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遙遠來、永久住、深刻愛的廈門人。”這是潘維廉常挂在嘴邊的話。自1988年到中國至今,35年生活在廈門。不管從哪兒回來,一落地,他總是説:“終於到家了”。
從古至今,有不計其數的外國人遠涉重洋,來到中華大地,他們參與中國建設,也是中國故事的講述人和傳播者。但對潘維廉而言,他不但是講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裏的主人公。
潘維廉與廈門的緣分,始於一場對詩和遠方的嚮往。為學習中文、了解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他賣掉美國的金融公司,帶著妻兒舉家來到廈門。擁有瓦爾登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的他,成為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最早的MBA課程外籍教師之一。
潘維廉初到廈門時,“整個廈門只有3條公交線路,公交車是木地板,汽車尾氣會鑽進來,熏得人很難受。”
那時候,想吃口蛋糕也不容易,“製作蛋糕所需的肉豆蔻、肉桂,是從中藥店採購的,而香草最終在一家油漆店找到了……”
在潘維廉的著作中,類似的片段生動記錄了他初到中國的艱苦與不易,縱然如此,潘維廉依舊留了下來,——主要原因在人。潘維廉的記憶深處珍藏著很多令人感動的記憶:
在中國的計劃經濟年代,去食堂打飯一度是需要飯票的,但“老潘”當時沒有這種飯票,所以打不了飯。看到潘維廉的窘境,很多中國的老師將自己的飯票送給潘維廉。潘維廉後來得知,那些給他飯票的老師,他們的飯票並不寬裕,往往自己都不夠用。
潘維廉有一次不慎丟失護照和現金,沒過多久,一位撿到失物的裁縫找到他悉數奉還。那位裁縫患有疾病,生活非常拮據,他的小孩也即將降生,但依然婉拒了潘維廉的現金酬謝。
1999年,潘維廉患重病入住香港一家醫院,在病痛中煎熬,一度不知自己能否活下來。在他沮喪時,時任福建省代理省長的習近平委託人給潘維廉送去鮮花,當時的廈門市市長洪永世還給他寫信慰問、鼓勵。受到那麼多中國人的關愛,潘維廉開始堅定信念,積極康復,他下定決心要回到廈門的家。
潘維廉説,正是這許許多多可愛的中國人,讓他這位“老外”的心留在中國。
潘維廉經常將中國的情況通過寄書信、寫文章的方式,介紹給朋友和國際社會,但有的外國朋友質疑潘維廉看到的僅僅是廈門等中國東部地區,並不了解全中國的情況。為回應質疑,潘維廉決定環遊全國。
1994年,他駕車歷時三月,先後到浙江、江蘇、山東、北京、內蒙古、陜西、甘肅、西藏、雲南、貴州、江西、廣東、海南等地,行程4萬多公里,親眼目睹當地百姓如何依靠政府扶持和勤勞雙手來擺脫貧困,並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講給國外的朋友們。潘維廉結集出版《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他給習近平主席寫了封信,隨信送上這本書。潘維廉很快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讚賞他的“不見外”,並相信他“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因此,2019年8月,他再次踏上環遊中國之旅。與25年前相比,潘維廉看到了巨大變化,高速公路、高鐵已四通八達,2萬多公里僅用時32天;他當年走過的寧夏、甘肅等地的小村莊,正積極融入現代生活,村民使用手機網購早已司空見慣,牧民通過手機就可以坐在家中放牧。
幾十年逝去,萬里路走過。老潘把在中國的實情、對中國的真情,匯成一本本著作,留給後人,寫給世界。《魅力廈門》《老外看福建》《我在廈大三十年》《老潘寫給青少年的18封信》《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中國八萬里老潘走神州》……至今,潘維廉出版的介紹中國的中英文書籍有30多本。網際網路時代,他又學會了網路視頻錄製的新技能,從2021年起,他每月拍攝製作10多個短視頻,通過各種網路視頻平臺發佈,已經是擁有數十萬粉絲的網紅。
從邂逅廈門,到愛上中國,他是中國蓬勃發展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他在一封封家信、一本本著作裏敞開心扉、滿含真誠的講述,讓世界看到了更真實、更全面、更鮮活的中國,也促進中國與西方世界更多理解,走得更近。
8月15日晚,《似是故人來》第三季第7期,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潘維廉,聆聽“老潘”內心的“不見外”,讀懂一份中國情緣向世界的深情告白。
本節目中國網、江蘇衛視同步首發,新浪微網志、B站、百度百家、騰訊視頻等多平臺聯合播出。
(撰文:李芳 審稿:張寧銳)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