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良渚申遺成功四週年:讓文化越過“圍墻”

發佈時間:2023-07-06 15:31:10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杭州7月6日電(張煜歡) 7月6日,作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實證的良渚古城遺址迎來申遺成功四週年。四年來,良渚古城遺址及其所代表的價值逐漸被世人所了解。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良渚古城遺址也正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讓文化越過公園“圍墻”,在大遺址保護、利用、傳承之路上探索出新。

步入盛夏,在位於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水網密布、植被茂盛,氤氳著騰騰暑氣。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産監測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廳,工作人員輕點滑鼠,就能實時監測遺址內不同點位上的即時圖像。

近年,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下稱良管委)以數字賦能文物保護,圍繞文物“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全生命週期,持續升級完善“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實現“數字實時監測+網格雙重監管+空間規劃管控”的強化保護模式,截至5月底已發出有效預警91件,預警準確率達90%以上。

遺産保護是讓文化源遠流長的基礎。四年來,當地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推動遺址科學保護、整體保護、有效保護,推動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中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優秀典範。

良管委負責人介紹,為強化科學保護,良管委啟動《良渚遺址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研究規劃》編制,深入開展日常監測和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專項監測,已累計採集監測數據75萬餘條;深化與敦煌研究院的戰略合作,推動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分中心實體化運作。

大力保護的目的是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千年文脈的傳承文章,並非一蹴而就。

為深挖價值內涵,當地進一步整合良渚文化研究資源,推動學術成果創新轉化。今年上半年,良管委聯合多部門主辦“遺址博物館與中華文明起源論壇”等重量級學術活動,持續解碼良渚文化基因;持續推進長三角良渚遺址聯盟籌備工作;以“良渚講堂”等系列學術交流品牌為載體,邀請學界大咖分享交流。

在學術成果方面,《中國早期文明叢書》入選“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良渚還作為早期國家社會代表,入編國際權威考古學著作《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傳承的意義不限于“保存”文化,更在於激活文化的更大價值,利用文化賦能當下。跨越五千年,在當下之良渚,文化在更廣闊的意義上融合交流,融入當代生活。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西門市集,良渚文創旗艦店、覓鹿主題餐廳人氣不減。當地正推動形成特色鮮明、業態豐富、人氣興旺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經濟圈”。

熱鬧的音樂嘉年華在良渚古城老虎嶺遺址公園舉辦;著名作家馬伯庸做客“良渚講堂”,與超過350位觀眾探討“歷史中的大與小”……近期,良渚古城遺址推出的活動也十分密集。

堅持多元融合,良渚的獨特文化魅力正不斷彰顯。而在遺址區內寫好保護、傳承、利用文章的同時,良渚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為社會發展發揮更突出價值?

去年底,為做實良渚申遺“後半篇文章”,帶動全域協調發展。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余杭提出在當地建設以良渚文化為龍頭的大走廊,迭代構建包括其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五千年發展軸在內的“兩廊一軸”發展空間新格局。今年,謀劃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寫入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杭州進一步喚醒城市記憶、打響文化品牌、增強文化認同,不斷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的具體舉措之一。

目前,余杭已成立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指揮部,組建工作專班,開展實體化運作,並積極開展良渚文化大走廊謀劃研究,初步完成《良渚文化大走廊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圍繞一批重點文旅文創項目和重量級團隊,相關部門分析研究文化文創、農文商旅體康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數字文化等産業發展方向,初步謀劃起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的標誌性項目。

從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相統一,再到高站位謀劃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劉穎表示,余杭將自覺站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的戰略高度,立足現有空間佈局、産業結構、生態環境等資源要素,打造體現良渚標識度、彰顯中華文化特色、具有國際傳播力的中華文明標識,全方位擦亮“看五千年中國來良渚”金名片。

以文物保護創造“良渚案例”,以學術研究樹立“良渚坐標”,以活化傳承講好“良渚故事”,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蓬勃新生,散發屬於新時代的璀璨魅力。(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