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京華時報:孟京輝《蝴蝶變形記》偏好重口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8 14:24:33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3月24日,孟京輝最新戲劇作品《蝴蝶變形記》亮相蜂巢劇場。曾經在舞臺上做過各種嘗試的孟京輝此次在演出中做的最大工程,就是將舞臺改造成“工地”,堆在舞台中央的沙土、裸露的墻壁,讓觀眾感覺仿佛置身施工現場,一個由於金錢而改變命運的故事就在這樣的一個場景中發生了。

赤裸展現金錢與性

話劇《蝴蝶變形記》的主要內容取材于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的經典戲劇作品《貴婦還鄉》。該劇保留了《貴婦還鄉》的戲劇精髓,講述了億萬富婆克萊爾回到自己的故鄉,她捐贈鉅資改變小城的貧窮面貌,讓小城居民過上富足的日子。但是,克萊爾的捐贈是以復仇為條件的。在金錢的誘惑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的小城的居民,道德發生了轉變,他們以“正義”的名義將克萊爾的舊情人伊爾判處死刑。

在《蝴蝶變形記》的演繹中,女主角的名字從克萊爾變成了克拉拉。導演孟京輝稱,“克拉拉”容易讓人和金錢聯繫在一起,使得這種金錢關係顯得更加赤裸裸。

除了金錢,該劇在舞臺上對性的表現也顯得有些赤裸。從第二幕開始,關於性的表演就在劇中多處體現。雖然孟京輝表示:“這種狂躁的表現方式和浮躁的現實有關,演員們感受到了這種毒素,我們就是要把毒素噴出來,製造劇場中的‘蝴蝶效應’。” 但這種尺度比較大的表演仍然令觀眾費解。現場有觀眾表示,這樣的表演令觀眾感覺到很不舒服,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場面和劇情的關係並不太大,會讓人覺得是為了吸引眼球而設計的,顯得有些低俗。

表演風格怪誕冷酷

迪倫·馬特的作品被冠以怪誕之名,在孟京輝導演的《蝴蝶變形記》中仍然延續了怪誕風格。同時,經過音樂、服裝、道具、舞臺的處理後,該劇在怪誕之中更顯冷酷。

《蝴蝶變形記》以“快進”的表演方式將《貴婦還鄉》中的主要情節全部展示給觀眾,該劇的表演不重視演員的內心感受,而是以強烈的肢體動作和感官刺激來演繹劇情。

演員們在泥土中廝打、呼喊,表達自己的情緒,拿著噴水槍、水壺,攻擊土中的人。在舞臺的另一端,一豎排擺放的電視機同時播放著無法看懂的節目,使整個舞臺上的表演顯得十分狂躁、冷酷和令人不安。

該劇結尾處,小鎮居民用鐵鍬鏟土,活埋了“罪人”,又脫下自己的衣服。孟京輝在演出結束後解釋説:“這是要呈現人蛻皮重生,全部脫掉後,再換上一身特乾淨的衣服,重新光鮮做人。”

>>觀眾點評

音樂有新意 舞臺顯贅余

孟京輝的最新戲劇作品《蝴蝶變形記》風格熱辣,形式有新意。但諸多嘗試有好有壞,例如音樂元素使用效果很好,但其他的探索,比如在舞臺上堆沙土、加入性元素等則效果一般,顯得贅余。

音樂元素在演出中運用很好。24日的演出,使用了爵士風格的樂曲,頹靡香艷,圓滿完成了導演計劃的效果:“給人一種旺盛的腐朽感,一種喜氣洋洋的墮落感,一種繁榮的衰落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角克拉拉在閃爍的蒼白燈光下,演唱了一段重金屬搖滾,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的境況和內心,與劇情結合緊密,使演出多元、立體。孟京輝在音樂方面一直進行著各種嘗試和探索,相比之前《空中花園的謀殺案》中的搖滾樂,《蝴蝶變形記》的處理成長顯著。

舞臺美術方面也進行了探索,例如在舞臺上堆滿沙土,但最終效果一般。全劇所有演出都在堆滿沙土的舞臺上進行,然而這些大量的沙土卻極少與表演關聯,除了結局時用來掩埋主角以外,幾乎沒有大的用處,僅作為背景,舞臺顯得骯髒,視覺效果雜亂。且由於沙土凹凸不平、深淺不一,影響演員的動作,坐在前排的觀眾甚至還會被演員踢起的沙土擊中。

演出中加入了與性相關的元素,雖然尺度並非極度誇張,但仍顯得刺眼。迪倫·馬特的原作沒有任何一處直接表現性的場面,而《蝴蝶變形記》中隨處可見:例如黑豹的女兒和女婿、黑豹和警察、黑豹和克拉拉等等,數量多且較為誇張。每當這樣的場面出現,觀眾都感到驚訝,對戲劇的連貫欣賞和深刻思考被中斷,以獵奇的心情感嘆該戲的尺度。所以,這些性元素不僅沒能與劇情有機結合,還突兀地分裂了整體效果。

《貴婦還鄉》的原作雖然保守,但是非常深刻、有效地完成了劇情,因此《蝴蝶變形記》在這方面的創新顯得畫蛇添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