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齊國故都淄博掀“聊齋熱”蒲松齡故居煥新升級成“熱門”

發佈時間:2023-08-18 15:35:5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趙曉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淄博8月18日電 題:齊國故都淄博掀“聊齋熱”蒲松齡故居煥新升級成“熱門”

記者 趙曉

結伴旅行的大學生、相約出遊的情侶、攜老帶幼的家庭團……眼下,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如潮涌入蒲松齡故里。這畫面讓人聯想到300多年前,八方過客一頭扎進“聊齋先生”蒲松齡的茶攤,滔滔不絕向他講述奇聞軼事的盛況。不過這一次,人們是為了聽“聊齋先生”的故事而來。

位於山東淄博的蒲家莊是中國清代文學家、“世界短篇小説之王”蒲松齡的家鄉。為追憶和懷念一代文豪,政府部門1954年出資修復了蒲松齡故居,並於1980年將其擴建成蒲松齡紀念館。

今年8月以來,聊齋文化火“出圈”,齊國故都淄博迎來“高光時刻”,蒲松齡紀念館繼而成為熱門打卡地。記者近日探訪該館,剛走進蒲家莊,就在熙攘的車流中感受到當地火爆的人氣。各地遊客頂著高溫炙烤慕名而來,在一座古樸的院落前有序排隊,依次進入蒲松齡紀念館參觀。

“今年我們對館內的蒲松齡故宅進行了重新修繕。8月4日剛開館就迎來客流高峰,10多天累計接待觀眾近9萬人次。”蒲松齡紀念館講解員趙作為告訴記者,他現在平均每天要為遊客講解六七場,工作量比以往至少增加一倍。看到很多蒲松齡的後世“知音”、《聊齋志異》愛好者滿懷期待前來參觀,他變得更有幹勁。

“那裏的神仙下九也麼霄,俊臉兒好像芙芙子苗,美嬌嬌,一派風流在眉梢……”蒲松齡第十一世孫蒲章俊在院內唱起一曲婉轉悠揚的聊齋俚曲《銀紐絲》,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聊齋俚曲代表性傳承人,年逾八旬的蒲章俊數十年如一日地推動聊齋俚曲的挖掘和傳承工作。

最近聊齋文化受熱捧,也讓蒲章俊變得更加繁忙。“‘聊齋熱’不是今天才有的。上世紀80年代,《倩女幽魂》等影視劇的熱播也一度讓蒲松齡紀念館門庭若市。”蒲章俊説,過去讀《聊齋志異》,大多數人是看熱鬧,但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其中蘊含的處世智慧和深刻哲理,這讓作為蒲氏後人的他,感到很欣慰。

“40多年前,我在濟南上大學時就來過蒲松齡故居,沒有現在這麼寬敞。如今面積擴大了,展陳也改造提升了。”説著一口東北話的金海鵬是個“歷史迷”,這次在蒲松齡故居參觀時,他驚喜地發現自己和蒲松齡都屬龍,並且同月同日生,感覺很親切。在他眼中,《聊齋志異》是一部針砭時弊的小説,書中一些隱喻對現實社會很有啟示和教育意義。

“幾百年來,《聊齋志異》擁有大量忠實粉絲,蒲松齡所塑造的奇異瑰麗的世界令無數人為之著迷。”蒲松齡紀念館宣教文創科負責人孫麗莉介紹説,《聊齋志異》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100多種版本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是外文翻譯語種最多、同時也是擁有外文版本最多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聊齋故事也被拍攝成各種影視、戲曲作品,如《畫皮》《畫壁》《聶小倩》等,受到大眾喜愛。

“蒲松齡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他還關心政治,心懷天下蒼生。聊齋文化中蘊含天下為公、民為邦本、講信修睦等豐富的政德思想。”孫麗莉説,結合“文化兩創”,紀念館將“聊齋文化”與“政德教育”貫通融合,打造了聊齋文化政德教育主題展廳,即將對外開放。

在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文化和旅遊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看來,當下,蒲松齡故里迎來源源不斷的客流,是其背後承載的人文歷史文化引起了公眾關注,當地應借機開發符合新時代市場需求的旅遊産品和項目。“相對山東其他地方,聊齋故里淄博的旅遊開發起步早,淄川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在上世紀90年代,蒲松齡故里蒲家村就建成了聊齋園,遠近聞名。起步早是當地的優勢,但旅遊産品仍待升級。”

王晨光説,現階段,沉浸式、體驗式、數字化是中國文旅産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聊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資源非常多,淄博應趁熱打鐵,通過深度開發旅遊産品、打造多元業態等做好“文化+”“旅遊+”的文章,將一時“流量”轉化為長久的“經濟增量”。

孫麗莉透露,目前,紀念館正在打造“聊齋”主題沉浸式體驗展廳,推進館內展陳的數字化和智慧化升級,精心選取了三個典型故事,將利用5G、3D、VR、超高清等數字技術進行畫面呈現,使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聊齋文化。

“雖然現在館內遊客絡繹不絕,但我們的服務不斷檔、不降質。”孫麗莉表示,紀念館開闢專向出口,增設線路指引牌,招募志願者,安排專人值守,引導遊客有序參觀,並與公安、衛健等部門協同合作,做好應急預案,為觀眾提供飲水處、輪椅、藥品等便利。“建議大家來館之前做好攻略,提前預約,錯峰出行。”(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