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感覺“有點兒準”的MBTI人格測試靠譜嗎

發佈時間:2024-03-05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夏瑾

“你是I人還是E人?”“我是ENFP,你是INFJ,我們天生一對!”不知不覺中,MBTI人格測試正在悄悄取代星座,成為現代年輕人打招呼的一種新方式。在社交場合中,MBTI人格測試不僅是一個安全有趣的話題,而且似乎還成為迅速了解一個人的途徑。

MBTI人格測試之所以會廣泛流行,是因為在很多人眼中,測試結果“有點兒準”。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提出異議,認為MBTI測試結果和自己感覺的不一樣,覺得這個測試“不靠譜”。那麼,MBTI人格測試是否有科學依據?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借助MBTI人格測試結果來進行就業、擇偶、交友等人生重要選擇嗎?

I或E,並非一成不變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姜思思介紹,MBTI的全稱為“邁爾斯-布裏格斯類型指標”,是由美國作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布裏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這種模型的理論基礎是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創立的心理類型理論,MBTI將四個維度的不同偏好傾向進行二分類處理,再組合起來,最終形成了16種人格類型。這四個維度分別是:補充精神能量的來源——外向型E人更能夠在與外界的溝通交互中獲得能量,而內向型I人則更能在獨處中獲得能量;接收資訊的方式——實感型S人更注重細節和具體事實,直覺型N人更關注抽象、整體、概念;得出結論的方式——情感型F人作判斷時會關注主觀因素,也就更感性、更受情緒影響,思考型T人則更遵守理性、邏輯的結論;生活、行動的方式——判斷型J人更看重結果,因而常常更嚴謹,感知型P人更注重過程,因而常常更靈活。

姜思思解釋説,由於MBTI劃分的16種人格類型是建立在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基礎上的,所以測試結果會讓人感覺“有點兒準”,但同時,由於該模型是榮格心理類型理論的一種簡化和(不嚴謹)改寫的版本,所以整體上,它的科學性並未被科學界所認可。

姜思思分析,MBTI測試“不靠譜”的一方面原因在於,測試中所有的選項都是二分法,似乎一個人非E即I,非S即N,但在現實中,人的性格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具有複雜性,比如I人和E人也有程度之分,有的人E中偏I,也有的人I中偏E。

MBTI測試之所以讓某些人感覺“不靠譜”,還因為人的性格具有流動性,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心境下做MBTI測試,結果可能也並不一樣。

青少年為什麼更喜歡做心理測試

調查顯示,相較于成年人,娛樂性的心理測試在青少年中更受歡迎,那麼,為什麼青少年更喜歡做心理測試呢?

姜思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心理測試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類關於自我認知的心理需求,是一種尋求“我是誰”這個哲學問題的表現。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認知自我的過程。

個體從進入青春期起,就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探索自己的需求,希望有一種科學的工具能夠告訴自己“我是誰”,並且引導自己處理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姜思思説,臨床上有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忽然就“變了”,比如有些男孩子小時候非常活潑開朗,到了青春期忽然變得沉默寡言,變成了I人;有些女孩子小時候乖巧聽話,到了青春期忽然變得個性張揚,變成了E人。

姜思思説,出現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和意願,開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並開始表達。這是孩子在青春期進行自我探索、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是成長的表現。家長不妨以開放和欣賞的態度面對變化,多觀察、少打壓,讓孩子探索自己的內心和性格,陪伴孩子度過動蕩的青春期。

“人沒有任何已被定義的本質”

目前,MBTI測試在企業界應用最廣。網際網路上關於MBTI測試結果的解讀往往伴隨著擇業建議,比如ISTJ適合從事會計、審計、法律、行政管理等職業,ENFP適合從事銷售、公關、廣告、藝術等職業。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乏與測試結果相反的例子——很多I人不僅從事“外向”型的工作,並且表現非常出色,優秀教師、銷售冠軍,知名藝人中,到處都有I人的身影。

姜思思告訴記者,選擇職業依據的不應只是性格,還有價值觀。且不説MBTI談不上準確,即使準確,只根據此時此刻的性格狀態就選擇職業,也可能是片面的。因為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適應性和可塑性的,一個人可能天生沒有那麼適合某類工作,比如一個不善表達的人想要成為教師,相比于不善表達,他希望傳道授業解惑的價值觀佔了上風,那麼他可以在成長過程中習得表達和交往的技巧。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存在主義所主張的,“人的本質不能被預先規定”。如果需要,每個人都可以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選擇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而不必自我設限,畫地為牢。

對於社交來説也是如此,E人或I人的社交表現也不應該有“被預先規定”的關係。雖然E人更喜歡社交,I人更喜歡獨處,但這並不意味著E人就一定是“社交達人”,而I人一定“社恐”。姜思思告訴記者,E人和I人最大的區別在於,E人的能量是向外投射,而I人的能量是向內投射。E人從社交中獲取能量,I人則需要通過獨處給自己“充電”。事實上,能量釋放與社交技巧並沒有關係,一個E人可能很喜歡社交,但卻沒有社交技巧,一個I人可能喜歡獨處,但在與人交往時很擅長溝通和表達。無論是E人還是I人,當內心對自己認可時,就會表現得大方自信,反之則會表現得羞澀怯懦。

根據MBTI測試結果找對象“極不靠譜”

通過MBTI測試結果來決定是否與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可能是“極不靠譜”的。姜思思説,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與其工作中的表現很不相同,在工作中理性且穩定的人,在親密關係也有可能很主觀、很情緒化。MBTI的四個維度應用到工作場景可能更準確一些。

另外,親密關係作為兩個人的極貼近的接觸、極深入的互動,並不決定於兩個人各自的性格,而常常是考驗互動中的品質。沒有比親密關係更緊張又更流動的關係了,我們常常説“錯過某人”,可見親密關係不只是四個字母的組合,更要考察“此時此刻”真實的互動。另外,針對“伴侶應該找跟自己相似的人還是互補的人”這種問題,姜思思建議,通常來説,性格互補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性格相似的人更容易相處,但在親密關係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致對於關係的長遠更具有決定性意義。

“總體來説,MBTI人格測試更傾向於是一種娛樂性的心理測試,而不具有嚴肅的科學性,如果用測試結果給自己貼標簽,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是很‘不靠譜’的事情。”姜思思説。(中國青年報 記者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