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兩會聲音|高天明委員:通過專業賦能跨界合作 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

發佈時間:2024-03-04 10:28:2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蘇讚等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這一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教授、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將目光聚焦到了現實中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這位長期和“抑鬱”打交道,一直在從事“抗抑鬱”相關腦科學基礎研究的學者知道,無論是去除心理疾病污名化,還是完善心理健康評估以及干預服務,都要靠全社會的努力。

“心理疾病沒什麼大不了,看醫生診療就好了”

即便是長期和“抑鬱”打交道的高天明,去年看到一組數據時,也大為震驚。

“我國的抑鬱症患者群體中,有50%是在校學生(數據源自《國民抑鬱藍皮書(2022~2023)版》)。”高天明説,實際上,大家也會發現抑鬱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自己身邊,而且帶來的影響和困擾越來越大,但在校學生佔其中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實在令人震驚。在他看來,情緒的波動是正常且普遍的,但需要正視和調節,當壓力以及各種負面情緒得不到化解,便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

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高天明提到,“壓力是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的最大危險因素。現在已經比較明確,在壓力情況下,我們大腦在分子層面會發生一些改變。”在他看來,壓力指的不僅是絕對壓力,還包括“相對壓力”——“當我們的實際值和期望值差距太大,一直達不到的時候,這種持續的相對壓力也會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即便是心理疾病,高天明認為,人們依舊可以進行干預和改善。“但問題是,現實中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存在明顯的污名化現象,很多人不敢談。”高天明説,“一個孩子打籃球扭到腳或是感冒了,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説我去吃個藥、看個病;但如果是心理健康問題,誰都不想認,也不想説,有的則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想學習,忽視了背後的求助信號。但其實,心理疾病就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看醫生診療就好了。”

到底是什麼阻礙人們的抗抑鬱之路?高天明認為,實際上,是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偏見和漠視,放大了各種各樣的困難。

跨界合作 打造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援策略

心理疾病雖然並非洪水猛獸,但也不是簡單應付可以了事。

近年來,高天明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線工作者交流時發現,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體系架構、心理健康評估及干預服務仍有不足。在他看來,無論是這些問題,還是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現象,其實都需要通過專業賦能,跨界合作來有效回應,“因此,我們希望相關政府部門牽頭,整合教育、社區、衛生相關資源。”

高天明表示,在評估和心理健康檔案建立方面,政府應出臺相應措施加強以兒童為中心的心理健康資訊平臺和中小學心理評估體系建設。

在評估篩查方面,當下抑鬱的診斷主要仍是通過量表等方式進行,高天明認為,目前仍可以通過各界協作,建立更科學、更精準、更適應當下學生實際狀況的量表工具,提高受信度,“找到真正需要支援的孩子,同時,避免盲目地擴大範圍”。

除了及早讓有需要的學生獲得有效的干預和支援,防患于未然,同樣重要。

高天明表示,每個人對壓力的易感性都是不一樣的,目前,“我們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輕度合適的壓力可以提高動物應對壓力的能力,我們也在進一步尋找這一想法在分子層面的物質基礎和科學證據。”他説,“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借助這些研究設計出一個方案,引入到學生的教育中去,幫助大家提高抗壓能力。”高天明建議,不同領域的人們可以圍繞這一議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一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援策略。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讚、林霞虹 通訊員:胡瓊珍、柯佳 圖/記者蘇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