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次的傳播量,30多篇連續的系列報道,讓更多人知道了浙江人在北京的若干個感人故事。從今年5月16日到10月底將近5個月時間裏,浙江日報北京分社協同多家媒體精心策劃推出的《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以每週1-3篇的頻次在潮新聞客戶端上首發,在社會上尤其是長期在北京的浙江人群體裏引起了較為強烈的反響;統計數據顯示,這組系列報道專題的全網傳播量超過1000萬次,每篇報道轉發量大,網友跟評踴躍,起到了良好的二次傳播效果。網友留言評價:“系列報道寫出了在京浙江人精氣神”“每週看“藤蔓”系列報道,有一種追‘劇’的感覺,催更、催更!”
有心人,天不負。這是浙報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聯合中國網,以及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等媒體,探索如何講好在京浙江人故事的一次嘗試。今年是“八八戰略”實施20週年,這組策劃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圍繞“地瓜經濟”主題,對“在京浙江人”做的一次多維度“掃描”;記者去實地察看的“探訪味”,是我們首先追求的真實感和體驗感的獨特味道;我們通過一個個沾泥土、帶露珠的故事,解碼了不起地瓜的藤蔓為何如此繁茂。
在《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兒了?》一文中,我們這樣開頭:“立夏過了,北京五月的陽光已非常扎眼。耀眼的陽光裏,55歲的台州人謝仁德帶著潮新聞記者來到豐台區豐海南街路口。他瞇起眼看了看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的工地,用手指著街對面一幢20多米高的老樓説道:“那是當年的京溫服裝市場。那個時候,大紅門一帶圍繞服裝産業形成的市場有幾十個。那個繁榮啊!”類似這樣的沉浸式帶入感,在我們藤蔓報道中比比皆是,這讓網友身臨其境,産生強烈共鳴。其次,追求報道的知識性,古今勾連,是我們在思想性基礎上,要賦予這組報道的人文底色。比如《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一文,我們寫道“從南新華街轉向西河沿街,遠遠地在衚同口就可以看到‘正乙祠戲樓’的標識,正乙祠戲樓‘隱藏’在西河沿街的衚同裏,戲樓的大門就像一道時光之門,這個院子300多年的沉澱,讓來者仿佛回到清朝時浙商們聚集在此集會議事、宴飲娛樂的場景。”在《助力家鄉高品質發展,看浙江省駐京辦如何提升服務力》一文中,我們説“浙江大廈位於北京朝陽區北三環安貞西裏三區26號,安貞區域並不大,但有著悠長的文脈。這裡有700多年曆史的元大都城垣遺址,以及清代就開始形成的北方國際貿易始發點——外館斜街,也有代表了當前我國木偶技藝最高水準的中國木偶劇院。”
還有就是實用性。我們通過報道告訴大家,各地在京商會、駐京機構職能,他們在忙些什麼?我們探訪浙江在京城的人文地標,挖掘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發佈京城浙江美食地圖,告訴大家好吃的“浙江味”在哪兒,我們力圖通過報道給網友提供在京浙江人實用資訊,起到“小黃頁”的功能。
因此,如果説,“探訪味”“知識性”“人文味”“實用性”是這組報道編纂成書後的特色的話,能夠成就這個特色的背後,則是團隊集體努力和眾人智慧的結晶。
今年年初,在浙報集團副總編輯、潮新聞總編輯王水明指導和啟發下,圍繞如何講好在京浙江人故事,北京分社萌發了策劃這組報道的想法。在我做好藤蔓策劃的頂層設計、列出報道題目之後,作為主要執行者,梁建偉、沈愛群最有感受,要把設想變成現實,其實是一次次採訪意圖與現實的碰撞,有驚喜,也有沮喪,最後還得變成每週必鬚髮出的成稿,背後堅持與艱辛,唯有自知。作為資深記者,沈愛群承擔60%以上採訪和寫作任務,其他同事張毅、姜倩、劉晨茵、侴雪妍、喬韻鷗、張純純緊緊跟上,或者獨立成篇領任務,或者加入團隊去採訪,或者提供線索聯繫採訪對象,各展所長,美美與共。在此,我要為我們浙報集團北京團隊的小夥伴們點讚。
浙江省駐京辦指導並參與了藤蔓系列從策劃到實施的全過程。每篇藤蔓報道首發後,駐京辦謝壽華副主任在他的朋友圈推薦轉發,反饋網友意見建議,給予熱情指導;省駐京辦群工處張淑媛處長、《在京浙江人》雜誌余國榮副主編參與報道選題討論,幫助聯繫採訪對象;北京浙江商會,各地市駐京機構及其商會的公眾號、微信群,也在第一時間轉發藤蔓系列報道;中國網這樣的央媒如同兄弟般的支援,並在中國網多媒體平臺同步刊發了系列報道;所有涓涓細流,點點支援,都匯在了一起,擴大了藤蔓系列報道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還有出現在我們報道裏面的眾多采訪對象,是你們的協助和配合,把你們的精彩故事分享給我們,才成就了我們的報道;掩卷沉思,你們的一個個形像是如此親切生動,可親可敬,恕我在這裡不一一列出名字了,能夠採訪你們,交上朋友,是我們作為媒體人在北京結的最大善緣。
正如我們在第一篇報道裏所説,“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講好在京浙江人故事,這是我們浙報集團北京分社作為時代風雲紀錄者的職責所在,感謝大家和我們一起走過這一程。
是為後記。
浙報集團北京分社社長、總編輯 蔡李章
2023年10月30日
【相關連結】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一份《京報》詮釋一生!邵飄萍身上的時代精神永不過時——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五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會”了不起的36年——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六
小文創裏有大文章 這位浙商從北京走到“奧運文化中央”——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七
一眼望到紫禁城!85後浙商打造“中國最美書店”——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八
探訪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九
探訪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
與京城“文人老饕”趙珩聊浙江美食——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一
用畫講述運河故事,58個遺産點如何串珠成鏈?——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二
第一批沿著大運河“北漂”的浙江人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三
宜打卡收藏!最新版京城浙江美食地圖來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四
探訪浙江駐京機構,看繁茂的藤蔓長出怎樣的嫩芽新枝——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五
一個課題背後的“藤蔓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這道“最美風景”背後的“浙江魅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七
建平臺引項目,看浙江駐京幹部如何讓藤蔓更茁壯——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八
探訪全國首家地市級在京商會,看溫州人如何實踐商會之“能”——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九
探訪浙江各級駐京商會,看在京浙商如何探索“時代之問”——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十
助力家鄉高品質發展,看浙江省駐京辦如何提升服務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十一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蔡李章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