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傳承非遺文化•共築民族未來——宜職學子與非遺漆藝的雙向奔赴

發佈時間:2023-06-26 16:25:02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中國的傳統技藝如滿天繁星。在時間長河中,散發著璀璨的光芒!“大漆”,一種以天然生漆為基本飾料的傳統非遺技藝,是一種珍稀天然塗料,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説,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漆髹飾,用漆漆物,謂之“髹”;“飾”則寓為“紋飾”之意。

從2018年開始,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師範學院“非遺文化+”實踐團隊利用課餘時間走進吳鈞脫胎漆器技能大師工作室,用漆藝挖掘傳統底蘊,用漆藝講好中國故事,記錄每一件精心雕飾的漆器在手藝人中傳承、堅守與創新。

image.png

追尋非遺足跡•走進非遺漆藝傳承人

宜春歷史悠久、山川秀美、風靈神秀,美不勝數的山歌、戲曲、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項目猶如一個個文化精靈鑲嵌于贛中大地。走進吳鈞脫胎漆器技能大師工作室,我們認識了非遺漆藝傳承人——吳鈞老師。吳老師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漆專委副主任,全國漆藝傳承發展聯盟副主席陳天灨大師。他個人也是江西省宜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創作的漆畫多次榮獲市、省級以上獎;製作脫胎漆器,獲得多項國家級專利。

走進工作室一股雅香若有若無縈繞身旁,漆藝作品滿目琳瑯,手鐲質地溫潤,首飾盒閃光發亮,茶臺古樸典雅。堅牢于質,光彩于文,滴漆入土,千年不朽,即使不描、不刻、不畫,也可將變幻多彩的紋理深藏于大漆之中。

image.png

探索非遺文化•追溯文明之獨特魅力

在工作室的實踐中,漆器需要上幾十道漆,每一件漆器製品都要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製作過程甚至以年計算,團隊對生産工序和技藝的創新與改革:擦青工藝。傳統拋光技術中採用的是揩青技藝,它工序複雜、時間長,創新後的擦青工序,簡易便捷、提高效率、光澤度強、呈現效果好,且該項目已申請擦青工藝實用新型專利。

漆藝經過涂灰、裱布、髹漆、裝飾、拋光每道工序都需要重復百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半年甚至幾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在團隊靜下心來認真練習每一道工序時,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時光變得慢下來,大漆的美一點點展現出來,感悟到大漆技藝古老的魅力;在團隊鑽研漆藝技藝時,用手感受中國歷史的溫度,用技藝承續著中國文化的質感,用心體會著非遺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經驗的積累、技藝的提升、藝道的堅守。

image.png

image.png

共話非遺漆藝•擔當非遺傳承之重任

實踐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經常會在一起分享自己學習的感受,活動氣氛十分活躍。

團隊陶怡玲同學分享道:“2023年是建團100週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立志用腳步尋覓非遺文化,用眼睛發現非遺精神,用內心感應非遺魅力,努力肩負起非遺傳承使命,用自己的知識為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

楊淩同學説:“由於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工業文明的衝擊,漆藝雖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國家的保護,但大漆工藝仍然面臨人才斷層、技藝失傳的危機。或許人們對古老文化的忘卻在所難免,但我們仍能看到像吳鈞老師這樣無數位非遺匠人的指尖,在講述著動人傳神的東方美”。

楊鈺菲同學説:“8000年的歷史傳承,大漆以其含蓄深沉、大氣包容的質感,盡顯東方美的神韻!非遺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傳播手段,我們可以巧妙利用像漆藝這樣的非遺,述説時代故事,傳遞難忘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大學生們利用專業所學,結合當地實際,推動“非遺文化+”的常態化發展,激發非遺文化傳播的新活力,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