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跨越山海的非遺傳承:僑胞在行動

發佈時間:2023-07-04 10:34:20 | 來源:今日中國 | 作者:楊 寧 陳思揚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苗繡、白族扎染、花絲鑲嵌,展現著千年華夏的文化印記,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審美。隨著一批有學識有情懷的青年僑胞的發掘、守護與傳播,這些璀璨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守住了根脈,也跨越了山海。

具有美國、墨西哥設計工作經驗的歸僑設計師王雨楠,紮根貴州凱里,傳承苗繡手工藝;白族姑娘段怡然帶著世代相傳的扎染手藝遠渡重洋,在英國染下一抹抹大理的藍;鄒雪雯則在系統學習西方珠寶設計後,回國拜師,讓花絲鑲嵌在英國煥發光彩。

學貫中西 回歸民族

2010年,18歲的王雨楠前往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攻讀服裝設計專業,在這裡完成了本碩學業。碩士畢業設計期間,她回國到少數民族聚居的雲貴地區采風,那裏不僅有熟悉的兒時生活,更有著雲南沙溪古鎮的精美苗繡。

“受過西方藝術教育之後再看苗繡,我發現了這門民間藝術更多的特別之處。”王雨楠説。早在美國、墨西哥學習工作期間,她了解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外國人就陸續從貴州凱里“挖寶”了大量優秀苗繡作品。一位義大利設計師曾告訴王雨楠,自己離開貴州後,仍專門把一批苗族“亮布”帶在身邊繼續研究,並囑咐她一定要把苗族工藝做好。 

帶著國際化視野和“把苗繡帶出大山”的使命感,王雨楠回到貴州凱里,結識了黔東南州級苗族刺繡非遺傳承人龍祿穎,二人志同道合,在帶領苗寨繡娘發展苗繡産業的路上並肩前行。

2015年,生於白族扎染發源地雲南大理、長于扎染坊間的白族姑娘段怡然來到英國攻讀戲服設計專業,實習于英國國家劇院。潛移默化地,她把奶奶做扎染所用的刺繡針法和打結手法用於英國經典維多利亞風格戲服,引起了英國老師的興趣—段怡然是他在教學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位用民族手藝自己制布的學生。

意識到東亞服飾文化元素在西方培養體系中的缺位,段怡然開始重新審視白族扎染的藝術價值。2019年,從英國大學畢業後,段怡然決定在倫敦創立扎染工作室,並專程飛回家鄉,為白族扎染藝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鄒雪雯與花絲鑲嵌的緣分,則始於她成年之後。在英國攻讀珠寶設計專業期間,她發現頂級的製作工藝讓西方奢侈品價值不菲。“中國的傳統工藝也很好,為什麼卻不被西方認可?”她立即著手了解打造中式珠寶品牌的方案,並對花絲鑲嵌一見鍾情。

為將最正統的宮廷藝術帶到海外,鄒雪雯毅然回國拜師學習花絲鑲嵌,用誠意叩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趙雲亮的大門。堆、壘、編、織、掐、填、攢、焊,鄒雪雯克服新冠疫情期間旅途週折、費用飆升的困難,往返倫敦與北京勤學3年。

歲月往復,匠心築夢。2021年底,鄒雪雯帶著初步學成的花絲鑲嵌手藝,在倫敦開設了珠寶工作室。

文化使者 手藝出海

守之,亦述之。手藝本無言,設計師們卻能讓它們的故事擲地有聲。

段怡然的扎染工作室成立初期,前來“捧場”的多為老師和同學。“我想把扎染傳播給更多外國人,於是了解了當地人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利用數據庫和演算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廣告推廣,並建立社群,方便互動。”

工作室成立僅一年多,就聚集了英國、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學員,有的甚至成為“月染族”。在倫敦的扎染工作室中,段怡然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們講授著蝴蝶、毛毛蟲、馬牙齒花等白族傳統紋樣。當白族的“七寶紋”正在一名埃及扎染學員的針線下鮮活起來,段怡然從其口中得知,埃及也有類似圖騰,但寓意大相徑庭。

“這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最吸引我的。扎染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段怡然介紹,非洲、印度、日本等國都有自己的扎染,各在布匹上“絞纈”著自己民族的古老傳説。當下的扎染教學多注重技法本身,卻忽視了圖騰背後的文化內涵。而在她的工作坊裏,民族文化是首先被傳授的靈魂。

傳統花絲鑲嵌工藝難度大、耗時長,市場上幾乎沒有開設工作坊的先例。鄒雪雯摸著石頭過河,將教學流程濃縮為知識講座、拉絲體驗和基礎手工製作三大精華。學員們自主選擇耳飾、吊墜、戒指等款式,在預先打造好的邊框中填充花絲,待鄒雪雯和團隊焊接、酸洗、打磨和拋光完畢後領取作品。

有一回,一名身高超過一米九的外國學員,用蠻力無論如何也拔不出花絲。看到身材嬌小的鄒雪雯竟用巧勁兒完成,他驚訝地懷疑這是來自中國功夫的“超能力”。

傾囊相授,這些年輕設計師讓華夏美學隨著學員們手下的每一道工序,將其獨特魅力發揚光大。

當前,段怡然已經教授了約500堂課,上萬學員。不同民族、專業的愛好者在這裡被白族扎染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多次前往工作坊交流、授課。鄒雪雯的花絲鑲嵌工作坊創立一年多來,100多次課場場爆滿,學員中既有珠寶專業的學生,也有來自金融、醫學等領域的普通愛好者。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設計師們屢次受邀,把體驗課帶進了當地景區、高校、企業、街頭。通過這些活動,許多不曾主動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看到了針與線、草與布、金銀與珠寶間的中國風。

多元共融 古今互通

海外生活讓僑胞們理解了中華傳統藝術的不朽價值,西方藝術理念讓她們看到了發展傳統藝術新的可能性。無論對於歸僑設計師,還是大洋彼岸的非遺傳承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共振、融合發展,都是她們傳承事業的關鍵詞。

在紐約,王雨楠曾實習、工作于華裔設計品牌“亞歷山大·王”和“菲利林3.1”。這裡華裔設計品牌以現代時尚風格為主,少量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富有中國特色的刺繡可能被縫製在以黑白灰為色調的簡約服裝上,也可能成為牛仔夾克或手提包的點睛之筆。

破譯著民族文化在海外煥發生機的密碼,王雨楠明晰了自己的設計理念:設計必須講究實用性,以傳統藝術為底色的創新産品一定是能被穿出來的單品。

2018年和2019年夏天的墨西哥村落,王雨楠在工作中與當地婦女一起畫圖,設計少數民族的串珠、刺繡和編織。“墨西哥屬於多民族國家,文化氛圍跟我們西南很像。”她感慨道。

平衡傳統的精雕細琢與現代工業的流水線標準生産,也是王雨楠需要面對的課題。從墨西哥回到中國西南,王雨楠深刻體會到中國民族藝術産業起步晚,設計、生産和銷售環節尚未成熟。

“讓繡娘們通過擅長的手藝,在熟悉的苗寨裏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是保護和傳承苗繡的最佳方式。”王雨楠曾有些理想主義,但繡娘們普遍不理解商業化生産方式,有時按個人喜好進行個性化創作、原生態生産,導致産品標準化程度低,繡品與紋樣設計圖不一致,從而與客戶要求産生偏差。

如何在苗寨裏建立起現代化生産方式?王雨楠和龍祿穎挑選當地擅長苗繡的婦女,多次開展短期培訓。單次培訓規模在50至100人不等,每年共培訓約860人。

繡娘們細膩精湛的技藝與王雨楠在針法調整、配色設計、選布改進等方面的創意相結合,使繡品在展現苗族特色的同時,更符合大眾審美。繡娘們驚喜于自己手藝的進步和審美的提升,工坊創立以來,與她合作的4位全職繡娘每人平均年增收達3.5萬餘元人民幣,其他零散參與的1200多位註冊繡娘也都獲得了額外收入。

創造性地融合多種工藝,跟蹤藝術發展前沿,是鄒雪雯長久以來發力的方向。傳統花絲要求先做胎底,再做燒藍,她嘗試在細密繁複的花絲紋理上增添絢麗的琺瑯光澤,打造新的視覺效果。

留學期間,把魯班鎖榫卯結構用於珠寶裝飾曾是鄒雪雯的得意設計;而西方同學用首飾展現全球變暖危機的創意,更讓她思路大開。“回國後,我有時偏對師父提些鬼點子。師父裝作生氣地説我犟,師娘反而誇我聰明,我就偷笑。”鄒雪雯回憶。

苗嶺山麓,清水江畔,苗族繡娘們以針代筆,以線為墨,在繡布上描繪出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紋樣,展現苗寨生活;蒼山之下,洱海之濱,白族扎染傳承者以手絞纈,以草暈染,圖騰綻開,白族往事在海的另一邊重新被訴説;紅墻之內,皇城之根,花絲鑲嵌驚艷千年,如今任點點珠光在世界舞臺閃耀。

楊 寧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陳思揚 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記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