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我國深海考古的重要發現

發佈時間:2023-08-21 14:10:36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秦大樹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出水了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和琺華器,給大航海初期階段新舊貿易體系博弈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證據

在廣闊的南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沉沒著大量古代商船。進入深海獲取這些沉船資訊,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的當務之急。

要向深海挺進,必須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從2009年至2012年,我國自主設計的首臺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奮鬥者”號在2020年成功坐底萬米深度的馬利亞納海溝,不僅刷新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標誌著我國形成了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的全海深深潛能力,這意味著水下考古“望洋興嘆”的狀況有望改變。2018年1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現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深海所)正式成立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吹響了向深海進軍的號角。

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深海所出海執行科考任務,行進至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水深時,其搭載的測深側掃設備傳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圖像:一座高達3米、由密密麻麻的瓷器堆積而成的“小山”赫然出現在隊員眼前。就在該沉船不遠處,團隊還發現了另一艘沉船,其周圍散落著大量原木。考古專家綜合研判認為,第一處沉船應屬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並將其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推測文物數量超10萬件;另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應屬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應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船隻。

一號沉船是在南海和東南亞水域發現的數量不多的明代中期的沉船。南海的陸坡地帶是硬底,船沉入海底後,船貨就擺在了海床表面,受到泥沙干擾很少。一號沉船地的瓷器明顯分成幾堆展露在海底,説明這些瓷器原來分別存放在不同艙室中。

一號沉船出水器物主要是景德鎮生産的青花瓷。青花瓷器元代後期已在景德鎮成規模生産,由於元末戰亂,景德鎮窯業生産受到巨大破壞,加之進口的青花彩料較難獲得,明代初年青花瓷僅在禦窯生産,民窯則主要生産品質較差的白釉瓷器。直到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年),青花瓷才開始在民窯作坊生産,技術迅速成熟,品質提高很快,並迅速成為主要的外銷瓷器品種。一號沉船出水的青花瓷器中有一些品質很高,胎釉細白,顏色亮麗,紋樣複雜,代表了當時青花瓷製作水準。

一號沉船出水的多彩琺華器最引人注目。琺華器是以稀泥漿通過細管擠在瓷器表面,勾畫出突起的圖案輪廓,稱為瀝粉技法,然後再在勾畫出的紋樣內填上不同顏色的彩,形成邊界明晰、色彩鮮艷的紋飾。一號沉船出水的琺華器,顏色鮮艷,還使用了鏤空技術。部分器物表面有大片的貼金,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水準。這類器物應該是景德鎮民窯為了滿足海外需要,專門生産的高檔産品。景德鎮禦窯廠遺址的考古發掘不曾發現。一號沉船出水器物無疑給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尋找這類窯址的動力和目標。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地點,海床上佈滿了大量原木。經科技分析,這些木材來自中南半島。

在大航海時期以前,海上貿易主要採用中間港貿易模式。元代中國最重要的中間港是慶元(現在的寧波),明代開始,中間港逐漸轉移到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口地區。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動在東南亞培育了一個重要的中間港——滿喇加(現在的馬六甲),建立了鄭和城堡,成為航海基地。來往船隊首先靠泊這裡,再分為不同分宗前往印度洋各地。一號沉船出水了伊斯蘭風格的青花瓷和琺華器,給大航海初期階段新舊貿易體系博弈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證據。

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展的深海考古項目,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深海考古行列。此次發現的兩艘沉船不僅出水了精美器物,而且帶來新的研究課題,對於加強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貿易史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