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優選匯 | 創造現實與理想的音樂共情

發佈時間:2023-01-30 09:33:39 |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 作者:李長鴻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原標題:創造現實與理想的音樂共情

編者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近日發佈成果。

本屆優選匯以“中國網路文藝這十年”為主題,吸引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積極參與,共有695個作品參評,其中長評335個、短評323個、微評37個。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專家匿名評審和網路票選,並報中國文聯批准,最終推選出優秀作品50個,其中長評33個、短評15個、微評2個,同時評選出3家優秀組織。

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每兩年舉辦一屆。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網路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路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路文藝生態。

第三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拓展了優選範圍,首次將500字以內和五分鐘以內的微評納入優選範圍,包括視頻評論、彈幕評論、留言評論等新型文藝評論。匯聚了組織力量,在往屆個人自薦的基礎上增設組織推薦,中國文聯繫統、中國評協系統、“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成員單位、中央與省級主流媒體等積極參與,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優勢。網路投票互動熱烈,中國文藝評論網開發推出了投票專頁,入圍終評的103個作品吸引廣大網友積極投票34萬,引發了一輪網路熱潮,充分體現了網路文藝評論的特點。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佈部分優秀評論作品,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創造現實與理想的音樂共情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現實與理想兩個維度,為人民而歌的音樂藝術在當代語境中更要遵循現實主義方法與人本主義態度,滿足受眾真實的內心訴求並實現深度共情。文旅音樂與新國風音樂是時代發展産物,區別於一般意義的音樂作品,擁有符號化、情境化、交互性等特徵,可作為新時期創新與研究音樂價值功能的兩種範例。

《文心雕龍》中一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將文藝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係精煉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援引此句並對文藝工作者提出期許:“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從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這段講話中四次提到了“生活”,而生活在何處,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感觸又在何處,應是每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現實關切。筆者在參加文聯創作采風活動中深刻感受到,祖國各地人民一方面熱愛著自己的故土,一方面又嚮往和追尋著遠方,現實與理想的世界都是其心中的真實存在。這就使得我們對“生活”的文藝創作,既要遵循現實主義方法,滿足人們對自身真實境況的抒寫與歌頌,營造感同身受的審美體驗,又要樹立人本主義視角,了解並契合內心的理想訴求,從而贏得更深層次的共鳴與共情。

從音樂藝術看,媒介融合時代使音樂對生活的伴隨性日益凸顯,各種空間與時間、場景與媒介都可成為音樂發聲的條件。音樂也以特有的敏感性成為連結人心、生活與社會環境的文化網路。筆者曾在《顛覆與流變》(收錄于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資助項目書籍《青年文藝與國家形象》)文章中,以我國流行歌曲為例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70年以來,音樂作品與時代風貌的互動關係。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舉國同心謀發展,流行歌曲整體呈現一種集體意識引領下的群體性吶喊,形成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合一的狀態;改革開放時期,流行歌曲更多呈現出人們放眼觀世界、自我心性解放後的個性化表達,以“西北風”、搖滾樂以及港臺校園民謠等為代表;從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新世紀初期,流行歌曲呈現出藝術與社會、市場之間的融合及博弈現象,出現了影視歌曲、社會現象歌曲、娛樂歌曲乃至網際網路歌曲等多種細分化樣態,分眾化審美趨勢開始佔據主導力量。與此同時,在差異化審美中依然有作品實現了在公共領域、不同階層之間的共有認同,使小情感與大情懷合而為一、雅俗共賞,最大限度滿足了受眾群體的審美需要,如《北京歡迎你》《最炫民族風》等範本。

如今,文旅融合、“5G+AI”、智慧城市等新時代風景催生著文藝創作的新題材與新方法。面對當下與未來豐富而繁雜的文化語境,從“陪伴”與“引領”兩個層面重新思考音樂藝術如何更好地發揮關照生活、感化人心的功能,筆者將所見所思統籌考慮後發現了兩種全新的音樂形態和創作視角:文旅音樂、新國風音樂,它們源於新生活方式帶來的欣賞習慣與體驗偏好的改變,也較好地實現了現實生活和理想世界的關聯與融合。

一、文旅音樂:情境化與符號化的表達

之所以將文旅音樂作為一種新的景觀,首先基於其龐大的受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全年國內旅遊人數60.06億人次,其中演出受眾12.30億人次。

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旅遊人數有所下降,但在文旅融合的趨勢下,更多的人“行走在路上”並接受文旅演藝的熏陶,這必將形成一種生活的新常態。並且對於旅行者而言,旅行本身就兼具著現實意義與理想情懷,眼中的風景和心中的風景共同構成了藝術存在的特殊場域,也使得文旅音樂與一般音樂從形式與氣質上的區分成為可能。其次是基於音樂在文旅演藝中存在方式的多樣化。第一類是音樂本身即為文旅演藝的主體內容。如在內蒙古地區遍地開花的草原音樂節,以及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北山音樂節等,音樂節慶與區域特色融合而成的文化品牌,有效發揮音樂的在場性與符號化優勢。第二類是音樂與舞蹈、戲劇、雜技等藝術融合,形成“歌舞”“劇”“秀”等表演形式。如久負盛名的陜西西安《倣唐樂舞》,“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鐘、鼓、琴、瑟于輕歌曼舞”,薈萃成中國第一台倣古樂舞集。另如河南嵩山景區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五個樂章,音畫一體,88架古箏演奏,近600人禪武表演,恢弘而震撼。又如以意境見長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以傳奇見長的“千古情”系列劇場演出等,常常帶有一首或多首主題性歌曲,有的已成為經典而歷久彌新。第三類是將音樂作為沉浸式體驗活動的一部分。如無錫靈山拈花灣景區中迴圈播放的禪音佛樂,與光影景觀相互映襯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氣氛;承德避暑山莊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中選用的宮廷禮樂,又能讓觀眾真切體驗到百年前的皇家氣象。

上述文旅音樂與其他音樂作品從藝術特徵與創作手法上最大的不同是情境的存在。觀眾在旅行過程中欣賞音樂時,聽覺、視覺甚至觸覺和嗅覺等都在同時感受,使得音樂營造的氛圍要滿足多種感官交互聯動,筆者將其稱為“行走中的音樂場景”,綜合性視聽語言把握在音樂創作的前期就需合理介入。以山水實景演出為例,王潮歌為《印象·西湖》創作的主題歌詞:“雨還在下,落滿一湖煙,斷橋絹傘,黑白了思念。誰在船上,寫我的從前,一筆誓言,滿紙離散”,從語意表現上已然形成了一種動感畫面和情節,同時也融入了蒙太奇影像思維,呈現為音樂、故事、畫面、光影與表演渾然一體的狀態。諸如此類,如江西婺源、湖南常德實景演出的同名主題歌《夢裏老家》《世外桃源》,江西鷹潭《尋夢龍虎山》的主題歌《如夢》,江蘇鹽城《只有愛·戲劇幻城》的主題歌《只有愛》等,都表現出音、詩、畫、舞、劇共融的情境之美,而像《印象·劉三姐》中的《藤纏樹》《對歌》《多謝了》《蝶戀花》等多首歌曲,則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改編,形成了歌曲聯唱以至系列音樂影像。

由於文旅音樂與場景內容緊密相關,旅遊行為又讓遊客對音樂的靜態感受轉向動態互動,也就使音樂的表現意義更加豐富,具有了象徵性的符號價值。觀眾在現場欣賞一首歌曲時,既能切身感知其符號的能指,即藝術形式;在身臨其境中又便於理解符號的所指,即概念與意義,進而獲得豐富充盈的審美體驗。如上文所例中,婺源與“夢裏老家”、常德與“世外桃源”、鷹潭龍虎山與“夢”、鹽城花海與“愛”,都形成了直接的意象關聯。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場景通過符號系統召喚出每個人心中亦或是概念中的“老家”“桃源”“夢”與“愛”,音樂所營造的情境讓現實與理想實現了共情。

二、新國風音樂:傳統文化的新現實主義表達

在第五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上,著名編劇羅懷臻先生曾言:“當代的青年對傳統文化有一種自然的親切感。”這個説法似乎可在當今許多熱點現象中能找到印證。從歷史上看,但凡一種文化風向或思潮的出現,常常不是在單一領域。對於“新國風”的概念而言,通常認為始於詩歌界,詩人趙缺發表的《新國風宣言》打開序幕,隨後在文壇掀起高潮。如今,新國風類文藝作品樣態紛繁,在央視熱播三季的文化音樂節目《經典咏流傳》,以“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古詩詞與近代詩配以現、當代流行音樂歌唱,以創新方式將傳統文化帶入熒屏。李子柒的短視頻,利用新媒體平臺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中國的新古典美學風範,在“YouTube”和美國“CNN”平臺的粉絲量不相上下,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3億。愛奇藝在2019年推出了網綜《國風美少年》,成為全網首檔國風文化推廣秀,其微網志話題閱讀量超21億。在音樂領域,青年歌唱家雷佳、知名音樂人薩頂頂等都在各自音樂風格上探索開拓著新國風的藝術表達,影響著不同受眾群體。《2019華語數字音樂年度報告》顯示,國風音樂在2019年“由你音樂榜”的非流行類曲風中佔比第一。在酷狗音樂“國風新語”直播特別企劃項目中,線上觀眾達1103萬。

從以上案例和數據上看,似乎完全可將新國風藝術(包含中國風、國風、新古典主義等相關説法)視作當今時代一種全新的文化景觀。從形式呈現上可歸納為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再現,而在其內涵上卻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復興,它彰顯著青年一代及媒體平臺自覺主動地參與傳統改造與升級,用當代人熱衷的方式將國風文化變成了潮流與時尚。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範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這其中“跨越時空”的思想與審美認同從新國風音樂角度尤其體現為針對傳統文化的新現實主義態度。一方面是當代青年在尋找自身娛樂性審美趣味過程中,不再將外來文化作為唯一核心表達,轉而將傳統作為流行與玩味的對象;另一方面,各媒體平臺在探尋更多受眾中,有了一種可打破主流與非主流界限的方式,不同的代際價值觀在這種方式上可以握手言和。新國風音樂的流行不僅包含著對傳統音樂語言與音樂形象的創新改造,還使得音樂意蘊可玩味、高雅,也可盛行、時尚。“興、觀、群、怨”的儒學道統思想被賦予了全新的闡釋方法,“飄逸”與“沉鬱”的中國美學意象也通過參與性、互動性甚至沉浸式的表演得以傳承。

文旅音樂與新國風音樂從本質上都是對當代生活藝術化的真實映射。國內旅行或熱衷新國風式創新表達的中青年人,兩種方式都體現著現實生活與理想世界的結合,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旨歸所在,為此而産生的音樂作品也更加閃爍著現實主義與人本主義光輝。


作者:李長鴻,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首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幹培訓班學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