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心與周邊——譚平藝術的哲學解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3 10:13:13 | 出版社: 《美術文獻》雜誌

文:彭鋒

譚平《+40m》展覽現場

2012年創作的“+40m”和“-40m”版畫裝置,讓譚平徹底進入了觀念藝術領域。“+40m”是譚平專門為中國美術館圓廳創作的作品,由一根線構成。這根40米的長線,據説是譚平在木板上一刀刻成的。這裡的一刀類似于石濤所説的一畫。它並不是指物理上的一刀,而是指氣息貫通的一刀。在被視為藝術殿堂的中國美術館圓廳裏只展一根線,這是一個多麼有勇氣的決定。也許我們可以將它視為對石濤一畫理論的最好詮釋,而全部中國畫都可以説是一畫理論的注腳,因此這一根線完全配得上在圓廳展出。但是,我更願意將它視為一件當代觀念藝術作品,而不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注解,尤其是當我們將“+40m”與“-40m”聯繫起來解讀的時候,就更是這樣了。

“-40m”是印製“+40m ”時留下的廢棄物,因此是一件現成藝術作品。在最初的設計中,根本就沒有作為作品的“-40m”的位置。“-40m”是譚平在完成“+40m”時偶然發現的。當譚平將“-40m”點化為藝術作品時,我們的思維空間就從藝術擴展到更廣大的社會和更深刻的哲學領域。在我們觀看“+40m”時,白色的線條構成作品的中心和在場,黑色的背景被理解為作品的周邊和缺席。由於有了黑色的周邊和缺席,白色的線條才得以作為中心和在場而顯現為作品。如果這樣來理解中心與周邊、在場與缺席,它們就仍然是一種美學關係,或者形式關係,就仍然停留在藝術的範圍之類。譚平以往的作品,多數是在這種意義上來處理這種關係或者張力的。“+40m”和“-40m”組合起來,則完全超出了藝術領域。當我們將目光轉向“-40m”時,我們就由作為藝術作品的“+40m”延伸到了非藝術的社會和哲學之中。在這裡,構成周邊和缺席的不再是藝術,而是社會和哲學。譚平希望借此告訴人們,讓藝術成為藝術的,並不是藝術之內的形式規律,而是藝術之外的社會背景和哲學解釋,它們作為沉默的大地支撐著藝術的世界。由此,當我們觀看“-40m”時,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將它從周邊轉變為中心,從缺席轉變為在場,從美學上將它作為一件藝術作品來欣賞,而是要將它視為缺席和周邊,要抵制我們將它視為一件藝術作品來欣賞的美學衝動。任何一個觀眾在觀看“-40m”時,都會經受視覺與思想相持不下的折磨,因為就像作品的標題所顯示的那樣:你所看到的剛好是你要拋棄的,你真正要看到的總是處於未見之中。

譚平《無題005》 銅版畫 79cm×110cm 1997年

譚平用“+40m”和“-40m”,不僅説明瞭一個有關藝術的道理,這個道理也適應於人生,適應于我們對宇宙萬物的理解。20世紀的哲學對邏各斯中心的解構,使得周邊成了關注的中心。當我們將周邊變成關注的中心的時候,是否又製造了無數新的中心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實際上,對周邊的強調,並沒有擺脫尋找中心的習慣,只不過將原本不是中心的周邊當作了中心而已。如何才能擺脫尋找中心的習慣?如何才能將周邊作為周邊而不是作為中心來關注?對於這些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中心與周邊是兩相對待的概念,對任何一方的強調,都建立在假定另一方的存在的基礎上。真正擺脫尋找中心的思維習慣的,不是突出周邊,而是無待的逍遙,是在根本上取消二元對立思維。二元對立思維不是突出中心,就是突出周邊。當譚平將作為中心的“+40m”和作為周邊的“-40m”一起展示的時候,就破除了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而進入了亦此亦彼或者非此非彼的思維方式。前者是有待,後者是無待。在彼此自由切換的無待思維中,由彼此對立進入彼此兩忘。也許這就是譚平這些版畫裝置在製造視覺景觀之外,給人的哲學啟示。(節選)

下一頁抽象藝術在中國上一頁敘事,暗喻與逸出——趙崢嶸的繪畫與視覺生成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美術文獻第80期
· 梁銓自述
· 施慧訪談
· 余友涵的繪畫
· 西蒙·弗蘭克斯訪談
· 冷軍 真實的行為
· 敘事,暗喻與逸出——趙崢嶸的繪畫與視覺生成
· 中心與周邊——譚平藝術的哲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