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朋友圈需要“精裝”嗎? 心理專家這樣解答

發佈時間:2024-08-29 13:30:0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楊繹霏

爬山時累得筋疲力盡、汗流浹背,朋友圈文案卻要凹出“山不見我,我自見山”的鬆弛感;看日出時“兩點睡,四點起”,朋友圈卻要“硬撐”著説“唯有朝陽與你不可辜負”;外出旅行在人山人海中擠來擠去,可朋友圈仍然要保持“永遠在路上,永遠自由如風”的歲月靜好。

近期,“精裝朋友圈”成了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網友們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旅途中的“窘迫”和美景大片的差異對比,戲稱實際經歷如“毛坯”一般,但在社交平臺上卻要美化、包裝成氛圍感十足的“精裝”生活。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只會讓人活得“累上加累”,有人則認為這是對於生活的尊重。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徐慰認為,“精裝朋友圈”是當下人們對於旅遊和生活的一種自我表達。“我們作為社交賬號和生活的自由主體,有權利選擇用何種方式與生活相處。”

“苦了自己不能苦朋友圈”:社交平臺上的身份認同

社交平臺不僅僅是資訊發佈的平臺,還承載了個人展示、情感交流、生活分享以及社交互動等多重功能。對於有些人而言,社交平臺的資訊披露,甚至可以成為一張“個人名片”。

徐慰認為,社交平臺與我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一方面,很多人會追求完美和成功的自我形象管理和展示,通過旅遊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可以展現生活的可能性和多面性,可以塑造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朋友圈也是尋求社會認同的最佳場所,‘精修’的旅遊照片風景極佳、人像精緻,往往會收穫許多點讚和評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增強發佈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

在“精裝朋友圈”的話題下,還能看見網友“自嘲”:這種差異對比是“刻在骨子裏的報喜不報憂”。

明明知道旅遊途中的美景需要付出精力、體力,還有可能會遇到天氣等突發狀況,但仍然要展現征服困難後的最美好一面,這其實也折射出了一種心理。

“客觀來説,這種行為體現出了個人對於展示積極一面的常態。我們不能否認,這種行為有著樂觀的一面,因為它背後體現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且有的時候對風景加一些濾鏡、美化,也在某種程度上映襯出自己的一些心境,未來再回看自己的社交賬號時,精美的照片也會讓這段回憶更加美好。”徐慰説。

“精裝”過後的社交平臺也會為他人帶來一定的積極作用,就像有網友説,比起每天接受負面情緒,當然是看美美的照片來得更賞心悅目一些。

“精裝”不是生活的唯一答案

“在‘精裝朋友圈’的背後,也體現出一些人的比較心理與社交依賴。雖然在社交平臺上展示經過精心打磨的照片和內容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其他形式的表達和互動方式也同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更加真實和有意義。”徐慰説道。

徐慰認為,社交平臺不僅僅是視覺展示的舞臺,文字、視頻、音頻,甚至直播等形式也可以成為表達自我的方式。通過這些形式,人們可以分享思想、經驗、故事以及情感,展現出更全面的自己,形象也更加立體。

同時,徐慰還指出,不“精裝”的原貌並非像大部分人想像中的那麼不受歡迎,往往也代表著一種真實和真誠。“它在社交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許多人在社交平臺上更願意看到別人真實的旅行體驗、真實的生活,哪怕不完美。所以我們不需要拘泥于展示甚至修飾美好的風景,如果有可能也可以進行真實的評價。真實和有深度、有思考的表達往往可以引發更深層次的共情,從而幫助我們建立更加牢固的人際關係網路。”

徐慰認為,社交平臺上的自我表達方式沒有唯一的答案。社交的本質是為了滿足個體的社會支援需要。如果一個人本身對於自我展現興致缺缺,展示則不是社交的必要條件。“因此社交平臺的自我展示還是要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

每個人的生活都各有不同,選擇的生活表達方式也可以千姿百態。“我們都希望自己看到的和向別人呈現的都是美好的風景,選擇‘精裝朋友圈’無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這個行為背後的含義,了解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找到與生活相處的最舒適的位置,在‘精裝’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真實的自我表達。”

就像一位分享者説的:朋友圈歲月靜好,實際上也就這樣。雖然這樣,但卻值得記錄。(央視網記者 楊繹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