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橋直街旁的環山河。紹興市名城辦供圖
端午期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的風越裏甫一開街,就成為人氣旺盛的“網紅”打卡地。創意市集、民謠樂會、藝術展覽……年輕人紛紛涌入這個由老弄堂改造而成的特色街區,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交融的魅力。
從越國古都、南宋陪都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歷經2500多年風雨,紹興城址不變、文脈不斷,積累了厚重的文化遺産,又不乏開拓創新的活力。近年來,紹興全力推進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頒布《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專門成立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設立古城保護基金,實施一大批古城保護利用項目。
在第五個“紹興古城保護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紹興,領略千年古城歷久彌新的風采。
古橋如詩,跨越悠長歲月
“垂虹玉帶門前事,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城市,各式橋梁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可謂“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紹興市共有各類古橋700余座,是名副其實的“橋鄉”。
八字橋是紹興最負盛名的古橋之一。它位於越城區府山街道八字橋直街東端,橫跨稽山河,是一座造型獨特的石梁橋。南宋《嘉泰會稽志》記載:“八字橋在府城東南,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由此可知,八字橋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以前。主橋孔西側第五柱上刻有南宋寶祐丙辰年(1256年)重建時的題記“時寶祐丙辰仲冬吉日建”。橋面及踏跺兩邊皆有石欄和望柱,石欄上有雲拱鬥子裝飾,望柱柱頭雕覆蓮,柱上多刻有捐資建橋者姓名。
八字橋建在3條河道的匯合處,由主橋和輔橋組成,共有4組踏跺,把周邊4條街道連接起來,解決了複雜的水陸交通問題,其佈局之巧妙令人讚嘆。此處是古代紹興主要水道和碼頭之一,當地居民和過往客商可由此乘船南往五雲門,北達都泗門,西去府城中心。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大運河(紹興段)、八字橋、八字橋歷史文化街區、紹興古縴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點。
站在八字橋上向北望去,兩岸白墻黑瓦的民居錯落有致,一直延伸至廣寧橋。臨河一棟二層小樓門上挂著“詩畫江南”木匾,這是詩人麥秸的工作室。麥秸原名陳向煒,陜西富平人,2006年來到紹興,便愛上了這座人文底蘊豐厚的城市。他在紹興實現了自己的文學夢,獲得“十佳新紹興人”榮譽稱號。10年前,麥秸搬到八字橋邊臨水而居,在河畔品茗會友、吟詩作文,時常與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攀談,傾聽、記錄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這裡的故事太多了。”麥秸説,今年5月,一名南京大學的女留學生在八字橋邊素描寫生,並到他的書攤前與他交流。“她是中法混血,母親是中國人,上世紀80年代曾來過八字橋,留下了一張照片。如今,她來尋訪故跡,站在母親曾站過的地方,心情很激動。她説,這座城市讓她難忘,她還會再來。”
麥秸説,八字橋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他會在這裡潛心創作,讓更多人通過文字感受古城古橋古運河的魅力。
夕陽的余暉灑在寶珠橋上,烏篷船從拱形橋洞中悠然而過,河面蕩起層層漣漪。幾名身著漢服的姑娘在橋頭觀景、拍照,笑語連連。
寶珠橋始建於南宋,清乾隆年間重修,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毗鄰紹興城市廣場和倉橋直街而成為遊客雲集的熱門景點。2022年,越城區文物局組織專業技術單位在寶珠橋上布設了保護監測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古橋本體結構及環境等數據,同步傳回終端平臺,有關工作人員能及時掌握古橋安全情況。
越城區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古石橋是紹興重要的文化遺産,該局開發的“文物智慧管家”應用中專門設置了古橋安全監測模組,已覆蓋紹興古城內13座古石橋。針對古石橋安全隱患影響因素多、持續時間長、變化進展難測等特性,採取監測技術防護、人防和數據分析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實時研判古橋安全狀況,針對性地實施保護措施,將古橋搶救性保護轉為預防性保護。
名士如雲,澤被一方水土
“沒想到紹興歷史上有這麼多名人!”在紹興名人館,一名遊客參觀完展覽後忍不住感嘆道。
紹興自古人傑地靈,毛澤東曾譽讚“鑒湖越臺名士鄉”。越王臺、題扇橋、沈園、青藤書屋、秋瑾故居、魯迅故居、周恩來祖居……紹興古城內,一處處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歷代風流人物的精彩故事。挖掘名人資源、活化故居遺址,是紹興近年古城保護工作中可圈可點的舉措。
2021年5月,以徐渭誕辰500週年為契機,位於越城區後觀巷33號的紹興徐渭藝術館向大眾開放。開館大展“畸人青藤——徐渭書畫作品展”匯集國內30余家文博單位的100件(套)文物精品,是迄今規模最大、參展單位最多的徐渭主題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書畫愛好者慕名而來。這個展覽不僅在文博圈和美術界反響熱烈,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徐渭故里的獨特風韻。
徐渭藝術館南側的青藤廣場,東西兩端分別設有一大一小兩處人字坡地景,與碧樹、白墻、雕塑、噴泉共同構成一幅清麗的畫卷。白天,這裡是遊人參觀休憩的場所;夜晚,附近居民聚到這裡跳廣場舞。“我們經常來這邊散步、跳舞,這麼漂亮的廣場為我們所用,真的很開心。”在青藤社區住了近40年的祝文娟説。
前觀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工程包括徐渭藝術館建設、周邊臺門活化、老舊民居改造等項目,不僅營造出富有藝術氣息的人文景觀,也切實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通過房屋整修、飛線入地、排污納管、綠化佈局等手段,青藤社區周邊300多戶人家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青藤書屋旁邊的老臺門也煥發新彩。原陳家臺門佈置了布衣青藤展,再現徐渭生活場景;大乘弄12號臺門變身茶館和咖啡館;開元弄50號臺門打造成咖啡與簡餐空間。在青藤廣場舉辦的古城咖啡節等活動給老社區帶來火熱人氣,徐渭故里片區已成為充滿創新活力的文旅融合空間。
2022年10月,王陽明誕辰550週年之際,歷經多年保護開發的陽明故里景區正式揭開面紗。碧霞池清波瀲艷,石門框巋然屹立,飲酒亭臨水而築——基於考古資訊和歷史資料建設的陽明故居伯府,將500多年前王陽明的生活情境重現在觀眾眼前。為了更好地呈現歷史風貌,伯府重建時在考古遺址上搭建保護罩,透過玻璃板,可以看到地下的柱礎、石板、排水溝等明代建築遺跡。西小河畔的伯府大埠頭、伯府門外的石牌坊殘基、伯府北側的觀象臺……這些歷史遺存在故居重建中都得到妥善保護。
新建的陽明紀念館造型古樸莊重,館內設“真三不朽——王陽明心學文化傳承展”和沉浸式觀影廳,生動展示王陽明心學文化。陽明故里建設項目還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和提升,拆除風貌不協調的破舊樓房與違章建築,保護修繕傳統民居,改善周邊居民的用水、用電、公廁等配套設施,打造陽明心學聖地與越城坊綜合體,推進上大路風情街建設,銜接迎恩門水街、黃酒博物館,建成古運河特色餐飲消費一條街。
今年4月15日,蔡元培故居旁的孑民圖書館開館,古城內又增添一處文化地標。
圖書館前立著一面照壁,壁上刻有蔡元培題詩,表達對故鄉的眷戀。繞過照壁,一片方形水景映入眼簾,水中點綴山石,水畔一側是蔡元培故居外墻,另一側是一排鏡面,白墻黛瓦、流雲片石映照在水面、鏡中,美不勝收。
圖書館一層展示了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先驅的相關著作和事跡。負一層為蔡元培生平事跡展陳。步入二層,精美的花窗、整潔的書架、舒適的桌椅、復古的綠色檯燈營造出寧謐雅致的公共閱讀空間。
據紹興市文旅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由孑民圖書館、孑民劇院、蔡元培廣場、蔡元培故居四部分組成,是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的一項重點示範工程。孑民圖書館毗鄰書聖故里,與周圍的歷史建築形成“新”與“舊”的對話。開館兩個多月來,已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圖書館頂層露臺將開闢咖啡吧,遊人可以在此俯瞰古城風貌,眺望蕺山美景。
滿城如畫,融匯古韻新風
夜幕降臨,倉橋直街愈發熱鬧。酒旗招展,燈火璀璨,炸豆腐的油鍋滋滋作響,遊人們手裏拿著黃酒冰棒,在一家家老字號和特色小店間流連。
倉橋直街是紹興最具傳統風情的老街之一,從寶珠橋延伸至凰儀橋,全長1.5公里。青石板路兩邊矗立著一座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其中不少有著上百年曆史。2003年,倉橋直街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獎。
“倉橋直街與人民西路交界處原來有20多米長、9米寬的柏油路,與老街的青石板路很不協調。去年‘五一’前,我們完成了這段道路的改造,將青石板路南北貫通,讓遊客和市民能更好地體會倉橋直街的古韻。”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公室主任徐覺民説。
在9.09平方公里的紹興古城區內,一條條遊步道將各個景點串聯起來,形成以越子城、八字橋、書聖故里、陽明故里、徐渭故里、魯迅故里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旅遊環線,滿城如畫,步步皆景,古風文韻綿延不絕。
年逾花甲的老魯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喜歡爬到塔山上拍攝古城全貌。這幾年,老魯感覺古城“變矮”了,更加秀氣了。
原來高聳的王朝大酒店和新華書店拆除後,北側的書聖故里街區豁然開朗。紹興大廈、震元堂、原紹興市政府大院等高層建築通過降層改造,建成古城入口、紹興名人館、清廉館、氣象博物館等文化設施。
“説古城‘變矮’,不如説古城‘疏解’更合適。”紹興市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院長金斌説,古城內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水網縱橫,高聳的現代建築擋住了山水景觀,隔斷了古城風韻。近年來,一批行政事業單位外遷,疏解了非古城功能;部分居住人口遷出,降低了老城區人口密度;在不破壞街巷格局的前提下,對不和諧的建築進行改造,對高樓進行降層或拆除,讓古城“顯山露水”“眉清目秀”。
古城保護不僅要保護有形的文物古跡,還要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産。紹興積極推動“非遺+旅遊”,助力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將魯迅故里等景區打造為非遺研學遊基地,在迎恩門風情水街建設“紹興非遺客廳”,集中展示30余項國家、省、市級非遺資源。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紹興全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今年3月,紹興被評為“中國研學旅行優秀目的地·標桿城市”,研學遊已成為紹興文旅融合的閃亮品牌。在魯迅故里,孩子們拼裝烏篷船模型、拓印特色藏書票、體驗“三味早讀”,加深對魯迅經典作品的理解;在陽明故里,通過著古裝、探遺跡、學禮儀、誦家訓、精箭術等活動,讓孩子們追隨先哲的腳步,領悟知行合一的智慧。
“古城越來越美,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民宿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在書聖故里開辦民宿“拾貳樸宿”的90後創業者柴言林説。2010年,柴言林從河南信陽來到紹興讀大學,因為喜愛這座城市,畢業後留在紹興創業,開辦書吧、民宿等。“這幾年我親身經歷了古城的保護髮展,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讓老街煥發新風貌,‘古城青春季’等活動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來到古城。政府還出臺了面向古城青年創客的利好政策,加強對我們這些創業者的扶持。”
走進紹興古城數字館,虛實結合的古城風情畫卷、古城全域數字沙盤、VR全景遊覽系統將古城美景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在觀眾眼前。“我們利用‘數字孿生’系統將整個古城搬到‘雲上’,構建古城資訊管理平臺,探索數字技術賦能古城保護的新路徑。”徐覺民説。
發佈紹興古城APP、招募“古城守護官”、建立古城保護公益訴訟實踐基地、舉辦“紹興·古城創新大賽”……紹興古城保護的路子越走越寬,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
紹興市市長施惠芳説:“我們將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持續推進古城保護利用工作,不斷擦亮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厚植文化氣質,提升生態顏值,融合時代風尚,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打造‘活著的千年古城’,讓紹興古城成為江南風、國際范、紹興味交相輝映的品質之城。”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