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情緒失控、厭學 如何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

發佈時間:2024-01-16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邱昌建等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自從進入青春期後,教育就像進入了“困難模式”。

説不得,碰不得,生怕一不小心就點燃了孩子的情緒“炸彈”。

面對孩子心理問題頻發的青春期,家長該怎麼辦呢?

青春期情緒總失控?

這太正常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青春期的年齡範圍為 10—20歲。

青春期是孩子試著為自己爭取自主權利和空間的人生階段。從父母的控制中獨立,是孩子成長的正常需要,也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所以,面對“難搞”的青春期,家長首先要學會放平心態,接納孩子的“花式叛逆”。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變成了一點就著的“炮仗”,情緒十分不穩定,卻不知道這份脾氣背後,是孩子在表達他未被滿足的需求。

青春期孩子常有四大特徵:

任何事都想自己做主

努力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想要離開父母、變得獨立

積極尋找理解自己的同伴

如果父母看不到子女成長的使命,孩子往往會通過反抗來爭取,叛逆和情緒不穩定便由此而來。

青春期的

“難兄難弟”

情緒失控和厭學可謂是青春期孩子讓家長頭疼的兩大難題,這對“難兄難弟”還往往結伴出現,嚴重時甚至可能發展成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家長們不得不防。

情緒失控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也差不多到了更年期階段。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就像“火星撞地球”,雙方常處在緊張的狀態。

可能原因

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育會引起激素水準變化,導致孩子容易情緒化。睪丸激素水準上升和 5-羥色胺的缺乏,也會增強個體不良情緒的體驗。

孩子遭遇了外界的攻擊,引發了疼痛、受辱等不良體驗,這些體驗易喚醒孩子的憤怒情緒。

孩子易受網路、影視劇的影響,叛逆地曲解家長的話語,或對他人的行為做出更富有敵意的解釋。

解決方案

1.梳理刺激源

找到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逐個解決孩子可能面臨的困境。如果是外界傷害,家長要給足孩子安全感,盡己所能地支援孩子,協助孩子應對可能遇到的問題。

2.態度探討法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推理他們接收到的資訊,讓孩子學會批判性思維,遇到問題不要情緒化,學會分析因果,觀察利弊,控制偏執傾向。

在這個過程裏,家長要避免挑起親子間的矛盾,更不要懲罰、質疑孩子,而是尊重他們的認知,引導他們去思考客觀現實。

3.制止攻擊行為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外出遊玩,讓孩子的身心都忙碌起來,避免其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杜絕刺激源。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自己也要做好表率作用,給孩子做一個情緒平穩的榜樣。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的青春期“撞”上媽媽的更年期,雙方常常會情緒失控。

這時就需要爸爸擔起責任、從中調和。爸爸應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教育,一邊幫孩子舒緩失控情緒,一邊給予媽媽更多的愛和關心。

厭學

厭學,很多家長認為是態度問題。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厭學不僅是問題,更是個信號。

對於有情緒問題的孩子,不去學校可能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家長應該及時抓住這種信號,給予孩子幫助和支援。

可能原因

內在動力缺失,受長期負面情緒的影響,孩子把學習當成苦差事,産生厭學的心理。

學習目標過高,孩子因完不成既定目標而産生厭學情緒。

家長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對學習産生恐懼心理。

老師不當的懲罰,特別是當眾懲罰,傷及孩子自尊心,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

解決方案

1.學會給孩子減壓

小學高年級起,學業的強度就已經很大,家長應提早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使他們能自主地區分輕重緩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任務。

2.肯定孩子的苦惱

跟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積壓的負面情緒得到釋放,之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學校和老師的問題。

3.加強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在步入青春期後,孩子不再是純粹的“小朋友”,他們也意識到自己在長大,並在學習、生活中去思考“我是誰”,在意同學眼中自己的形象。

但由於學業繁忙和身份定位的迷茫,加上接觸到與之身心發育不匹配的諸多網路資訊,使青春期的孩子們因為無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認同而焦慮不安,進而用厭學的方式回避。

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點,真誠地鼓勵和讚許,對不足之處表示理解和支援,幫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認同。

本文部分引用自《不想學習、情緒失控,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該怎麼辦》。原文刊登于《祝您健康》雜誌 原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邱昌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心理治療師鄭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