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親密關係 | 有一種在乎 其實是忽視與恐懼

發佈時間:2024-01-09 08:4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叢非從

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另一半

看似很關心,實則是忽略與恐懼

小林已經和女朋友分手很長時間了,但他感覺自己一直停在原地,始終放不下。

我問他:“她的哪些好讓你如此留戀呢?”小林説:“她很照顧我的情緒和生活,願意為我作出很多犧牲。”

我又問他:“那你覺得她喜歡你什麼呢?”小林沉默良久,説:“不知道,但是,我很在乎她不喜歡我什麼。”

我繼續好奇:“你擔心自己哪不好會被她不喜歡呢?”

小林列舉了很多擔心,包括擔心自己在她面前説錯話,擔心自己在她父母面前做錯事,擔心她的不開心是自己導致的。

他説,自己會在女友表現出不開心的時候説:“你有什麼不開心就説出來,我不去做讓你不開心的事情就是了。”

毋庸置疑,小林很在乎這段感情。可是,他的這種在乎看不到“她”的存在,更多是指向自己—“她給我帶來了怎樣的照顧”“在她眼裏我是不是好的”。

你可能會説,什麼都圍著女友轉,感覺他挺在乎她啊。表面上,他是在照顧女友的情緒,但其實是在忽視她。他的潛臺詞是在説:“我只關心你身上與我有關的不開心,跟我無關的不開心,我就沒辦法了。”

很多人和小林一樣,當伴侶在自己面前表現出一點點的負面情緒,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去看見和安撫伴侶的情緒,而是將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更在乎對方是不是在説自己不好,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有個朋友跟我説,最近他跟女友相處得有些不愉快。原本,他們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一天,女友帶著他參加家庭聚會。面對這麼多長輩,他既緊張又尷尬,於是不停地喝酒來填補談話的空白。第二天,女友有些悶悶不樂,拋出一句疑問:“你覺得我倆合適嗎?”朋友頓時呆住了。

對於這句話,朋友的解讀是“女友在説我們不合適”。於是,他在腦海裏反覆檢索:我昨天晚上是不是説了什麼不該説的話?我最近是不是做了什麼讓她不滿意的事?至於怎麼面對和安撫對方的不開心,都被他的自我反芻和緊張所淹沒,他已經顧不上關注對方了。

不管是小林還是我這位朋友,他們內心都有一個深層的恐懼:害怕自己被對方拋棄。

他們的邏輯是:如果伴侶不開心,就是我不好;如果我不好,伴侶就不會喜歡我;如果伴侶不再喜歡我,就會拋棄我。

只要這個恐懼的邏輯一直在,他們就會在與伴侶的相處中過於關注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會不會不被喜歡,會不會被拋棄。

此時,他們的心理退行到嬰兒狀態,覺得自己和嬰兒一樣,一被拋棄就活不成了。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內心被巨大的恐懼塞滿,哪還有精力、能量和空間去關注伴侶的存在呢?

帶著這種恐懼的人面對伴侶的不開心時,可能會解釋説:“我並沒有犯什麼錯吧?”或者像小林那樣:“我不去做讓你不開心的事情就是了。”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錯,他們甚至還會衝動地指責伴侶:“你也有錯啊。”仿佛證明對方有錯,就可以抵消對“自己有錯”的自責和擔憂了。

換句話説,這種做法就是沒有照顧自己,其邏輯是“只要不讓你這麼想了,你就不會不開心;只有你開心了,我才能開心”。

只要伴侶的不開心一直存在,他們的壓力和恐懼就會一直存在,也就無力照顧對方。

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看見伴侶

不難看出,不會照顧伴侶的人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精力。一個人有再多方法,如果沒有精力,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把精力都用在檢討事情有沒有做對上,用在反芻自己好不好上,用在過度思考伴侶的情緒跟自己有沒有關係上,用在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拋棄上……他們把精力都用在了內耗上。

對於這類人來説,他們更需要解決自己在親密關係裏的恐懼,而不是伴侶的情緒。如果無法解決自己的害怕,即便這次伴侶的不開心過去了,下一次還會繼續消耗。

怎麼辦呢?減少這種恐懼感的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一遍遍地現實檢驗。比如怕被拋棄,那就去問問自己:

“他真的是因為我才不開心的嗎?”

“即使他不開心了,真的會拋棄我嗎?”

“我被他拋棄了,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假如真的被拋棄了,我可以為自己做點兒什麼?”

每一次覺察的過程,就是緩解恐懼感的過程。一遍遍地叩問,會逐漸減少你對被拋棄的恐懼。內心的恐懼減少了,你就有精力和能量看見和關心伴侶的存在了。

怎麼關心伴侶呢?比如看見女友很不開心,你可以帶著關心和好奇詢問這幾個問題:

“你怎麼了?發生了什麼?為何不開心?”

“需要我做什麼嗎?可以跟我講講為什麼這個對你很重要,我想理解一下你。”

“你的不開心不留給我,你想留給誰呢?”

如果對方表達完了,你卻做不到,可以坦誠地跟對方説:“如果這個我做不到,那我還可以為你做點兒什麼,讓你能夠開心一下呢?”

你只需要在評估自己能力和意願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好奇和照顧伴侶的不開心。給雙方設一個適度的邊界,就能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也照顧好對方了。(《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  叢非從  知名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