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報告:首次休學平均年齡13.74歲

發佈時間:2024-05-31 14:13: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中國網心理中國5月31日訊 《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28日正式發佈。報告顯示:調研中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子樣本,首次確診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其中男孩佔51.0%。首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13.74歲,主要集中在14歲。他們中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種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礙、強迫症是最常見的共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時長處於1到4年之間,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時長為3個月至1年。

共病情況

報告建議,從源頭入手多方聯動,加大兒童青少年抑鬱防控力度、提高心理疾病認知、整合治療資源構建區域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篩查和診治網;加大教育和宣傳,降低疾病污名化,為抑鬱兒童青少年功能康復提供多方位的有力支援。

超四成家長在孩子求助3次才帶其就醫

學習壓力和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此次報告的發佈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與青少年抑鬱支援平臺—渡過共同發起,靈北中國公益支援。

調研採用問卷調查方式,覆蓋我國大陸東、中、西部地區,調查對象為孩子患有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家長,共回收有效問卷1622份,其中孩子年齡範圍為9-24歲。

報告深入闡述了抑鬱症青少年的早期識別、就診、治療、康復、休複學以及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照顧負擔等痛點,提出了促進兒童青少年抑鬱預防、治療與康復的對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心理健康藍皮書》副主編陳祉妍解讀了報告。

家長認為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因素

抑鬱症是一種複雜且異質性高的精神障礙。報告顯示,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壓力和家庭環境是導致孩子生病的兩大原因。此外,孩子的個性特點被認為是影響孩子生病的重要因素,霸淩或者虐待也會對孩子造成突出的影響。這些因素複雜交織,共同作用於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報告呼籲社會各界形成有機聯動機制,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入手,共同營造一個支援性的環境,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準。

抑鬱症的早期發現和識別很重要。調研發現,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62.8%的家長認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診延誤。這表明家長對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

報告建議,家長應積極學習和掌握抑鬱症相關知識,密切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變化,尤其是當孩子多次表達心理困擾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進一步呼籲社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通過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等途徑,提高公眾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

家長首次帶孩子尋求治療首選心理諮詢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家長在首次治療時選擇心理諮詢(71.2%),其次是藥物治療(49.2%)和生活方式改變(41.2%)。

根據家長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評分,治療方式的效果由高到低依次為: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心理諮詢與治療和物理治療。最普適性的藥物治療並不是家長的第一次治療首選,一定程度上與家長對藥物治療存在誤解與偏見有關。

報告強調,治療應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兒童青少年個性化診療方案,結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提供全面的支援和干預。同時,呼籲社會各界加強對心理諮詢和精神科治療的認識和支援,整合當前精神心理康復資源,提高兒童青少年獲得有效治療的可及性。

兒童青少年社會功能恢復主要指回歸校園,恢複學業與社交。本次調研中,有27.74%的孩子無明顯症狀,已恢復社會功能;有27.09%的孩子有殘留症狀,但已恢復社會功能;仍有28.79%的孩子有殘留症狀,社會功能未恢復;另外有16.38%的孩子持續有症狀,未康復。總體上,家長認為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恢復情況最好,工作學習的功能恢復最差。

兩成抑鬱孩子家長有高抑鬱風險

調研發現,診斷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中曾經有過請假經歷的佔比82.3%,有過休學經歷的佔53.85%,平均休學次數為1.71次。第一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13.74歲,主要集中在14歲。

大部分家長(71.9%)認為休學對孩子的抑鬱康復有積極作用。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儘快複學,但是前期就診延誤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後期複學。同時,複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無法適應複學後的學習壓力和標準化管理、新環境和人際關係等。

報告指出,休學期間應給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援和康復指導,以幫助他們調整情緒,重建自信。並建議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支援性的康復環境。

家長抑鬱狀況分佈

調研顯示,有20.2%的家長有高抑鬱風險,是全國普通人群的4倍。近半數家長(49.20%)感受到重度照顧負擔,這不僅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對家庭整體氛圍産生了負面影響。

報告建議開展針對家長的心理健康培訓和支援項目,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並通過教育和宣傳減少社會對家長的偏見和歧視。此外,報告呼籲社會和相關機構提供更多支援性資源,如家長互助小組、心理諮詢服務等,幫助家長緩解壓力,提升心理韌性。

此次報告的發佈和研討活動旨在引起社會對兒童青少年抑鬱問題的廣泛關注,推動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有機聯動機制,提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準,營造和諧健康的成長環境。(中國網心理中國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