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兩會聲音|如何維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代表建議完善相關立法

發佈時間:2024-01-25 10:00:3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俞凱

上海市人大代表、自然堂集團公共事務總經理陳娟玲博士。受訪者供圖

1月24日,記者獲悉,今年的上海兩會期間,一直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自然堂集團公共事務總經理陳娟玲,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全面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預的建議》。該議案基於國家及上海市的戰略方針,結合如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建議進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諮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全面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陳娟玲表示,中小學生在學業壓力、升學壓力、人際關係等方面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缺乏對於自身心理狀態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目前,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干預仍存在一定不足,未能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難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政府、社會方面也缺乏更為系統的政策、制度支援及完善的協同機制。對於家庭而言,現在學生家長普遍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部分家長未能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份議案中,陳娟玲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培育,完善心理健康課程設置。

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針對教師的培訓,不僅要從小學、中學著手,更要從幼兒園抓起。衛生健康教師需要加強專業培訓,提升情緒疏導、談話溝通等專業能力。鼓勵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過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及獎勵機制,激勵教師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切實關心教職員工在教學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給予心理支援。組織形式適宜的教師活動,協助教師調整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和職業幸福感,也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榜樣示範作用。

開設有溫度的心理健康課程。要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完善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創設活動場景,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建議將課程也納入小學、初中、高中升學考試範疇。定期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回應學生關切問題,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

全面鋪設心理輔導崗位。與上海市各大醫院及學校所在社區合作,在小學及中學招聘至少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或長期心理諮詢顧問,全面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招募獲得專業培訓上崗證的心理諮詢師作為志願者隊伍,開展線上諮詢,或聯合醫院開設綠色通道,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及輔導服務。

二是完善心理健康立法,推進特需學生關愛機制。

修訂心理健康相關法規。修改上海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教育、人社、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形成多方協作機制,共同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衛健委婦幼保健所要做好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並通過立法將其納入家庭醫生到府醫療服務內容,家庭醫生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心理相關專業經驗的全科醫生擔任。

開設特需學生“特色班級”。設立關愛學生特色班,關注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增強心理健康素質,通過外部干預,慢慢適應,再轉至普通班級。同時,在高校內增設心理相關專業的係別,並開設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課程,已開設相關課程的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課程品質。

建立局校聯動、家校合力的關愛機制。以奉賢區教育局創新實施“新成長關愛教育計劃”為例,搭建新成長學校,探索區域特需學生關愛教育機制,開展重點學生建檔立卡、居家學生送教到府、家校合力新成長營、新成長家長沙龍等四大項目,切實做到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三是提高家長心理健康意識,增加科普宣傳傳播渠道。

提高家長心理健康意識。在社區及企事業機關內部,將心理專業課程納入職工學習的專業內容,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提高家長認知。組織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推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每年面向家長至少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鼓勵家庭建立溝通機制。向家長提供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務包”,確保家長與孩子保持良好、規律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業、生活中的困擾和壓力,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解決孩子遇到的身心問題,保持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擴大科普宣傳面,提升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結合“世界精神衛生日”、“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時間節點及心理健康宣傳月活動,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線上新型媒體矩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平臺和渠道,借助直播等形式規範開展科普宣傳,廣泛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預防心理問題科普,在全市範圍內全面開設24小時心理輔導熱線,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長群體範圍內的傳播影響力。(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