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1085年)所書,筆力仍然雄健。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盉。上海博物館供圖

文彭“七十二峰深處”牙章也是上世紀80年代上博受贈文物中的珍品。文彭是明代書畫家文徵明之子,這件牙章為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印面文字布白勻整,線條細挺圓潤,典雅大方,牙章左側有“文彭”兩字草書款。“七十二峰深處”牙章傳抗戰時期被發現,曾為杭州高絡園舊藏,後歸華篤安。1983年9月,華夫人毛明芬遵華篤安遺囑將所藏1500多方明清印章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為其中之珍貴者。

吳王夫差盉是上博館藏青銅器中的“網紅”文物,為何鴻章于1996年捐贈。其肩部有銘文12字,記述此盉為吳王夫差用青銅為一女子鑄器。楊志剛介紹,吳王夫差存世遺物多為兵器(劍、矛)和鑒等,以往此盉未見流傳,彌足珍貴。盉的蓋面與器腹滿布細密小龍交纏而成的蟠螭紋,與鏤空的提梁相互輝映,形成華麗繁複的視覺效果。盉的鏤空提梁採用失蠟法澆鑄而成,蓋與器上紋飾運用當時流行的印模技術,體現了春秋晚期吳越地區(今江浙一帶)高超的鑄銅工藝。

《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是“明四家”之一沈周現存作品中僅見的一幅大軸青綠山水畫,為翁萬戈于2019年捐贈。此圖是沈周54歲時所作,臨摹的是浙派畫家戴進的《謝安東山圖》,描繪東晉名相謝安隱居東山時出遊的情景。沈周的山水畫師法元代黃公望與吳鎮,遠溯五代董源、巨然,而戴進宗法南宋馬遠、夏圭,以風格而論,一為南方山水與水墨畫的傳統,一為北方山水與宮廷著色畫的傳統。圖畫設色明朗鮮潤,融合了南、北方山水畫的皴法特點。沈周畫多倣元人,此畫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稱絕無僅有。

雕工精湛的周文樞犀角雕赤壁圖杯、莊重典雅的景德鎮窯黃地三彩雙龍紋鼓凳、造型別致的宜興窯陳鴻壽“延年”銘紫砂壺……展覽中有不少精美雅致的古代工藝品,令人大飽眼福。

楊志剛説,此次展覽將持續至今年9月,待疫情平穩、恢復開館,歡迎大家再來現場看展。(記者 鄒雅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3月22日第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