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情緒不好,小心招來這些疾病 如何自我調節?
發佈時間:2024-03-01 11:33:0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人會産生很多情緒,如哭泣、開心、悲傷、激動、生氣等,這些情緒的表達也在表明自己的狀態。良好的情緒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維持體內激素平衡。但如果總是情緒不好,還可能影響自身的健康發展,甚至造成一些疾病。那麼你知道負面情緒會帶來的哪些傷害嗎?
負面情緒帶來的傷害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面情緒。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多是不積極的,而且還可能傷害身心。
胃病。胃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它的功能狀態一定程度上受情緒影響。當人們悲傷、憂愁、沮喪時,胃腸道功能就會發生明顯變化。長期負面情緒容易讓胃功能失調,導致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胃炎、腸道炎症及不明原因的腹痛等。
內分泌疾病。長期壓力大、緊張焦慮的人容易患甲狀腺疾病。約70%的甲狀腺疾病發病前有不良情緒刺激。
皮膚病。蕁麻疹、牛皮癬、濕疹、皮膚瘙癢等很多皮膚疾病,其病因、發病過程與情緒密切相關。
心血管疾病。焦急、暴怒等激動情緒,會誘發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管收縮、血壓和血糖升高,會對血管造成損害,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如何自我調節
趕走“負能量”
在面對幾種常見的負面情緒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自我調節,趕走“負能量”。
悲傷
“心傷”會引發肺部損傷,損害心臟健康。嚴重的憂慮、抑鬱還會損害皮膚,更容易讓人對毒品、酒精及其他有害物成癮。
如何調節:感到悲傷痛苦時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來。大哭一場雖然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但有助釋放悲傷情緒,淚水會帶走體內的壓力激素,降低與壓力相關的神經遞質,是心理健康的良藥。
焦慮
長期焦慮會損耗身心健康,甚至出現疼痛、氣短、噁心、眩暈以及虛弱症狀,導致消化不良、便秘等腸胃不適。焦慮更是導致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如何調節:要緩解焦慮,需要養成規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習慣,儘量減少生活的不確定性,給自己建立“安定感”,減少失誤和差錯的發生。正確面對失誤、失敗,保持理性,“失即是得,得亦是失”。
憤怒
如果頻繁動怒,則容易誘發動脈血管壁磨損。憤怒還會減緩傷口癒合速度,誘發炎症,增大罹患糖尿病、關節炎和癌症的風險。
如何調節:感到“怒氣沖天”時,找個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將雙手輕輕放在腹部,緩慢吸氣,感受空氣一直到達肺部,繼續深吸氣,直到無法吸入為止,保持吸氣狀態3秒~5秒,再慢慢地呼出氣體,深呼吸時,暫時放下心中的煩惱,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和呼吸的節奏上。
嫉妒
過度嫉妒會使人的心思陷入憎恨泥潭,導致思考力和辨別力下降,還可能導致抑鬱焦慮;體內過量分泌壓力激素,導致免疫力下降、膽固醇水準升高、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消化不良等。
如何調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劣勢和能力後確立目標,發揮長處、努力進步,不把精力放在無意義的攀比上。
孤獨
當一個人感到孤獨時,大腦會分泌更多的壓力激素皮質醇,這會引發抑鬱,並對血壓以及睡眠品質帶來不利影響。
如何調節:多與家人、朋友、同事通電話或見面,交流生活或情緒;也可以積極參加行業交流或做公益活動,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能增強社交,找到自信和充實感。
負面情緒“超標”?
不妨試著做這些小事
1.停止自我批評
反省和自我批評能幫你找到缺點和不足,但過分自我否定會越來越自卑。對自己友好一些,你不是一無是處,要培養自我關懷的能力。
2.不要害怕拒絕
有時候,拒絕沒有惡意的請求可能是困難的,但如果總是應諾他人,會導致你的壓力增大,或者承擔過於繁重的義務。在同意某件事之前,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不要害怕拒絕。
3.誠懇地談心
與伴侶、朋友或家庭成員開誠佈公地談論問題,有助於減輕思想負擔。儘量以積極的方式表達想法;如果當時太生氣或壓力太大,可以先冷靜一下,不要往身邊人身上撒氣。
4.做份財務規劃
缺錢是大多數人的壓力源。如果你擔心入不敷出,就制訂一份詳盡的財務規劃,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把錢花在刀刃上。
5.嘗試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能提升整體幸福感,哪怕是給朋友帶份飲料,幫同事取份快遞,都能改善心情、增加幸福感。
6.設置優先級列表
為了控制無序感,可以列出每日要做的事項,把最重要的事寫在前面,把無足輕重的小事往後放一放,再一條一條執行。
7.學會適時放手
未實現的夢想、失敗的滋味、怨恨……要學會適時放手向前看。放下包袱不僅讓人輕鬆,還能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血壓。
8.經常開懷大笑
有幽默感和經常大笑有助於保持健康,這是因為歡笑能增加血液流動,減少應激激素生成,即便是對自己假笑也有效果。
9.堅持鍛鍊身體
生命在於運動,為改善心理健康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照顧好身體。經常鍛鍊不僅能改善情緒、緩解壓力,還可以增加能量和警覺性。(吉林12320供稿)
心理百科|感覺"有點兒準"的MBTI人格測試靠譜嗎2024-03-05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為開學第一課2024-03-04
兩會聲音|高天明委員:通過專業賦能跨界合作 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2024-03-04
兩會聲音|李燕鋒代表:發揮官方平臺作用 為青少年提供公益心理諮詢2024-03-04
專家學者圍繞“積極心理學與雷鋒精神傳承發展”進行研討2024-03-04
兩會聲音|民進中央:建議建立心理高危學生網上巡察干預機制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