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佩斯北京大型個展《隋建國》將3月3日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1 15:31:0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大型個展《隋建國》海報

佩斯北京為隋建國舉辦的大型個展《隋建國》將於2012年3月3日開幕。該展將展出隋建國1987年至今創作的近30件重要作品。隋建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家”。此次展覽是隋建國加入佩斯北京之後的首個個展,匯集了藝術家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品,展覽將持續至2012年4月14日。

在這個充滿巨變與不確定性的時代裏,一種根植于內在的壓力,對抗的衝突,以及對於“力量”的理解與闡釋始終貫穿于隋建國的的藝術創作之中,批評家栗憲庭曾在文章中提到:“作為隋建國多年的朋友,我理解並能體會隋建國的感覺:內心自省力越強,對外界的壓力就越敏感,內心的衝突也就越強烈。而且,儘管隋建國的作品由此呈現出一種多樣性,但‘禁錮與掙扎’作為一種基調,依然隱隱約約地貫穿在他二十多年創作的脈絡中”。

《地罣》 隋建國 1987年

1987年,隋建國開始關注材料與媒介本身所富有的觀念與象徵寓意。這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作品《地罣》正是通過媒介之間的相互介入,來呈現一種力量與對抗的複雜關係。《地罣》是由20塊石頭組成的裝置作品,每一個石頭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約220磅),而每一塊大石頭又都為螺紋鋼做的網所束縛。該作品歷經兩年完成,這使得兩種堅硬的材料産生了一種力量的對抗,1992年在北京第一次亮相時,立即成為中國現代雕塑的代表之作。

隋建國自1997年開始,轉向了對具有政治象徵寓意的符號視覺形象的探索,“中山裝”成為了隋建國這一階段創作的一種標誌。中山裝“從最初的文化前衛象徵到2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正式規定其成為文化服飾而成為主流狀態,又因強烈的民族主義氛圍而成為社會主義體制下,從官員到知識分子知道普通大眾的自覺摒棄個性與社會融為一體的‘革命’象徵符號”。隋建國把中山裝這一對象當作一種媒介,而非批判對象本身,藝術家通過不同的塑造方式以及尺度的差異將這一特殊媒介所帶給人們的快感與壓抑同時釋放出來。這一階段隋建國通過戲謔的方式表達了“掙脫”與“束縛”的矛盾對抗。

2007年後,隋建國的創作進入到一個更為形式化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作品通過形式使得材料與媒介自身屬性所具有的觀念與力量得到一種釋放,這是一種原始動力。如《運動的張力》這件作品,巨大的體量所帶給觀眾的心理威懾力將形式本身、材料與媒介以及運動的力量放大到極限。同時,這件作品在每次的展出中都會改變形式,這體現出藝術家對發展性的關注以及作品自身在創作時間中的延伸。此次隋建國個展中,也將呈現隋建國的新作系列。藝術家通過與物質親密接觸的方式來表現“形式”創作本身無限的生命力。隋建國通過不斷的實驗,探索了人與物質之間複雜的情感關係,由此促使中國當代雕塑走向更為抽象以及形式化的階段。

隋建國簡介

隋建國1956年生於山東,1984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雕塑藝術家之一,其被評論家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

隋建國在藝術探索中對創作觀念、作品形式、媒介選擇、處理方法、時空經驗等多個方面都有獨特的理解和認識。他的雕塑將觀念與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給人以感官上的衝擊力。隋建國在中國本土的知識譜係和文化經絡中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具有明顯的知識分子氣質,流露出嚴肅的社會批判立場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創作還涉及影像、公共行為等領域。

藝術家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的群展和個展,其中包括2011年佩斯北京畫廊的《北京之聲:現代主義之後》,2011年荷蘭海牙雕塑美術館的《海牙天下》,2010年法國巴黎JGM畫廊的《夢之石》,2009年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的《運動的張力》,2007年台北當代美術館的《流行的意外》,2007年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新浦江城展《點穴:隋建國藝術展》,2006年大都會博物館《匙:中國當代藝術》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