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讓生活“像過節一樣”美好

發佈時間:2023-07-05 09:53:04 | 來源:曾小鵬 | 作者: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姜一平

讓生活“像過節一樣”美好

作者:曾小鵬(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端午佳節期間,第十一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藝”起來藝術節,以藝術為核心,在百姓家門口打造發現藝術、體驗藝術、理解藝術的空間,呈現市集、展覽、論壇,奏響“藝起、藝象、藝見”三大主題曲,為市民節日文化生活奉獻了一場極富參與感、體驗感的文化藝術盛宴,讓節日生活內容更豐富,受到市民歡迎。

人們常用“像過節一樣”形容生活的美好、心情的愉悅,可見過節對於中國人來説何其重要。傳統節日的週期性復現使得“節”在尋常的歲月中具備了特殊含義,它把人們從日常的世俗時空,帶入特殊的、神聖的歷史時空中,讓他們直面自然圖騰、祖先神靈以及世代因襲的傳統,過節也因此成為人們最具儀式感的文化生活。

如果每天都像過節一樣那該多好啊,這是很多人的樸素願望,過節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古往今來皆如是。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人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內涵有所不同。在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民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歷史時期,人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能吃飽穿暖有房住,有肉吃、有新衣,能改善一下生活已是奢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後,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不再停留于物質生活層面,他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同時,過節的需求也更加多元,人們期待更豐富的節日文化生活。如何滿足群眾過節新期待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

事實上,我國歷來重視節日期間的群眾文化生活,每逢重要節日,各地相關部門總會積極組織開展節慶期間的各項文化活動。比如延續多年的“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以走進萬家、服務百姓為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動員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活動,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凝聚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該活動特別聚焦傳統節日提供文化服務,圍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等富有時代氣息、體現節日文化內涵、具有鮮明價值導向的品牌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愛黨、愛國、愛家情懷。

如今,“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作為一項品牌文化活動,指引著各地各級文化團體在傳統節日期間,把文化藝術送到群眾家門口,送進百姓心坎裏,讓文藝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今年端午節期間,各地文化小分隊、文藝輕騎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活動。比如,江西省文化館文化文藝小分隊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用精彩的文藝演出,向老人們送上節日祝福。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文藝小分隊不僅“送文化”,還“種文化”,他們與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們合作演出,帶動銀發合唱團等參與表演,臺上台下其樂融融,讓老人們感受到家人團聚般的溫暖。再如,山東廣播電視臺文化文藝志願服務活動走進長島,把鮮活豐富的優秀文化送到了海島群眾家門口,也把“文化進萬家,共築中國夢”的好聲音傳送到了大海深處的美麗海島上。此外,貴州六盤水美術館送書畫進校園,引導廣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四川眉山彭山區在各鎮(街道)基層綜合文化站,開展“匠心木粽·粽情端午”活動,除了向基層群眾普及端午節傳統文化知識,還有木藝手工課程“如何做好一件木藝作品”、繡制艾葉香包等端午節特色活動,收穫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過節形式日益多樣,惠民活動也更加多彩。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過節新期待,不少文化惠民活動通過融合實現了升級。今年端午節期間,一些地方院團和相關部門合作共包“教育大粽子”“法治大粽子”“醫療大粽子”“環保大粽子”,把文藝演出、文化惠民與教育講座、普法宣傳、健康普查、宜居工程等相結合,為人民群眾送上精神、物質雙層大禮包,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惠民的含義。

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隨時間而變化,節日期間的文化惠民活動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滿足群眾過節新期待。

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節日期間文化進萬家的活動形式,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可看、可聽、可讀、可學、可用的文化文藝資源。組織基層文藝院團、農村電影放映隊、非遺傳承人(團體)等舉辦文化活動、項目展示,廣泛開展地方戲曲、舞蹈曲藝演出,民間技藝、民俗藝術展示,遊藝聯歡,書法、美術、攝影創作,以及花會、燈會、賽歌會、票友會、秧歌會、廣場舞、舞龍舞獅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尤其要加強文藝創作,通過“訂單式”文藝志願服務,“精準滴灌”滿足受眾個性需求。

另一方面,要創辦更多節日配套的常態化惠民活動,讓過節更有儀式感。傳統節日期間,除了傳統文化活動,不妨圍繞節日文化內涵,常設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文化娛樂相關的惠民活動。比如今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通過開展“四季村晚”活動,推進“村晚”常態化,鼓勵引導具備條件的鄉村在農閒期間開展村民自編自導、自演自賞的“村晚”,生動呈現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促進文旅融合,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還有“村超”“村BA”等文化活動的舉辦為過節常態化惠民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5日 1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