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嘉賓合影
2023年12月5日,“遊走——劉巨德藝術作品展”在北京悅陽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為學術支援,悅陽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劉巨德先生家鄉的領導嘉賓、同道學生及親朋好友約兩百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展覽開幕式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教授,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杜大愷先生和王宏劍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知名美術史家王鏞先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石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先生,清華大學政研室主任孫海濤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汪鈺林教授和王玉良教授、藝術史論係陳池瑜教授、環藝係鄭宏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陳輝教授、陶瓷藝術設計系主任白明、工藝美術系副主任關東海、繪畫系主任文中言、繪畫係支部書記周愛民,清華大學出版社美術部宋丹青主任、孫墨青副主任,清華大學文創中心主任孫大鵬先生,清尚集團董事長宿利群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德芳研究員、李鎮研究員,知名藝術家袁加先生、吳強先生、張桂徵女士,知名作家、詩人馮秋子女士,中央美術學院張濤教授,以及劉先生的朋友張丕余還有北京悅陽空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范麗女士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本次展覽學術主持、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主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致辭
開幕式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深情回憶了自己在中央工藝美院讀書時劉巨德老師在基礎部課堂上給予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至今非常受益。他説:“非常榮幸在冬日來參加劉老師展覽的開幕式。劉老師特別謙虛,説這是一個小展覽,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來這麼多的朋友,能夠看到劉老師展覽的影響力。劉老師是我們文科資深教授,到現在為止也還一直在培養著學生,在工藝美院整個歷史當中,劉老師、杜老師,幾位老師都是承上啟下的,對現在的學生來説,我們特別希望能更多地從劉老師的作品當中,能夠感受到我們中工的那一批老師,他們所追求的,也特別期待能夠看到劉老師更多的作品,同時也希望能夠給學院能培養更多的優秀的學生。”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杜大愷致辭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杜大愷致辭時説:“我和巨德相識已經45年了,過去的45年我們一直在一起,巨德這45年來我不變的印象,是特別好的一個人,待人特別真誠,特別有情的一個人。另外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優秀的畫家。今天看到這些畫,讓我有一種特別振奮的感覺。巨德的畫,讓我想起霍克尼,他們的畫裏都充滿了一種樂觀、朝氣蓬勃的生命狀態。無論他畫的題材、用色、構圖和形態,都有一種對生命的頌揚。巨德的畫中對生命的徹悟,讓我很感動。”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史家王鏞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史家王鏞認為,劉巨德的藝術哲學來源於老莊哲學的基本觀點,即道法自然。他把渾沌看作是道的化身,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規律。自然不僅是大自然,更根本的是指本性,包括自然界的本性和人的本性。一個藝術家一定要順應自己的天性,把自己內在的精神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他的作品恰恰表現了這個特點。劉巨德先生是富有哲學思辨和人性關懷的中國現代藝術探索者,他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直覺能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當代中國式現代藝術的傑出代表。劉巨德先生的藝術作品、藝術理論都值得當代美術界給予充分的重視,深入的思考。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在致辭中指出,我希望把劉巨德先生放在更大的群體裏來談,曾經的中央工藝美院雲集和培養了眾多的藝術大師,劉巨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形成了光華路現象或者光華學派,涌現出一大批經典性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20世紀中國美術的時代特色,卻沒有引起美術史足夠的關注,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失。我們今天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嚴肅的藝術史的課題提出來,20世紀的中國美術應該有濃墨重彩的一章是和光華路有關的。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石教授致辭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石教授説:我很有幸參加過兩三次清華大學16位教授書畫巡迴展,有幸和杜老師和王老師和劉老師同行,和劉老師同行那一次是到了福建南部建安,到那兒去采風,其中有一個大廟,看見當地有一個畫家正在把畫夾子支起來,把紙展開準備畫畫,我説請我們一位畫家來畫一畫,他一聽清華美院的教授,他非常高興,劉老師就不好推了,劉老師當時還説了一句話,你考我。我從始至終,欣賞了劉老師創作那幅畫完整的過程,做了完整的記錄。當時給我很大的觸動,今天我來看了這個展覽,這個觸動更大。劉巨德先生的國畫,融入了很多西畫的手法,包括構圖、色彩等,但又有國畫的意境和韻味,形成了中西真正能夠匯通的一個典範。面對大千世界,他只取了那麼一塊,但有三千弱水在後面支撐。畫面只是大自然的一個塊面,還有更多的內容、思想和情感,被他截在畫面之外,但是又和畫面有機貫通在一起。這是我真實的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理解。
悅陽空間主理人范麗
悅陽空間主理人范麗在致辭中提到:悅陽空間是一家從藝術史的角度來梳理、挖掘、評價中國藝術家的專業機構,是集收藏、贊助、策劃、推廣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中心。自2016年開始收藏和推廣邵大箴先生起,後多次支援戴澤先生、靳尚誼先生、羅貽先生、劉巨德先生等相關活動,如支援靳尚誼先生舉辦敦煌藝術成就展、舉辦羅貽先生從藝70週年回顧展,出資贊助龐熏琹先生在清華大學的藝術研究等,今天又很榮幸地為劉巨德先生舉辦個展。這些老先生是一個時代的中流砥柱,曾引領著一個時代,他們的藝術修養與實踐成果是一個時代的偉大結晶。悅陽空間有幸懷著敬虔之心為他們的藝術傳承盡一份努力,希望更多人領略到他們的藝術貢獻和成就。劉先生在藝術道路上尋根、問道,奇特的藝術構想讓人耳目一新。
展覽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科資深教授劉巨德先生致辭
劉巨德先生在開幕式上最後致辭,他説:在寒冬之中,展覽現場來這麼多人是我沒有想到的。我這個展覽很小,作品也很少,得到了大家這麼高的熱情,前來參觀,又有這麼多專家、學者鼓勵, 真沒想到。尤其王鏞先生從理論上那麼高的鼓勵,是我沒有聽到的。確實我一直把哲學作為繪畫的根來探究,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渾沌的美神從《山海經》就已經開始出現,是一個沒有五官,只有翅膀,可以飛翔、舞蹈、歌唱的神。在繪畫裏,心手能夠自由舞蹈起來時,那就是快樂的混沌狀態。這種狀態,就是一直在遊走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常常周圍的一切都聽不到了,全都封閉了。他們説目光都變形了,像一個野獸,和平常的眼光完全不一樣,可能是太專注了。這個時候周圍有什麼人都不知道了,這正是王鏞老師所説的,是在現實世界背後那個看不見的世界遊走。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龐熏琹先生把我帶進了傳統,吳冠中先生把我帶進了自然。感謝我的母校,老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那些大師們和開放的現代藝術教育的體系一直在照耀著我。還要感謝清華大學,人文高地的自由獨立的文化精神和向美而行的呼喚。感謝悅陽空間,為了研究龐薰琹先生的藝術思想,特別捐助了62萬,這正是我在悅陽空間辦展的原因之一,感謝悅陽空間為此次展覽付出努力的全體員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向悅陽空間主理人范麗頒發捐贈證書
悅陽空間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資金,用於龐薰琹先生藝術思想的研究,展覽開幕式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向悅陽空間主理人范麗頒發捐贈證書。
展覽學術主持、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主持開幕式
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劉巨德先生國畫、陶塑、瓷藝共70余件,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劉巨德先生近幾年來藝術探索的代表性創作,同時也包含早期作品,時間跨度達40年,其中國畫有《大青山》《大荒山》《紅草地》《雀鳥靈光》《花開後草地》《風吹過後草地》以及雕塑裝置藝術《流沙灣》等,反映了藝術家心遊故土、逆流而上、尋源問道的藝術情懷。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3月5日。
展覽現場
劉巨德先生自述
每次作畫,在白凈的宣紙上,我總是先把濃黑的墨放上去,試圖佔滿、把握、穩定整個空間。至於那墨塊、墨點、墨線是什麼物象,似是而非,我並不完全清楚。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的抽象點、線關係,引發著我,牽動著我跟它遊走。即千筆萬筆非一筆是物,最終又都幻化出了物。
展覽現場
面對萬物,西方人要“打開看”,要剖析,講究結構準確,而國人“抱著聽”,聽之以氣,講究氣韻生動。前者找看得見的,後者找看不見的,這是文化的差異,“打開看”和“抱著聽”是兩條一實一虛互補的路,他們都是人類的智慧。從後期印象派以後,這兩條路的親和性大大增強,既相向而行,又距離貼近。當然古典藝術中也早存在著這種差異的親和性,到後期印象派幾乎重合了。都在探尋那個神秘而不可琢磨的“道”。用看不見的去畫看得見的,用看得見的,去畫看不見的。
雕塑裝置藝術《流沙灣》作品局部
“道”是中國人對終極真理追尋的一個稱謂,代表了中國哲人的自然觀、宇宙觀、生命觀。李政道先生有句話給我記憶很深,他説:“物生道,道生物,物為道之成,道為物之行,天地之氣物之道。”我想用這句話註釋古人為什麼提出“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為最好。繪畫旨在模擬道生萬物,萬物生道的博大情懷和宇宙之理。
劉巨德先生陶瓷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劉巨德先生部分展出藝術作品:
花開後草地 紙本水墨設色 179cmx96cm 2023
風吹過的後草地 紙本水墨設色 68cmx138cm 2022
紅草地 紙本水墨設色 69cmx137cm 2012
大青山 紙本水墨設色 80cm x200cm 2023
崑崙山上的陰陽湖 紙本水墨 180cmx83.5cm 2023
大荒山 紙本水墨設色 247cmx101.5cm 2023
母與子 紙本水墨設色 41cmx41cm 2013
荷根 紙本水墨設色 44cmx69cm 1997
追思 紙本水墨149cmx74cm 2005
望鄉 陶塑 31.5cmx31cm 2023
夜嘯 陶塑 44cmx25cm 2023
懷春鳥 青花瓷 口徑7cm 腹徑17cm 底徑11cm 高32cm 2023
守護和平 青花瓷盤 口徑44.5cm 底徑28.5 高5.5c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