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瀋陽故宮:三十六件書法作品展現“篆隸中興”

發佈時間:2023-08-18 09:25:4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勇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步入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協中齋,一幅“趙之謙隸書七言聯”映入眼簾,只見泛黃的宣紙上寫著“靜讀選樓長笛賦,聞繙試學伏波書”。其字用筆細膩精緻,結構嚴謹端莊,令人拍案叫絕。

當下,“高古蒼渾——瀋陽故宮博物院藏篆隸書法對聯展”在瀋陽故宮師善齋、協中齋展出,36件(套)書法作品展現清代“中興期”的篆書、隸書以及清代碑學書法家的“求質”“尚樸”。展覽按展出書體分為“清代篆書”“清代隸書”兩個單元,篆書單元展出18件(套)院藏篆書對聯,包含王澍、孫星衍、何紹基、吳廷琛等名家作品。隸書單元展出18件(套)隸書對聯,包含伊秉綬、翁方綱、趙之謙、阮元等名家作品。

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對於中國古代書法發展史而言,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篆書、隸書兩種衰微的書體在清代再次興盛,迎來“篆隸中興”。尤其是到了乾隆和嘉慶時期,很多六朝碑版的文字被挖掘出來。同時,隨著考據之風、金石學、碑碣學盛行,碑刻文字從學術研究方面滲透到書法研究領域。這一時期篆書、隸書的古體書法家也隨之帶領復興,形成了中興發展的趨勢。

縱觀清代篆書歷史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是以王澍等為代表的“復古”階段,中期是以鄧石如等為代表的“變革”階段,晚期則是以吳昌碩等為代表的“融徹”階段。展覽第一單元篆書部分即展出了清代篆書“復古”階段代表書家王澍的作品“篆書七言聯”,其句為:“蓬萊有雪識松性,碧落無雲稱鶴心。”署款“良常王澍”,鈐印“王澍之印”白文印、“虛舟”朱文印、“恭壽老人”長方印。此作品結字勻稱端莊,法度分明,筆力內凝,圓潤婉轉。

清代學術風氣的轉變同樣促進了隸書的復興。清代隸書直追古法,取法魏晉銘碑、唐碑,並在此基礎上向漢碑字體回歸,在繼承漢代隸書後又賦予新的精神。清中期,擅長隸書的名家人數眾多,形成漢以後的一代高峰。

“在清代碑學、篆隸古體書法的發展中,學者臨習古體書法,書法家潛心學術研究成為清代篆隸發展兩個相輔相成的條件。”瀋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副研究館員王喆説,“本次展出的篆隸中興先驅代表——伊秉綬的作品‘隸書五言聯’,充分表現出伊秉綬的隸書風格是在廣泛吸取漢代磚瓦銘文、隸書碑刻等基礎之上形成的。這就表明伊秉綬在精準領悟漢隸特徵同時,不僅能準確把握漢碑敦厚古樸的藝術特點,還能加入個人理解,形成其‘融顏入隸’的獨特風格,盡顯舒緩平淡的同時不失大氣雍容。”

在清代,習篆書和隸書的書法家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風格。一種為學者型,另一種為書家型。學者型的書法家不僅有古文字學的深厚修養和功底,而且創作態度十分嚴謹,所以創作出的篆書和隸書作品呈現出一種淳雅清古的風格。另一類書法家,則是把其他書體的技法融入篆書、隸書的創作中,把新的書寫材料加以擴展,形成個人獨特風貌。“以何紹基的書法作品‘篆書五言聯’為例,他善於運用長鋒羊毫,其作品將水墨相融表現得淋漓盡致。”王喆介紹道,“古書中記載何紹基臂長如猿,常以懸腕、懸肘、回腕寫字。不僅如此,他還在前人基礎上加以拓寫,融入個人技法、才識,才形成個性化發展的新局面。”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8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