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謹防“開學綜合徵”!家長應關注這些求助信號

發佈時間:2024-08-28 14:15:5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新學期即將到來,面對新學期的生活,有的孩子會表現出一些不適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又應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和調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為你支招。

面對新學期的生活,有的孩子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甚至在開學前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這種在假期結束前後、開學之初,孩子們出現的明顯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的非器質性的表現,就是通常我們所説的“開學綜合徵”。

“開學綜合徵”背後有哪些原因?

“開學綜合徵”産生的本質,其實就是從假期到學期的轉變。這一過程中兒童青少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作息的迅速變化,學習、睡眠時間被固定,對自由時間的掌控感大幅降低,將給兒童青少年從生理到心理帶來雙重適應困難。

其次,開學意味著更多的學業任務和壓力,兒童青少年從安逸的假期心態突然進入不同模式,難免滋生緊張、不愉快等不良情緒。

除此之外,不願與家長分離、擔心校內的人際關係、因升學或轉學帶來的適應困難,也都是“開學綜合徵”的常見原因。

“開學綜合徵”具體有哪些表現?

基於上述心理過程的變化,開學適應不良可能使兒童青少年産生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失眠、頭暈、噁心等軀體症狀,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容易分散等認知功能下降,嚴重的將導致厭學、社交退縮等社會功能損害,甚至最終可能發展為多種精神障礙。

應關注哪些預警與求助信號?

其實,當兒童青少年出現“開學綜合徵”時,往往會向家長髮出預警信號。家長們要關注以下這些隱匿的表現,避免忽視孩子們的求助信號:

言語中的暗示

兒童青少年可能會通過一些無意間的言語表達他們的焦慮,例如“我害怕老師同學會不喜歡我”或者“新學期的課會不會很難”,這些言語有時被認為是普通的抱怨,但實際上可能是他們內心困擾的表現。

軀體不適一些

兒童青少年在感到開學帶來的壓力時,可能出現頭部腹部疼痛、疲勞、手腳僵硬、心悸、胃腸道不適、免疫力變差等軀體不適,如果持續無法緩解,或明顯與上學的時間和週期相關,家長應該關心關注。

日常習慣的改變

主要集中在進食和睡眠兩方面。兒童青少年如果在開學前後出現突然的食欲減退、食欲亢進,或表現出失眠、噩夢、過度嗜睡的情況,也可能與開學帶來的心理壓力相關。

情緒波動

如果兒童青少年在一段時間內反覆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如突然的哭泣、大發脾氣、沉默不語等,往往預示著較大的心理壓力。

社交回避

有些兒童青少年在開學前變得不敢與別人交流,回避與其他朋友的交往,甚至在一些社交場合中變得孤立,對此前熱衷的活動不再感興趣,這些往往是內在不適的信號。

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應對“開學綜合徵”?

幫助兒童青少年預防和應對“開學綜合徵”關乎每個孩子的順利成長,是家長的必修課。這裡為家長提出一些建議:

從生活習慣入手

家長應該至少在開學前一週就開始有計劃地帶領孩子適應開學生活,如逐步規律作息,將孩子的作息時間調整至與開學後的作息一致;鼓勵保證良好的進食習慣,健康均衡飲食,尤其關注減少高糖食品、碳酸飲料等攝入;控制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在家中設定“無螢幕時間”,與孩子一起避免網路沉迷;培養孩子運動的良好習慣,中等強度的運動有助於放鬆全身肌肉,促進大腦內啡肽的分泌,也能有效緩解焦慮、抑鬱等情緒。

從對孩子的觀察入手

開學前,家長可以主動詢問孩子是否做好了開學的心理準備,同時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無精打采、唉聲嘆氣等情況,是否在距離開學日期越近的時候這些表現越明顯。而在真正開學後,更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多詢問孩子在學校中的感受,如是否與老師、同學保持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在學習中感受到困難(注意無法集中、內容難以理解)等。

從孩子自身入手

許多孩子對於“開學綜合徵”存在易感性,如人際支援差、學習成績差、自尊水準不穩定等。家長應該注重對於孩子的全面培養,幫助他們增強溝通技巧,提升融入群體的能力;尋找適切的學業目標和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形成合理健康的學業壓力管理模式;協助孩子發現興趣愛好,並從中培養成就感和自信心。這些日常養育的改變都有助於孩子形成對於“開學綜合徵”的免疫力。

從家庭系統入手

如果觀察到孩子真的出現了“開學綜合徵”,家長也需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良好的家庭氛圍成為孩子最有力的支援系統。家長應做到理解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嘗試幫助孩子厘清當前的感受,表現出與孩子一同攻克難題的信心與行動,而不是認同甚至放大孩子的情緒體驗,或者反過來加以指責,最終讓問題愈演愈烈。

從外部支援入手

除了安撫孩子的情緒外,家長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評估孩子當前的情況是否需要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和指導。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乃至整個家庭正常的生活,這時家長應該積極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評估,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家長也可以通過接受心理教育、學習穩定化技術或其他情緒管理技巧,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困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