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直播掃描:警惕心理情感諮詢變成“情感生意”

發佈時間:2024-03-01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馬青等

“1個月賺30多萬元”“起號1年掙2500萬元”。今年春節期間,媒體記者觀看近30場情感諮詢類直播發現,一些主播以心理諮詢、情感諮詢為名頭做起了“情感生意”,通過直播連麥、授課短視頻等形式輸出不良戀愛觀,教女性如何找“金主”、拿捏男人;針對男性的主播則在“指導”男性如何用手段拿捏女性,否定真誠在情感中的重要性。這些主播的共性在於,教授觀眾如何利用情感、婚姻等去獲取金錢與資源,在此基礎上實現引流的同時售賣情感課程、情感諮詢服務或其他産品。

新聞直擊:

以情感諮詢為由

教女性拿捏男人

記者以“情感諮詢”“情感正能量”“女性成長”等關鍵詞在多個短視頻平臺上檢索,出現不少類似的賬號,粉絲數最多的有數百萬。

其中一位自稱“女性成長大師”的博主“×哥”在短視頻右上角標注“無不良引導,樹立正確戀愛觀”,其發表的言論卻是讓觀眾效倣“名媛”打造人設,同時給對方“畫餅”憧憬未來,結束語是“帶你們提升情感認知”。整個視頻並未提及情感,而是“教育”女性如何成為“撈女”,引導女性通過“吹牛”“包裝”實現所謂階層跨越。

另一位粉絲過萬的博主“月××”主張女性通過撒嬌等方式從男性身上獲取金錢,“雖然聽起來三觀不正,但是女人不壞男人不愛。只要你不動心,你就贏了”。其主頁發佈的短視頻內容顯示,有不少連麥粉絲在其“幫助”下獲得了男性贈予的房、車及鉅額錢財。

還有一位男性博主以自己“身為男人”舉例説,“對自己喜歡的男人做什麼都願意,往往不會被善待”“對男人好的女人都是‘舔狗’”,在短視頻中教女性如何真正“拿捏”男人。

記者梳理這些直播、短視頻發現,這些博主的共同點是:自稱是擁有豐富經驗的情感導師或心理諮詢師,有的還是“數十萬平臺認證的專業情感導師”,曾幫助大量女性實現向上破圈社交,教導女性在情感關係中向男性“借力”以獲取財富資源。

記者就此現象採訪多名短視頻網友,他們均表示,此類情感主播在短視頻平臺上很常見,經常能“刷”到,目標對象既有女性也有男性。對女性多是教她們“撈金”“釣金主”,對男性則是傳授聊天技巧、“撩妹技巧”,“更有甚者有的博主會直接高談闊論PUA大法”。不少網友都直言此類視頻“非常毀三觀”,認為這類主播會把社會現實問題帶偏,扭曲價值觀,呼籲加強監管。

部分平臺已經注意到此類賬號的不良影響,並對賬號進行了相應處罰。去年12月,“微網志管理員”公佈典型處置案例稱,情感大V“曲×”賬號違規,原因是“多次宣揚不良戀愛觀博取熱度,並借此販賣課程牟取私利,傳遞錯誤價值導向”。

據悉,該賬號多以與粉絲連麥進行情感諮詢的形式進行直播。根據該主播的觀點,談戀愛、結婚乃至生孩子,都只是實現“階層跨越”的工具,從男性身上“搞錢”,才是超越了情感的終極目的。

平臺應嚴格審核

優化機制治亂象

這些情感諮詢師為什麼會受到追捧?記者採訪多位經常觀看此類直播或短視頻的網友,發現這些主播口中“經歷婚姻失敗、創業失敗走出低谷後,主動揭露傷疤,幫助女性成長”等經歷頗能引發他們的共鳴。

在北京工作的辛女士長年單身,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她會經常刷一刷這類直播或短視頻。在她看來,這些主播能為其提供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和理論體系,自己樂意為主播掏錢,並且“很多個感覺孤單的晚上,想找人聊聊天的時候,這些主播也能為我提供情緒價值”。

“有的主播很勵志,在她們身上能看到向上的希望。”來自湖南長沙的趙女士舉例説,某博主稱自己經歷了失敗的“豪門婚姻”並負債1000萬元後,憑藉在商學院接觸到的“大佬”資源,不僅還清了負債,還成為上市公司的CEO,“這難道不是女性的榜樣嗎”?

可現實中,這些情感諮詢師提供的諮詢服務真的靠譜嗎?

有受訪網友認為,這些打著“情感諮詢”旗號的主播,內容真實性令人懷疑。一北京網友小愛告訴記者,她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看這類直播,“就像聽故事一樣,當一樂子”。直到有一天,一個宣稱自己“住大別墅”“實現財富自由”的“名媛”博主在視頻中特意曬出自己的一款名牌包,之後被網友扒出是假貨。“主播當時舉著包説自己嫁得好名牌包隨便買,但被人扒出是假貨後就再也沒公開回應過。如果一個包的細節都是假的,實現階層跨越的故事的真實性又能有多少呢?”

記者在第三方投訴平臺搜索發現,有不少網友宣稱自己購買諮詢課程後被坑了。比如有網友介紹,其在某情感諮詢師直播間下單了價值8000多元的1V1諮詢服務,結果導師並非該主播本人,而是沒有任何資質的老師,且在諮詢過程中回復敷衍,協商退款時只要回了不到一半的錢。還有人投訴稱,其花費399元購買了某情感主播的私教課,對方宣稱“有七成概率幫助追到現在喜歡的女孩,群裏所有導師都會提供幫助,有任何相關問題可以隨時詢問”。但實際上只有一位老師與他對接,且簽訂合同協議半個月後對方一直沒有提供相關服務。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情感諮詢由來已久,但需注意的是,有別於一些心理諮詢師、家事法律援助的賬號,部分博主並未取得相關資質,有的甚至自己的婚姻也“一塌糊塗”,卻來銷售情感課程,這成為時下的怪現象。

在中國網際網路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看來,個別情感主播散佈錯誤婚戀觀,傳導不良價值觀,故意製造性別對立,助長假借婚戀索要財物等行為,違反了民法典有關“男女平等”“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規定,違背了網路安全法有關“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違背了婦女權益保護法有關“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規定,背離了《網路資訊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有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優秀道德文化和時代精神,充分展現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精神風貌”的要求。

新聞評論:

直播間“販賣情感”

豈能成為一門生意?

這類“情感生意”的邏輯很容易理解,一般是由主播打造一個人設,或是所謂實現財富自由的“名媛”,或是通過婚姻改變人生的成功人士,或是“撩妹達人”,他們通過浮誇的表達、誇張的故事、情緒的渲染,來吸引網民注意力,形成圍觀效應。那些所謂拿捏女性或拿捏男性的技巧,或如何利用感情獲得金錢,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之類的內容,無不是對人的物化,把人當成工具,把利益當成赤裸裸的目標。一旦有人真的相信了這一套話術,以為所謂“實戰技巧”可以幫助自己快速實現某個現實目的,就成了盡入彀中的待割“韭菜”。

事實上,去年年底,中央網信辦開展了“清朗·整治短視頻資訊內容導向不良問題”的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整治散佈錯誤婚戀觀等的短視頻內容。今年年初,教女性找金主、宣傳“男人是渠道,情感是技能”的所謂“情感大V”曲×被微網志等多個社交平臺封禁,售賣課程的店舖被清空,相關付費內容下架。

才剛過去一兩個月,這類賬號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了。不可否認,不良價值觀導向的內容確實有其隱蔽性特徵,此前法律專業人士介紹過,有些內容比如涉黃、涉嫌詐騙等,從法律上相對容易定性,但更多的內容屬於道德範疇,只有依據電子商務法,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平臺嚴格審核,做下架處理。但問題在於,情感類博主門檻低,也不需要專業資質,禁了一個賬號,後面還有十個、百個賬號涌入,就像那個被封禁的曲×,該團隊就有上百個短視頻賬號矩陣,曲×被封殺,説不定悄悄再換個名字捲土重來。

因此,從平臺的角度説,不是封殺一兩個大V,就可以“殺雞儆猴”了。無論是從情感諮詢賬號的資質審核入手,還是運用大數據方法展開重點監審,都應該把功夫用在日常。比如,如果打著心理諮詢的旗號,那麼,主播是否具備心理諮詢師的證書?如果號稱情感婚姻諮詢,要不要提供婚姻家庭諮詢師的證書?諮詢師是情感諮詢類直播的主要內容提供者和産品製造者,他們的資質和水準直接影響了直播的品質和效果。諮詢師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資格,遵守諮詢倫理和職業道德,如果諮詢師是非專業的或不合格的,他們就會給觀眾提供錯誤或有害的資訊和建議,違背了媒介倫理的真實性、善意和最小傷害原則。

雖然市場上不乏一些缺乏專業含量的證書,還可能有主播靠“挂證”的方法跨過審核,但這一舉措多少可以起到篩選和警示作用。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內容審核,既然記者觀看30多場情感諮詢類直播後,就揭開了“情感諮詢”的幌子,那麼,掌握著算力的平臺,又有什麼理由發現不了、處理乏力呢?唯一的合理解釋只能是“利益”二字了。流量帶來的收益,于平臺來説,恐怕也是難以割捨的誘惑。

如今的視頻平臺,已經成為體量巨大的媒介,當它每天吸引著數以億計的網民,生産著數以億計的資訊産品時,也就意味著它必須背負起足以匹配這種體量的責任。因此,當平臺監管不力,同樣的問題頻繁迭出的時候,管理部門就需要採取一些必要措施,壓實平臺責任。

在媒介環境發生巨變的當下,普通網民作為重要的參與方,也需要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學會在海量資訊中分辨良莠。人對心靈撫慰的需求一直是旺盛的,情感遭遇挫折的人需要有傾訴出口,婚姻遭遇困境的人需要答疑解惑,但是一定要明白,無論是想解決情感問題,還是想獲得財富,人生都沒有投機取巧的捷徑。真正的情感諮詢或心理諮詢,從來不是什麼仙丹妙藥,做不到藥到病除,它既無法幫失戀者複合,也不能幫單身者脫單,更不可能教人如何通過戀愛婚姻完成階層跨越……它真正的目標是讓人逐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學會處理親密關係、正確處理情緒,增加愛的能力與被愛的感受力等。劣幣被驅逐,才能給良幣更多發展的空間。(綜合法制日報 文麗娟 實習生 王藝韜 光明網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