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什麼人易掉入網路交友陷阱? 67.0%受訪者稱是抱有僥倖心理

發佈時間:2024-06-03 10:46:1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杜園春

近年來,網路婚戀交友平臺上,詐騙、敲詐、情感欺騙等案件時有發生,網路婚戀交友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1名單身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交友軟體或婚戀網站上結識的異性找自己借錢或投資理財時,僅33.7%的受訪單身青年會明確拒絕。67.0%的受訪單身青年指出,抱有僥倖心理的人最容易掉入網路交友陷阱。

參與調查的單身青年中,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佔36.3%,二線城市的佔38.2%,三四線城市的佔19.7%,城鎮或縣城的佔4.4%,鄉村的佔1.4%。男性佔38.5%,女性佔61.5%。00後佔19.3%,90後佔60.3%,80後佔20.4%。

當異性網友提出借錢或投資理財,僅33.7%受訪單身青年會明確拒絕

00後侯琳是遼寧某大學本科生。前段時間,她身邊一個朋友遭遇了交友詐騙,“她遇到一個自稱某公司高管的男性,兩人線下見過多次,還去過男方家。一次聊天中,男方提出需要週轉資金向她借錢,並説會通過其他平臺把錢轉回來。她沒多想就轉了幾萬元,後來雖然收到對方的轉賬記錄截圖,但錢一直沒有到賬,對方解釋‘銀行手續多有延遲’。從那之後她再也沒聯繫上那個男生。”

侯琳表示,對於網友,不管對方用什麼理由找自己借錢,自己大概率是不會借的。但也有例外,“如果對方的基本資訊、家庭情況等我都了解,或者線上下有過接觸、給我印象還不錯的,可能就會考慮”。

在北京初入職場的蘇新喆説,自己剛上大學時交過一個網友,被對方以理財投資的名義,騙了幾千元。“雖然被騙金額不多,但自那以後,我在理財問題上變得非常謹慎。天上不會掉餡餅。”而且,在與網友接觸時,他也會保持一定警惕性,“我的初衷就是交朋友,不想在錢財上牽扯太多。如果對方提出要和我有金錢往來,我會直接拒絕”。

當交友軟體或婚戀網站上結識的異性找你借錢或投資理財,你會答應嗎?調查顯示,僅33.7%的受訪單身青年會明確拒絕,66.3%的受訪單身青年可能會答應。

哪些情況下可能會答應?34.8%的受訪單身青年坦言是當對方無微不至,自己很有好感時,31.3%的受訪單身青年覺得是情況緊急或理財收益可觀時,27.7%的受訪單身青年表示是見過面、認為知根知底時,18.7%的受訪單身青年表示是涉及資金數額不高時。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法研究所主任蔣月表示,在雙方了解程度有限的情況下,對方提出借款,不管是因為現金流遇到困難、一同理財經商,還是長輩生病急需用錢等,都要謹慎對待。“要理性地看問題,如果對方真的需要週轉資金,應該會從周圍親友中想辦法。對一個沒見過面的網友提出這種訴求,是不太恰當的。”

心存僥倖更易被糖衣炮彈擊中

在杭州從事法務工作的何璇琪分析,有些人戀愛經歷比較少,或者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足夠關愛,面對螢幕上的噓寒問暖,往往招架不住。如果再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被騙,就容易在網路交友中被“攻陷”。

“一個人如果比較迫切地想走入一段親密關係,就容易‘上鉤’。”侯琳説,而且詐騙分子通常都做了十足準備、騙術高超。“不僅能塑造出一個事業有成的形象,還能給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很容易讓人心動。”

在哪些情況下,容易掉入網路交友的陷阱?67.0%的受訪單身青年指出是抱有僥倖心理,認為“哪有那麼多騙子”;58.5%的受訪單身青年認為是“戀愛腦”,對方説啥都信;57.2%的受訪單身青年覺得是過於天真,以為遇到真命天子/天女;43.5%的受訪單身青年指出是警惕性弱,被糖衣炮彈攻陷。

74.1%受訪單身青年期待公安工信等部門與平臺聯合,加強資訊認證

蘇新喆表示,對於目前市面很多網路婚戀交友平臺,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他建議,高校可以為青年交友搭建平臺,“比如校方開發一款面向本校學生、畢業生的交友軟體。成熟之後,高校間可以形成一個更大範圍的平臺。這樣資訊的真實性更有保障。”

何璇琪希望平臺把用戶實名制落實到位,加強資訊審核,用戶只有通過身份核驗後,才能在站內發言。此外她覺得,媒體的宣傳工作也很重要。“一些群體可能沒看到相關的宣傳報道。而且在現實中,不少人在被騙之前並不覺得自己容易上當。”

蔣月也認為,媒體在網路安全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強對網路交友詐騙行為及其他侵犯他人權益行為的報道,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家網路安全意識”。她還期待,加強對網路婚戀交友平臺的監管,嚴懲網路交友中的違法犯罪行為,為想“脫單”的青年提供更多支援和保障。

營造安全健康的網路交友環境,74.1%的受訪單身青年建議公安、工信等部門與平臺聯合,加強資訊認證;61.2%的受訪單身青年期待成立網際網路婚戀行業自治協會,加強行業自律;56.7%的受訪單身青年認為要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嚴格處罰違規失責情況;46.1%的受訪單身青年希望鼓勵專業機構和人員提供靠譜的情感諮詢服務;37.5%的受訪單身青年希望加大懲戒力度,提高詐騙分子的違法成本。(包鋆麗對本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蘇新喆、何璇琪、侯琳為化名中國青年報記者杜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