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打造濟南“詩城詞都”名片 推動詩歌的創作和繁榮

發佈時間:2023-07-05 09:55:38 | 來源: 濟南日報 | 作者:馮傑 | 責任編輯:蘇向東

7月4日上午,濟南詩詞文化傳承研討會在市文聯召開。出席會議的領導、專家們圍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濟南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發揮濟南詩詞文化獨特優勢,就如何推進詩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現代詩歌的創作和繁榮進行了熱烈的研討交流,為提升濟南軟實力、打造濟南城市新名片、為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東,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特約研究員、山東詩詞學會顧問耿建華,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著名詩人孫方傑,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邱光軍,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張鴻福,週三讀書會會長李炳峰等領導專家教授10余人參加研討。濟南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劉浩主持會議並致辭。市委宣傳部一級調研員王來勇參加會議並講話。

“水生泉、泉生文、文育濟南。”濟南是一個具有4600年建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不僅以“泉城”享譽世界,而且詩歌也是濟南歷史文化孕育發展、崛起成峰而又一脈相承的鮮明特徵,是城市文化個性發展中卓然獨立的重要標識。

專家們指出,濟南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其濫觴可追溯到大舜彈五弦琴,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小雅·大東》相傳為濟南章丘人譚國大夫所作。在濟南燦爛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濟南詩詞名家雲集、文脈綿長,不僅有二安開宗立派雄居中國詞壇,近現代詩歌創作也是成就斐然,孔孚、謝田遨、塞風、桑恒昌等當代詩壇名家深受世人喜愛,濟南大學教授、詩人路也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據目前統計,本土及外地寓濟遊歷濟南的詩詞名家達1200余人,可謂群星燦爛,名家輩出。

歷代題咏濟南詩詞可達兩萬首以上,濟南詩詞之早、名家之多、名篇之海量世所罕見。專家們認為,深入挖掘、整理、闡發濟南詩詞的獨特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加大濟南詩詞的文學藝術研究、創作和普及力度,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於繁榮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自強,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現實的意義。立足濟南實際,如何充分發揮濟南詩詞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濟南詩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擦亮濟南“詩城詞都”這一文化名片,專家們紛紛建言獻策。

今年2月,濟南已聯手北大創建全國首個城市軟實力研究院,有專家建議應在該院設立中國詩城分支機構,打造濟南中國詩城高端戰略平臺,加大戰略研究、資源整合、典籍整理、學術交流和理論指導,讓歷史上濟南的“曲山詞海”重新煥發新時代的奇光異彩,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

有專家教授提出,成都有杜甫草堂,紹興有蘭亭博物館,臨沂有羲之書法廣場,開封有清明上河園,這些文化地標讓城市文化不斷得到興盛傳承。借鑒這些經驗,濟南也應高標準策劃和打造一批體現濟南中國詩城的IP地標性設施和平臺,如中國詩詞博物館、中國新詩博物館、詩詞書法廣場(碑林)、詩詞小鎮、詩詞名人紀念館、詩詞數字展覽館等,讓歷史詩詞文化資源活起來。

要有硬載體,也要有軟平臺。有專家建議,要積極發展各級各類詩詞、詩歌社團組織,把他們的力量整合起來,構建詩詞文化、現代詩歌創作、傳承、傳播、交流平臺和載體,尤其是要積極推動大眾傳播,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加大各種類型的文藝創作和新媒體融合,實現大流量大眾化傳播。條件成熟前提下,積極推動“二安”影視製作。

市文聯所屬十幾個文藝家協會,在文藝發展上具有明顯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有專家建議,要注意加強詩詞文化、詩歌創作展示與曲山藝海、音樂舞蹈、書畫金石、武術健身、非遺文化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相融相生、相得益彰,實現共同繁榮與發展。

有專家建議,濟南詩詞和現代詩歌作品存世量極大,要進行蒐集整理,摸清家底,把這項最基礎的工作做好。還有專家提議,要與全民閱讀、書香泉城、詩詞大會、文旅融合、文創手造、對外交流等相結合,多舉辦一些賽事及活動,既要把全國的著名詩人和當地著名詩人召喚起來,也要吸引廣大群眾的參與,讓詩歌走向大眾,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文化審美需求。有的領導專家強調,一定要站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促進中國重要的文脈、詩脈破局、探索詩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高度抓好這項工作。要做到高起點定位,小處著手,小切口介入,一項項抓實;要整合資源,國家、省、市、區資源都充分利用好,既要建好實物載體,也要創建高層次論壇、研討、大賽、培訓等活動項目平臺。

這是一次群策群力、凝聚共識的研討會。對專家教授們的建議和意見,主辦方將進行認真整理和吸收,在下一步的工作認真落實,增強歷史主動和使命擔當,為提升濟南城市軟實力、促進文旅融合、打造濟南城市新名片進行積極探索,為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做出新貢獻。(愛濟南記者:馮傑 通訊員:桑林恒)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