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16歲男孩中度抑鬱休學 心理專家:拒絕家庭“內耗”

發佈時間:2024-05-16 08:56:5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郝彬潔

今年16歲的楊青(化名)就讀于當地比較好的中學,並且在全市聯考時成績穩居前列。但是高一開學後,楊青開始害怕上學。不僅恐懼上課,還恐懼和同學待在一塊,甚至恐懼早上拉開窗簾面對新的一天。後來,情況愈發嚴重,楊青媽媽帶他去了醫院的心理科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查。最後檢查結果出來,楊青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父母為他辦理了休學。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楊青患上了中度抑鬱呢?

紐扣家庭教育集團家庭教育指導師于蘭老師對楊青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

一、性格內向,不知如何與人展開交流。

楊青從小就不會主動社交,沒有親密的朋友,也不會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一方面是因為性格內向,另一方面是不知如何與人展開交流。所以,楊青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以為這樣爸爸媽媽就會對他刮目相看,但是沒想到他們還是更在乎楊青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感覺被忽視,拼命證明自己。

楊青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更不指望能獲得別人的喜歡。為了證明自己,他拼命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爭取滿分,爭取第一,哪怕這並非自己的本意。

三、完美主義,過度內耗。

由於楊青過度想要證明自己,拼命努力但卻沒有得到肯定,這讓楊青陷入了無盡的內耗。

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處理?指導師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從“盲目指責”到“傾聽核對”。

以前,楊青每次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是評判就是斥責,從來都得不到尊重。

在與指導師溝通後,父母懂得要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了。在仔細地聆聽楊青的想法後,他們不再盲目怪楊青,而是説:“無論兒子你做什麼決定,爸爸媽媽都會支援你的。”這讓楊青體會到了被理解的感覺。

二、父母把隱藏在心裏的“愛”説了出來。

從小到大,楊青一直認為父母是不愛他的。他們總是忙著工作,自己的生日他們不記得;獲獎了,他們也不誇獎;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他們也不記得。

在與指導師溝通後,爸爸媽媽總是有意無意誇讚他,還把他曾經獲得地獎狀獎盃都擺了出來,逢人就炫耀。楊青生日的時候,用心地為他挑選生日禮物。

三、理解缺點,尊重感受。

楊青人際交往能力弱這一項一直都是父母心中最大的難題。為了鍛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經常把他帶去一些宴會、飯局等場合。但是他真的不會應付這種場合,每次待在那裏,都會非常焦慮。

在與指導師交流後,楊青媽媽開始反思,過去沒有在乎孩子的感受。內向不是錯,那是性格特點,以後不會再強求了。

(本文係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齊魯網 記者郝彬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