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覺苑清舍癸卯春夏詩歌雅集在杭州錢塘區舉辦(圖)

發佈時間:2023-06-19 20:11:5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自古繁華,天下誰人不識;當前勝概,潮頭此處堪驚。6月16日至17日,由新華江南書畫院、《新華詩葉》編輯部與中共杭州市錢塘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覺苑清舍癸卯春夏錢塘詩歌雅集在杭州市錢塘區舉辦。共有來自杭州市及浙江省內外的60多位詩人和書畫、古琴、崑曲等方面的藝術家及企業界嘉賓應邀出席。

雅集現場。

這次雅集以“吟賞錢塘新景,希冀新區未來”為主題,取意宋代詩詞大家蘇東坡吟咏錢塘的名篇《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中的首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將此次詩歌雅集命名為《萬里卷潮來——覺苑清舍癸卯春夏錢塘詩歌雅集》。本次雅集創作題材和內容以描繪吟咏錢塘區兩岸的自然風光、人文精神、歷史名勝、風土人情、時代變遷、發展願景為主,旨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抒發新時代赤子情懷,展現新區人文錢塘、創客家園的獨特魅力。

雅集采風現場。

中國辭賦家協會副主席王翼奇、四川省詩詞協會副會長楊啟宇在采風中。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段曉華現場吟誦新作。

浙江省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主任樓炳文,中共杭州市錢塘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鵬,《詩天下》總編輯徐退之,為本次雅集獲獎詩人頒獎。

設立於2021年3月的錢塘區,是杭州主城區和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杭州一片新興的生氣勃勃的創新創業熱土和智慧製造産業發展高地。雖是新區,但根植於此的蜀山文化、錢塘文化、圍墾文化、知青文化、大江東文化和其蘊含的捍塘精神、弄潮精神、拓荒牛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業創新精神,則賦予了錢塘區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特有的精神氣質。自錢塘區設立以來,區委、區政府在全力推進創新創業和産業升級發展,加快建設高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化一流新區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以打響錢塘文化品牌、傳承優秀的人文精神,加快科技與人文、産業與文化的融合發展,致力於提升錢塘新區的文化影響力、引領力。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朱穎人、徐家昌和西泠印社理事黃鎮中合作創作國畫《錢塘之韻》。

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陳加元創作書畫作品。

浙江大學教授、杭州市文聯名譽主席、浙江西湖書畫院院長杜高傑創作國畫《錢塘潮》。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現場創作。

西泠印社理事郭超英現場創作。

紹興文理學院教授陳浩創作扇面作品。

浙江音樂學院教授、國家一級演奏員杜竹松和浙江音樂學院古琴專業教師、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章怡雯表演琴簫合奏。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湯建華表演崑曲《紅梨記·醉皂》片段。

浙江音樂學院國樂係大提琴教師張正演奏《離騷》。

此次雅集分上下兩葉,上葉以現場采風和生活體驗為主,下葉以現場創作和交流切磋為主。

初夏時節,錢塘江兩岸稻苗青青,荷葉田田,風光無限,詩人、藝術家們一進入錢塘區就被這裡生機勃勃的城鄉風景和活力所吸引,他們或登高遠眺錢塘于雲海之間,或深入尋訪民風于街坊深處,或留連于江海生態濕地的漁浦畫橋,或徜徉于臨江知青文化園的墾區田舍,撫今追昔,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雅集現場,大家或低吟高歌,爭賞平章;或撫琴度曲,切磋交流;或揮毫潑墨,各抒意氣。

雅集期間,共完成詩詞歌賦楹聯創作56首(幅),並現場評出金獎一名,銀獎二名,銅獎三名。另完成描寫錢塘風光的書畫創作35幅,其中包括書法家現場書寫的本次雅集獲金銀銅獎作品。這些詩詞、書畫作品均被贈予杭州市錢塘區,為當地留下了一筆永久的文化典藏與精神財富。

浙江省文史館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尚佐文是出席雅集詩人之一。他説,自己從初中就對中國傳統詩詞抱有濃厚興趣。在他看來,當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深耕"文化強國"戰略、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詩詞文化傳承有多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欣賞古人的詩詞佳作來傳承,也可以通過學習從事詩詞創作來傳承。比如今天的覺苑春夏詩歌雅集,就是仿傚古人的文化交流模式,在古今融會的儀式感中讓今人親身感受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髄所在。

此次雅集藝術家所創作的書畫作品均贈送杭州市錢塘區收藏。

據主辦單位之一新華江南書畫院負責人介紹,《覺苑清舍·詩歌雅集》是新華江南書畫院與《新華詩葉》編輯部聯手,立足杭州、面向浙江省內外精心打造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品牌之一。雅集分春夏與秋冬,每年舉辦兩次,並每年結集出版《覺苑詩歌雅集詩存》一冊。自首場《春江花月夜——覺苑清捨己亥春夏詩歌雅集》2019年4月在杭州古運河舉行以來,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四年共八場,出版《覺苑詩歌雅集詩存》五冊。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