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大咖會客廳 | 傅春勝:觀人觀己,從衝突走向幸福

發佈時間:2024-08-26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賈方方

主要觀點

婚姻不幸常常源於我們對伴侶的不滿意。通過靜觀練習,我們可以看見彼此的不容易,療愈自己,理解伴侶,最終實現個人成長與婚姻和諧。

受訪者 |傅春勝文 |賈方方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後來,這句話演變出很多版本,其中一個便與婚姻有關:“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不過,以我多年的諮詢經驗來看,這句話並不太準確。事實上,不幸的婚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幸福源自對他的不滿意

一般而言,婚姻出狀況,背後大多指向三類問題:與伴侶的直接衝突,和伴侶的育兒衝突,以及和伴侶家庭的各種問題。據此,我分享幾個特別典型的個案,大家邊看邊思考,看看有什麼發現。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妻子,名叫阿麗。一進諮詢室,她便開啟了訴苦模式。“傅老師,別人找的對象又能掙錢又很顧家,我家那位怎麼哪個都不沾邊呢?論掙錢,跟我閨蜜的丈夫差遠了;論顧家,和我同事的丈夫沒法比。就這還天天出去應酬,動不動晚歸甚至不歸。我讓他多花點兒心思在家裏,他卻反咬一口説我不理解他,辯稱這麼辛苦都是為了這個家。説得好聽,我看他分明是心懷鬼胎,指不定出去幹什麼了。不應酬就掙不來錢了?”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位丈夫,名叫大明,他的問題是和妻子育兒理念不合。“傅老師,您説我妻子怎麼不能多為孩子著想呢?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我花大價錢為孩子請家教,不就是為了讓他能有個好未來嗎?她倒好,天天給我拖後腿,説什麼孩子快樂最重要。孩子還小,當然覺得怎麼高興怎麼來。她都多大的人了,能和孩子一樣嗎?作為孩子的媽媽,她難道不應該早早為孩子佈局嗎?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叫默默,她的婚姻問題牽扯到一大家子,這讓她的情緒非常低落。“傅老師,我們家那些事都不知道該從何説起,真的是哪兒哪兒都糟心。我丈夫老張拎不清,但凡我倆有點兒什麼事,他轉臉就彙報給他爸媽;我婆婆也不是個講理的人,不管我和丈夫誰對誰錯,她準把矛頭指向我;我公公是個妻管嚴,婆婆説往東,他絕不敢往西……就連我兒子也有樣學樣,開始和我對著幹。您説,我怎麼這麼倒楣呢?”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些困惑:剛才説不幸的婚姻都是相似的,這3位來訪者怎麼感覺各有各的不幸啊。表面上,這些來訪者確實面臨不同的困境,但仔細琢磨會發現,困境的本質是一樣的,即:我對他/他們不滿意。阿麗對丈夫不滿意,大明對妻子不滿意,默默對丈夫及其家人都不滿意。

在婚姻諮詢中,這種不滿意很常見。夫妻一方單獨來還好,要是遇上夫妻倆一起來諮詢,現場秒變控訴大會,互相指責,毫不嘴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前不久,朋友兩口子吵架,跑來找我評理。一見面就吵得不可開交,妻子抱怨丈夫如何不好,丈夫指責妻子怎麼不行。你不妨留心觀察下身邊的夫妻,看看是不是也有這種狀況。我想,大概率是有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對他不滿意,換個説法就是,婚姻不幸福都是他的錯。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怎麼會是一個人的問題呢?因為相較于反思自己、承擔責任,把鍋甩給伴侶可簡單多了。只要咬死錯在他,那麼,解決問題的責任也是他的。他要是能改當然最好,兩個人重歸於好,皆大歡喜;他要是改不了也沒關係,就算分道揚鑣,也是他一手造成的。這麼做有用嗎?答案顯而易見,否則,他們就不會來找我了。

我知道,其實來找我的不少人不是為了承擔自己的責任,而是希望我認可他們的想法,滿足他們的訴求,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伴侶,比如讓阿麗的丈夫更顧家,讓大明的妻子認同他的育兒理念,讓默默的丈夫一家人都支援她。

當然,我既不會做來訪者婚姻的判官,評價誰對誰錯,也無法隔空診療,給他們的伴侶下藥看病。解鈴還須繫鈴人。不過,來訪者大都滿腹情緒,很難認識到自己才是那個解鈴人。因此,平復情緒成了首要任務。

不滿意背後是我的不容易

近些年,不斷有研究證明,靜觀對於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有很好的療效,一些人在接受靜觀干預(或靜觀輔助治療)後顯示出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少的負面情緒。經過多年實踐,我也深刻體驗到靜觀在處理情緒問題上的效果。

顧名思義,靜觀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靜,即平靜、停下來,讓自己的心安住下來;一個是觀,即觀照、覺察,覺察自己、他人、環境,覺察此刻正在發生什麼。

先來説“靜”。被情緒左右時,人很難用大腦思考,認知和表述也就變了形。比如默默跟我講丈夫一家子都不是好人,時時處處針對她。很明顯,這不一定是事情的全貌,否則,她不可能和這個男人結婚,還和他生兒育女。於是,我邀請默默做一個五分鐘的靜觀呼吸練習(可替換成靜觀伸展練習、身體掃描練習、葡萄幹練習等)。

“先停下來,花點兒時間把注意力放在此刻的呼吸上,讓你的心跟隨呼吸,全然地感受呼吸。吸氣時知道正在吸氣,呼氣時知道正在呼氣……有時,注意力會從呼吸的覺察上游走,也就是分心了。發生這種狀況是自然的,不需要評判或責備自己,留意心的去向,逐漸把它重新帶回到呼吸上來……”伴隨著指導語,默默一點點安靜下來。“我好久沒這麼放鬆了,突然感覺前面跟您説的那些事,多少有點兒添油加醋了。”説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只有心先靜下來,我們才有機會重啟大腦去“觀”。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喬·卡巴金教授給靜觀下了一個操作性定義,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判地留心當下此刻升起的覺察,藉以了解自己,培育智慧和慈愛。這裡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不加評判,一個是當下此刻。

不加評判就是不做好壞、對錯的評價。與之對應的是評判。我們為什麼喜歡評判伴侶?因為他做得不好、不對。為什麼覺得他那樣不好、不對呢?因為他那麼做觸到了我們內心的情結,即內在的不容易。

以阿麗的故事為例。隨著諮詢的深入,我了解到,阿麗的父親經常外出應酬,後來酒後亂性出軌。第三者找到府大鬧,母親忍無可忍,帶著阿麗離了婚。“找男人就得找顧家的,否則,賺再多錢也無用。”阿麗對母親的忠告深信不疑,並照此標準找了現在的丈夫。阿麗的丈夫原本朝九晚五,一下班就回家,能夠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可後來,公司內部調整,他不得不外出應酬。阿麗內心的不安瞬間被激發出來,一再強勢要求丈夫必須準時回家,結果遭到對方拒絕。阿麗憤怒不已,卻無計可施,只能求助我幫她把丈夫拽回家。我專注地聽她傾訴完,輕聲説道:“你真不容易啊。”那一刻,阿麗放下了所有防禦,瞬間淚流滿面。

當下此刻就是不問過去,不論將來,只關注現在。來訪者有時會沉浸在對過往的抱怨中,有時會陷入對未來的擔憂中。大明唉聲嘆氣跟我講了很多過去的事。父母沒本事,害得他沒能如願考上大學;他一路打拼很不易,遇到了很多坎坷;妻子不理解他,埋怨他總愛回憶過去,讓一家人都不痛快。説到孩子,大明更是長吁短嘆,覺得妻子再這麼下去,孩子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更無法完成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他覺得,孩子的未來要完了。

不管是對過去的不滿還是對未來的恐懼,都是源於來訪者過得不容易。妻子不同意給孩子報班,不小心觸到了大明的痛處。他覺得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人生才如此艱難。如今,這樣的“悲劇”又要在孩子這裡上演,他絕不允許!然而,妻子不理解他,孩子也不領情,這無疑是在他心裏的傷口上撒鹽,讓他更加痛苦。

我和大明聊了聊他的諸多不容易,帶著他擁抱這些不容易。慢慢地,不滿和恐懼隨著眼淚從身體中流出,大明整個人輕鬆了許多。拋開過去和未來的牽絆,在靜觀練習中,大明學習關注當下的呼吸、體溫、心跳等,漸漸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放在此時此刻。

回到家後,大明堅持做知己知彼的靜觀練習(即把一部分注意力給到自己,用於穩定身心;一部分注意力給到對方,用於了解情況),逐漸能夠做到不被妻子的言行牽動心緒。具體做法是,和妻子溝通時,大明會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比例,比如自己30%、伴侶70%或者自己80%、伴侶20%等),錨定在一個安穩的呼吸或身體部位(腹部的呼吸、臀部與椅子的接觸感、腳底板與地面的接觸感等)。每當覺察到自己有情緒波動時,把注意力拉回到這個錨點上。

經過多次練習後,無論妻子説什麼,大明都不會輕易被她的語言帶著走,比如想著怎麼評判她,琢磨如何反駁她,同時也不再感覺到生氣、憤怒。取而代之的是,心平氣和地聆聽妻子,讓妻子所説的僅僅是她所説的。如此一來,大明的內在穩定了,情緒和評判少了,對自我的覺察油然而生:我的情緒和妻子無關,而是源於自己的不容易。慶倖的是,這些都已成為過去。如今,孩子有了比我童年時期更好的條件,可以有更多選擇,未來也必將有更多可能。

靜觀內外共建我們的幸福

我想你已經注意到了,前面提到“觀”有三方面內容,而我卻花了很長時間講如何覺察自己。為什麼?因為覺察自己是基礎,只有學會覺察自己,我們才能夠看到自身的不容易,覺察慣有的行為模式,改變不合理信念,療愈童年創傷,進而找回自己的力量;我們才有餘力覺察伴侶,看到他的不容易,從指責轉變為理解才有餘力覺察環境,從對好的視而不見或只盯著不好的,轉變為發現生活中平凡的美好與幸福

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阿麗漸漸意識到丈夫不是父親,她也不會重蹈母親的覆轍,自己有能力經營出不一樣的婚姻。之後,阿麗變得更有力量了,願意和我一起探討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有一次還主動和我談起了丈夫的好。“他其實挺好的,是我自己的問題,動不動就翻他的手機,總想限制他的自由。他雖然不高興,但從沒説過什麼重話,更沒因此提過離婚。現在想想,他也挺不容易的。前陣子和他聊天,我才知道,公司原本要把他調到外地,收入能比現在高不少。但是,他擔心我,所以主動申請調換能留在本地的銷售崗……”事情沒有變,但阿麗對事情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婚姻問題的解法自動浮出了水面。

大明一直堅持做靜觀練習,開始能夠關注到花草、風雨聲,甚至是泥土的芬芳和空氣的濕度,整個人變得更加包容。他漸漸覺察到妻子的不容易,看到了她的另一面。“以前,我一直覺得她生活優渥,不懂我的苦。現在我才發現,人生在世,真的是各有各的苦。她家條件雖好,但父母要求也高。從小上各種輔導班,不停地比賽、考級,考好了是應該的,考砸了就是一通批評,甚至還有懲罰……所以,她才這麼抵觸給孩子報班。原來,她和我一樣,只是不想讓孩子受和自己一樣的苦而已。”後來,夫妻倆不再執著于各自的過往,而是達成一致,看看孩子到底喜歡什麼,尊重孩子的意見。

默默也進步不小,從悲觀低迷變得積極陽光,明白有些事情只是自己的想法,而非事實。“我從小不被父母待見,有點兒低自尊,老覺得別人對我好不是真心的,做什麼都是在針對我。可是,我從沒去主動確認過。上次回去,我和老張敞開心扉聊了聊,發現很多事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他跟父母説我倆的事是為了避免我被猜忌;婆婆前腳説我,他知道後馬上就去找她説理……他做得多説得少,偏巧遇上我這麼個愛胡思亂想的人,也是難為他了。”誤會解開,默默知道丈夫一直很愛自己,更加堅定地和他站在一起。見小兩口過得挺好,公婆也不再過多干涉了。

像阿麗、大明、默默一樣蛻變的來訪者還有很多,他們總説:“傅老師,謝謝您改變了我,挽救了我的婚姻和家庭。”我想説的是,他們最該感謝的是自己。我只是提供了一個工具、一種方法,他們則用心感受,為愛實踐,重塑愛的力量感,重拾經營婚姻的智慧。

之所以用“重塑”“重拾”這樣的字眼,是因為我相信人人都有力量和智慧。只是,結婚時間久了,經歷了很多事,導致有些人力量不足,智慧也隨之被遮蔽。這時候,不要急著向外求,可以嘗試做些靜觀練習,讓自己先靜下來,向內覺察自己,看見自己的不容易,學習關懷自己。補足能量後,很多智慧自然而然就出現了:覺察伴侶,看見他的不容易,學習理解和關照他;覺察這段關係,看見彼此的異同,在求同存異中尋找更好的相處方式。

祝願每個人都能通過靜觀找到專屬的婚姻智慧,活出不一樣的幸福與精彩。

採訪對象

傅春勝,中科博愛(北京)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婚姻與家庭專委會、靜觀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服務機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城鄉社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特殊群體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專家組成員。

(文中個案均已做處理,人名皆為化名,不涉及個人隱私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