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是馮其庸學術館正式開館的日子。它坐落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錦繡公園前側,是一座典雅的灰白透景式現代建築。外墻上的館名是饒宗頤先生用篆體書寫的,十分醒目。“這幢學術館與我們常見的故居不同。從空中鳥瞰,就像是一方篆刻的印章,很別致。”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呂啟祥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
在開館儀式上,馮其庸説:“我們家鄉提出要建造這個學術館,我覺得家鄉的領導是有超前意識的,是意識到祖國的發展必然要走向文化繁榮的一步。可是用我的名字為學術館命名,我覺得非常不安,我只希望今後學術館成為一個文化的中心,充分地用來培養家鄉的年輕朋友、年輕的孩子,讓他們走上文化的道路、學術的道路,使學術館成為為人民創造文化、創造文藝的教育基地。”
學術館開館後,如今已十年有餘。它的發展正如馮其庸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江蘇省一塊知名文化地標、一所弘揚國學的場所。“灼灼其華,成績斐然,學術館成為家鄉的名片。”馮其庸女兒馮幽若説:“看到父親的文化遺産在這裡得到妥善的保護和充分的發揮和利用,我們感到很欣慰,這也是父親最初的想法。”
一塊知名文化地標
馮其庸的故鄉前洲,是從古代江蘇第二大湖——芙蓉湖中浮出來的一片綠洲。20世紀80年代,那裏成為我國鄉鎮工業的發端地之一。馮其庸常常説,我的根在前洲,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鄉的影響。
“我就是前洲鎮(現改為前洲街道)上的人。具體地講,在前洲鎮後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個小村叫馮巷,又叫塘村。我是這個村子上出生的一個農民,我20歲以前沒有離開過這個村和鎮。”馮其庸説。
學術館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兩層主體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總投資2000多萬元。
走進館內序廳,迎面看到的是馮其庸先生的半身像,戴著一副框架眼鏡,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在學術館二樓第一展廳,安放著一位母親的胸像。這是馮其庸特意拜託雕塑家紀峰雕刻的,並在雕像後背題寫:“永遠懷念我的母親。”
馮其庸求學一生,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涵蓋中國古典文學、古典戲曲、中國文化史、中國繪畫書法等。學術館為此設置了五個展廳,通過苦難童年、艱辛求學、國專深造、尋求真理、京城履痕、故鄉情濃、提攜後學、金石之父等八個部分,全景式地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和書畫作品,展品既豐富又精美。學術館還設有圖書文物藏品和多功能廳等區域。
今年4月,新開館的桂香書屋,是馮其庸學術館的延伸部分,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展出學術館開館後馮其庸及其家屬捐贈給家鄉的文物、手稿、名人信札和書畫作品等。
馮其庸生前為建設學術館無償捐贈的文物、手稿、書、書籍等物件1600多件。他的家屬秉承馮其庸的遺願,先後又向家鄉捐贈藏書兩萬冊,文物及各類證書400多件,深切表達了馮其庸及家人對家鄉的拳拳之情。
“馮老對家鄉的深深熱愛、對祖國的一往情深、對事業的孜孜追求,都令我們非常感動。”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説。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烏雲畢力格認為,現在的馮其庸學術館不僅成為江蘇省的一張知名文化名片,而且還成為了一座國內知名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習基地。
一座弘揚國學場所
2012年10月,馮其庸先生獲得首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馮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書畫以涵養學術,兼文史而心性雙修。其書法逸筆草草、氣韻幽遠;其畫卷師法古人、洗盡鉛華;其學術結集《瓜飯樓叢稿》三十五卷冊,以紅學、西域學獨領風騷,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欽嘆;其平生書破萬卷,路行萬里,追隨玄奘,十上天山。近年來馮其庸先生倡導國學,弘揚傳統,身體力行,垂范後人。”
馮其庸學術館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永久實習基地。十餘年來,國學院和學術館項目合作,共同成長,舉辦了多次國內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和高端學術論壇,匯集全國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國外知名學者,深入研討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和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用國學可以點題馮先生的學術人生,用國學也能理解馮先生的學術人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孟憲實説,“2005年,馮先生早已辦好離休手續,誰也沒有想到,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迎請他出任國學院首任院長之職。就這樣,‘國學’造就了他的又一次輝煌。”
馮其庸為人大國學院設計了最基本的規範,國學院的課程體系來自馮先生的建議。馮其庸當初倡導三個辦學特色,至今都在國學院施行。一是導師制,加強師生的聯繫;二是遊學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養紮實學風;三是辦國學論壇,領略大師風采,博采眾家之長。
這些課程的設置,與馮其庸在無錫國專的學習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馮其庸曾説:“年輕時候,我讀了‘吾日三省吾身’以後,就每天記日記,每天要回顧自己一天讀了多少書,一天幫人家做事有沒有做對不起人家的事。”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自建院以來,一直秉承馮其庸“大國學”理念,提倡文字、文獻、文明的研究思路,深究“人文學術新路徑”,全力建設“中國古典學”學科。
“馮先生作為國學大家,其國學學術理念的核心是‘大國學’。”烏雲畢力格説,馮其庸倡導從理念上,把國學與國家認同結合起來;從學術上,“大國學”的研究必然是跨學科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發掘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基礎,探尋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思想源泉,展現中華文明獨具風采的永久魅力。
2007年,在馮其庸的倡導和親自努力下,人大國學院專門成立了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囊括了中國廣大的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區諸民族的語言、文獻以及歷史、宗教、文化,真正完整組成了“大國學”的研究範疇和理論框架,並很快有了可喜的成績。
“當初我也是受馮先生‘大國學’理念的感召,結束了長達十六年的留學生涯,毅然回國籌建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清華大學中文系、清華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沈衛榮説,“馮先生不遺餘力地將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建設成為國學院的一大重點和亮點學科,這一開創性的壯舉對中國人民大學乃至在中國國學的發展史上,都有其特殊和重要的意義。”
走出馮其庸學術館,在隔河相望的草坪上,矗立著一尊馮其庸的塑像,只見他腳踏碧綠的草坪,杖策孤徵。正如無錫市惠山區區長程松所説的那樣:“馮其庸先生作為惠山的傑出鄉賢,以‘行走天地間’,遍歷名山大川,造就了一個文化學術的傳奇,成為中國國學的一面旗幟。”
“馮先生是我父輩最有名望的鄉賢、長者。每次見到他,鄉音、鄉情就如春風般拂面而來。馮先生溫潤、儒雅、樸實、堅毅的江南讀書人模樣,是已經逝去了的一代江南文人的傑出代表,留給我們美好的回憶。”沈衛榮感慨地説。
(本報記者 計亞男)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