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發佈時間:2024-08-30 10:08:1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孫文翔家庭德育絕不只是讓孩子聽道理、守規矩,也需要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為自己做主。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父母總焦慮于怎樣讓孩子多懂些道理、少走些彎路。有些父母甚至對孩子的生活進行事無巨細的監管,導致漢語中出現“虎媽”、英語中出現“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父母)”等新名詞。然而,當父母像老虎一樣嚴厲、像直升機一樣時刻“盤旋”在孩子頭頂時,孩子或許會循規蹈矩、少犯錯誤,卻也失去了學會為自己做主的機會,無法為自己的人生作出負責任的決定,也因此難以成為道德健全的人。
自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所謂自主並不是不顧他人感受、不聽他人意見的自作主張,而是按照適合自己能力和志趣、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式去行動。更直白地説,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並能夠為自己所説的話、所做的事負責,才能成為一個道德健全的人。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抓”到孩子在寫作業時看課外書、玩手機,在一番責罵之後予以沒收,或者直接坐在孩子身邊當“監工”;有的父母聽到孩子説出自己不認可的觀點,便急於駁斥或擺出老資格,宣稱子女不諳世事,只有吃了虧才知道父母的正確……諸如此類的現象五花八門,但共同的特點便是只根據父母的意願和思維約束孩子,而不關注、理解孩子的願望和思維是怎麼産生的,其中又有哪些合理的成分。
長此以往,孩子不但會缺乏自覺性、主動性,而且會缺乏責任擔當。作家劉墉對長子要求十分嚴格,曾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嚴厲批評他缺少自覺性。然而多年後,長大的兒子卻對他吐露心聲:其實自己很多時候知道應該怎麼做,卻不想自覺去做,因為只要時候一到,父母自然會來催。即使孩子自己能分辨對錯,父母的過度包辦也會使其習慣於得過且過。
最糟糕的是,由於生活中充滿了父母的規定以及理所當然的“必須”,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學習獨立判斷對錯,無法擁有掌握自己人生的精神力量,而是習慣於將自己的生活交給別人管理。由於沒有學會為自己做主,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將責任推卸給父母、學校或者社會,心安理得地拒絕承擔作為成年人的道德責任,為自己的冷漠自私找藉口。
為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家長可以嘗試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家長需要正確地認識孩子的思維、願望的合理性,理智地對待兩代人觀念和做法的不同。很多事情本無絕對的對錯,只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家長便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實踐,乃至從教訓中積累經驗;如果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確實欠妥,家長也不必急於動怒,而要以適合孩子的方式進行引導、啟發,讓孩子通過獨立思考進行自我糾正。
其次,在孩子錶現出缺點、毛病時,家長不應急於指責、監視,而應耐心分析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方法,以幫助者的身份陪伴孩子,一起應對成長的挑戰。
當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絕不意味著家長放手、任由孩子自作主張,反而需要家長有更多耐心,對孩子的成長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家長能夠朝這個方向努力,不僅能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護,從而更懂得感恩。
家庭德育的關鍵不在於讓孩子循規蹈矩、不犯錯誤,而是幫助孩子清醒地認識到什麼對自己很重要,並自覺地為之奮鬥。只有學會為自己做主,孩子才能成長為令自己自豪、令父母驕傲的人。(文 | 孫文翔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開學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風險預警研究報告:多種心理疾病共生2024-09-02
心理中國論壇 |科學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三個重點2024-09-02
心理中國8月31日20:00回放: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養育2024-08-30
不恰當的安慰,傷害加倍 如何進行“有效安慰”?2024-08-30
心理問答|想成全老公和初戀複合,我是不是無可救藥?2024-08-30
親子教育 |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做主 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