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中國論壇 | 新時代積極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價值探究

發佈時間:2024-05-24 09:20:0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黨喜靈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如工作壓力、學業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壓力等,對人們的心理産生負面影響,繼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産生。心理問題不僅會傷害到個體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到他人,甚至波及社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和良性運轉。故而,積極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預防、干預、舒緩、治療各類心理問題,是新時代所面臨的緊急課題。當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已成為國家重要政策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有助於提升大眾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革,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增加,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此背景下,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意義重大。一是可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水準。通過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服務,可以幫助公眾更深入地認識自我,理解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掌握應對壓力和挑戰的技巧。這不僅有助於增強個體的心理承受力,還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水準。二是可增強個體心理韌性。心理韌性指的是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或創傷時,能夠迅速恢復和適應的能力。借助心理服務的支援和引導,個體可以學會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增強自身的心理韌性,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三是可更好應對社會變革中的挑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或新問題,如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産生一定影響。通過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可以及時發現並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有助於提升公眾生活品質

在當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影響生活品質。構建、完善和優化心理服務體系則為此提供解決策略。一是可滿足公眾心理需求。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矛盾、人際關係等。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可能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因此,建立一個全面覆蓋、便捷高效的心理服務體系,為公眾提供及時、專業的心理援助,是滿足公眾心理需求的關鍵。二是可提升公眾生活品質。心理健康是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身體健康、社會關係、經濟狀況等方面密切相關。一個完善的心理服務體系不僅能夠為公眾提供心理援助,還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方式,幫助公眾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應對壓力和挑戰的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三是可增強公眾幸福感。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指標,而心理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優化心理服務體系,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心理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水準,在同等條件下,可有效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當前,人們面臨的心理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多。這些壓力和挑戰往往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和社會關係的緊張,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構成一定的威脅。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化解社會矛盾。一是可降低衝突和矛盾的發生率。社會矛盾往往源於不同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和認知差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通過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幫助個體調整情緒、優化心態,從而降低衝突和矛盾的發生率。此外,該體系還致力於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公眾的心理素質和認知水準,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為矛盾的化解創造有利環境。二是有助於改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聯繫與互動。該體系通過提供心理服務和支援,協助個體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進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例如,在企業和組織中,員工心理輔導和團隊建設等服務有助於增進員工間的合作與信任,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與效率。在社區和家庭層面,家庭諮詢和親子教育等服務則有助於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與理解,增進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感。三是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該體系通過改善公眾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關係,可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在應對自然災害、疫情等突發事件時,該體系能夠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與支援,幫助公眾應對危機、減輕心理壓力,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秩序。

總之,積極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有多重價值,對個體身心健康、群眾生活品質、社會良性運轉等都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當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仍面臨諸多問題,如心理教師隊伍缺乏、資源配套不完善、心理服務品質有待提高等,仍需要政府、教育界、社會各界人士等多方力量協同起來,才能使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真正發揮其作用。

〔作者:黨喜靈,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項目:2023年柳州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資助課題“‘健康中國2030’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干預研究” (課題編號:LZJ2023C018);2022年柳州市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名師大師工作室資助項目(2022-MS004)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