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 留法大展再現中國現代美術“先驅之路”

時間:2019-01-15 08:09:36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藝訊>

“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開幕式現場

18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巴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藝術中心。已積澱數個世紀的歐洲古典藝術在法蘭西得到最好的傳承,並綻放出現代的光芒。20世紀初的中國處於貧窮凋敝、內憂外患之中,心懷救國理想的青年們不得不負笈遠洋,向世界探求新知,尋找中國發展的新道路。巴黎,對學習藝術的青年學子們來説,無疑是心中最嚮往的殿堂。

於是100多年前,青年們開始陸續登上波爾多斯號郵輪,歷時一個多月的航行,來到他們心中藝術的聖地——法蘭西,開啟了學習西方藝術的歷程。這些藝術探索的佼佼者們大多成為了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中不可繞開的重要人物,他們改變了中國美術的面貌,為中國美術帶來了現代藝術的火種,閃耀至今。

“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開幕式現場

2019年,在慶祝百年校慶之後,中央美術學院深入研究梳理,多方聯繫借展,共聯合40余家公私機構和個人,以200余件珍貴作品和眾多史料呈現出這條負笈西行、求索新知的藝術道路。1月12日,“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總策展人,分為主展和三個專題展的形式,主展“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由紅梅擔任策展人,三個專題展“他鄉之鄉:中國留法藝術學會”、“他山之石: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雕塑”、“飲水思源: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的策展人分別為董松和江明洋、劉禮賓、菲利普·傑奎琳。

徐悲鴻《自畫像》、《簫聲》及素描稿

本次大展匯集了很多平時極少露面,甚至是從未與公眾見面的精彩作品。比如徐悲鴻的油畫《簫聲》,這件作于1926年的名作收藏于徐悲鴻紀念館,畫面保存完好得宛若新作,難得的是旁邊同時展出了略小一些的素描稿,相互對比之下,作者的技巧與情思更顯而易見,由吳作人國際藝術基金會收藏的吳作人193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繪製的《縴夫》,色彩栩栩如生,細節精微處仍纖毫畢現……值得感動的是,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後,這些輾轉萬里的油畫作品仍保存完好如初,可見各收藏機構對作品進行了精心的保管、清理與修復,讓我們在今天得以清晰地窺見這些年輕藝術家當時的情思,雖然隔世,但當年這些青年們的繪畫天才、對國家民族的熱忱、對藝術的理想激情仍如在眼前。

觀眾拍攝劉海粟在歐洲寫生作品

上世紀30年代,劉海粟在歐洲及北京繪製的一系列兼具印象派與野獸派風格的油彩寫生作品,原作的感染力顛覆了之前印刷品帶給我們的感受,安徽博物館收藏的數件潘玉良油畫佳作,其生動更是超過以往我們熟悉的自畫像,真正還原了潘玉良作品的活力,而董希文展出的為雙親繪製的畫像不僅技巧令人折服,內斂飽滿的情感亦令人感動,而另外兩件作品《窗前靜物》和《小乞丐》則完全展現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一樣、頗具西方現代風格的董希文……諸如此類的作品還有很多,如吳大羽、方君璧、韓樂然、司徒喬、龐薰琹、李瑞年、秦宣夫、李超士,更有張弦、曾一櫓、劉自鳴等今天的藝術史學者們從史料中發現出的重要藝術家……這些作品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他們藝術的魅力,更清晰地還原了他們的形象,看到他們更完整的藝術面貌。

展覽現場

一個世紀之前,這些來自東方的藝術青年們同去法國留學或遊學,但每個人吸取的營養和帶回的藝術主張卻不盡相同,由此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百舸爭流的面貌。在展覽中,我們看到徐悲鴻對西方古典藝術的汲取,林風眠主張中西融合而在彩墨中的運用,自詡“藝術叛徒”的劉海粟大膽而濃烈的筆觸與色彩,潘玉良生動活潑的色彩與造型,吳大羽將現代抽象探索與中國書法理念的結合,張弦寥寥數筆卻神貌畢現,常玉空靈宛若夢境的表現風格……40余位留法藝術家在生前或許交往密切,但一定不曾想數十年之後,他們的作品會以“留學法國”這樣一個主題聚集在一起展覽。

展覽現場

今天這些作品早已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分別收藏于家屬、藝術機構與藏家之手,因其珍貴程度,再想匯集在一起的難度可想而知,從這個意義上説,這個展覽不僅前所未有,在未來數十年內,如此數量與品質的展覽也難以再現。

如果説主展“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呈現了近40年來中國藝術家赴法國留學的主流,那麼“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雕塑”、“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三個分展則生動呈現了這條長河的生動側面。

1935年滑田友在巴黎與中國同學合影,前排左起:廖新學、呂斯百、唐一禾、曾竹韶、錢仕文、鄭可、黃顯之;後排左起:滑田友、王臨乙、常書鴻

1936年在巴黎,中國留法協會會議,研究赴倫敦參加展覽會事宜。後排左起:李瑞年、周輕鼎、曾竹韶、馬齏玉、陳芝秀;後排右起:張紫嶼、呂霞光、陳士文、黃顯之;前排右起:滑田友、王子云;前排左起:張賢范;小女孩為常沙娜

1933年4月2日,常書鴻、劉開渠、曾竹韶、王臨乙、呂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藝術生,本著“需要一個更緊密的、更純潔的藝術團體的組織”,出於“互相了解、互相研究的真誠的態度”,“自由地評論藝術界的現狀,藝術上的問題”的目的,在巴黎常書鴻寓所成立了著名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

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展覽現場

1936年,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在倫敦舉辦會員展覽,圖中為當時的展覽目錄及藝術家留影

據統計,從成立至1950年代,“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共存在了20年,先後聚集了常書鴻、滑田友、潘玉良、吳冠中、趙無極、呂霞光等111名旅法藝術家。在展覽中,策展人董松、汪明洋從史料中尋到了這111人的名字,但有些生卒年月不詳,或沒有肖像照片。他們當中,多數成員為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專業的藝術生,也有物理、化學等專業但愛好藝術的留法學生。他們探討切磋藝術、通過與《藝風》雜誌合作傳播藝術觀點、舉辦會員作品展覽,作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海外藝術團體。

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雕塑”展覽現場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裏,雕塑往往被視為民間技藝的一種,而作者則大多被認為是匠人,正是青年學子們到西方對雕塑技法和理論的學習,客觀上促使了中國現代雕塑的開端。在“他山之石——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雕塑”板塊中,策展人劉禮賓通過原作展示、圖文呈現、公共雕塑3D還原等方式,梳理留法中國雕塑家的主要活動,凸顯20世紀前半葉中國現代雕塑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滑田友 出身浴段 1940年 青銅

展覽中,滑田友的數件雕塑原作為我們呈現出民國時期的雕塑家在西方雕塑技法與中國傳統雕塑理念結合上進行的探索。策展人劉禮賓尤其提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社會精英人人士對城市發展、政府形象塑造有諸多設想,為公共雕塑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抗日戰爭爆發,反映戰爭題材的雕塑作品多有出現,與此前的名人塑像相比,這些作品引起了社會的更大關注。”他帶領團隊赴重慶、成都等城市,尋訪當年這些曾激勵中國軍民奮勇抗戰的公共雕塑,在現場以航拍影像的方式再現。劉開渠1942年所作的雕塑《無名英雄紀念碑》則以3D影像的方式在展覽中呈現。

“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展覽現場

難得的是,“飲水思源——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從史實與情感兩個角度還原了這段20世紀中國與法國在藝術上的獨特友誼。策展人、美術史家菲利普·傑奎琳是一名法國學者,長期生活于中國上海並往返于中法之間的經歷使他尤為注意中法之間這一段佳話,近年來策劃了一系列展覽,如“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大家作品聯展”、“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等。

“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展覽現場

在此次展覽中,菲利普·傑奎琳從法國尋回當年中國留法學子的老師們的作品,如徐悲鴻的老師帕斯卡·達仰-布弗萊、弗朗索瓦·弗拉孟、費爾南德·柯羅蒙、保羅·阿爾伯特·貝納爾,吳冠中的老師讓·蘇弗爾皮、安德烈·洛特,以及受林風眠邀請,1926年至1931年在北平國立藝專和杭州國立藝專任教的安德烈·克羅多,特別展出了安德烈·克羅多所畫之《紫禁城》。

“留法藝術家的法國老師們”展覽現場

通過這些作品與中國留法學子們作品的對比,以及留學生們留下的眾多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師承關係。在策展人菲利普·傑傑奎琳看來,“比起不同技法要素從一種文明到另一種文明的遷移過程,藝術家從法國吸取這些要素並在中國使用的方式更加重要。”他説道:“每一次,年輕的中國藝術家都與其法國老師們建立了很好的關係,這不僅僅涉及加強掌握素描、油畫或模型製作能力的技法課程,也體現出他們在某些方面的思考,例如,對美、藝術以及藝術家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等相關問題的理解。”

展覽現場

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説:“一個留法藝術家的展覽要用多大規模才能盡情展現,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他們的許多作品都在美術史書籍上,在美術館裏,有的在國外的博物館裏。但是這個展覽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既能讓觀眾得以欣賞,更能讓我們學界同仁得以研究。儘管由於歷史的塵淹,許多作品和文獻已不可復得,但展覽的主旨、內容和結構可以讓人從國際藝術的動態進程中來看待中國美術的現代性價值。在20世紀的國際藝術變革發展的版圖中,中國美術既與西方藝術有著密切的關聯,但更對應著中國自身發展的現實,也重在回應中西文化碰撞新的課題。”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3月3日,之後還將前往上海龍美術館、重慶龍美術館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青島館進行巡展。(文/許柏成 圖片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提供)

部分展出作品:

徐悲鴻 簫聲畫稿 紙本素描 47.9x31.5cm 1924年

吳作人 縴夫 布面油彩 150x100cm 1933年

劉海粟 雪霽(盧森堡)布面油彩  72x60cm 1931年

林風眠 寶蓮燈 紙本設色 70x68cm

方君璧 汪文彬像 布面油彩  81.3x99cm 1929年

呂霞光 殿堂 布面油彩 38x50.5cm 1930年代

厐薰琹 大地之子 紙本水彩 45×37.2cm  1934年

常書鴻 重慶大轟炸布面油彩 79x63.8cm 1938-1942年

呂斯百  母親像 布面油彩 81x65cm 1948年

董希文 小乞丐 布面油彩 100x80cm 1947年

吳大羽 京韻 木板油彩 64x45cm 1950年

弗朗索瓦.弗拉孟  梅尼耶夫人肖像 布面油彩162.6x105.4cm 1907年

帕斯卡.達仰-布弗萊  奧菲利婭 木板油彩 25.5x18cm 1900年

安德烈.克羅多 紫禁城  布面油彩 57x70cm 1928年

讓.蘇弗爾皮 小提琴靜物 布面油彩 61x50cm 1948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