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會”了不起的36年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六
發佈時間 | 2023-07-07 08:50:32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北京市海澱區石油社區,正午12時。排練了一個上午的王蔚麗和一群姐妹吃過中飯,便急匆匆開始化粧,她們要為下午2點開始的演出作準備。

  王蔚麗是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會長。這天她們受到邀請,前來石油社區為居民們進行“新時代新征程·丹心向黨鑄輝煌”的公益演出。

  加拿大渥太華,午夜12時。結束了一晚上的學員培訓,孟偉終於開車回家了。一路上,哼著越劇《何文秀》中的《桑園訪妻》選段,想著7月底就可以回到北京,她的心情就飛揚起來。

  孟偉是北京姑娘,也是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會員。2017年,她在渥太華創辦了“加拿大孟偉越劇藝術傳習所(暨孟偉越劇社)”,至今已培訓學員50多名,成為一支活躍在當地的戲曲傳播表演藝術團體。

1.jpg

參加加拿大亞裔文化節演出

  從北京到加拿大。36年來,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簡稱“越研會”)一直本著“普及越劇 培養觀眾 南花北移”的宗旨開展工作,走進社區、部隊、高校等地公益演出近200場。“目前在北京,越劇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培養了一批年輕戲迷,受到首都人民喜愛。”王蔚麗説。

  與此同時,在她們的帶動下,越劇也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許多外國人也非常喜歡越劇文化,喜歡越劇的清秀、典雅,特別是越劇所透露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孟偉説。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發源於浙江紹興嵊州,被稱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繁茂的人文藤蔓,本期潮新聞記者帶你探訪越研會,看越研會成員如何讓傳統藝術在北京綻放新時代之花、奏出時代強音。

2.jpg

《孟麗君》

  “北京姑娘唱越劇”傳為佳話

  “越研會一直沒有固定場所。當初成立時,還是將註冊地址放在一個副會長家裏。”王蔚麗説。

  越研會從成立之日起,就與浙江有著深厚的淵源。據王蔚麗介紹,成立於1987年9月的越研會,由著名越劇藝術表演家袁雪芬和原北京紅旗越劇團副團長丁苗芬共同創辦。袁雪芬任總顧問。

  袁雪芬和丁苗芬都是浙江嵊州人,在中國越劇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袁雪芬是越劇袁派創始人,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國越劇發展史。她灌錄過第一張女子越劇唱片,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她與梅蘭芳等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出席1949年的開國大典;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首屆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丁苗芬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曾在《唐知縣審誥命》中飾唐知縣,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鼓勵:“你演得很好,小小知縣膽子很大,有骨氣!”

3.jpg

越研會在排練

  “因為市場原因,上世紀80年代紅旗越劇團解散後,丁老師覺得,越劇戲曲文化如果在北京消失了,那是非常可惜的。”王蔚麗説,“所以她就創辦了‘京越戲曲藝術學校’,自己擔任校長,招了一些北方姑娘。‘北京姑娘唱越劇’一時傳為佳話。”

  在“京越”,學員們經過正兒八經的培訓後,就具備了基本的表演技能。這時,丁苗芬就和袁雪芬商量,決定成立一個劇團,以便這些會唱越劇的姑娘們將來走上舞臺,發揚光大越劇藝術。於是,“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由此誕生。

4.jpg

袁雪芬(右)與丁苗芬合影

  採訪時,王蔚麗翻出一張她珍藏已久的老照片給記者看。這是袁雪芬和丁苗芬的一張闔影,照片中兩位已經仙逝的越劇藝術家仿佛含笑看著大家。“越研會當初組建,無論是成立的基本條件,還是成立後的藝術市場定位,袁老師都給予大力幫助。”王蔚麗深情回憶説,“她還對越研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運營過程中,每當我們遇到困難,她有求必應,必定伸出援助手。”

  “越研會是一個社會團體,它的主要成員基本是京越戲曲藝術學校畢業的學員。”王蔚麗説,“另外,還招收了一些越劇愛好者,她們主要是做一些事務性、支援性的工作,比如幕後、舞臺監督等。”

5.jpg

《紅絲錯》

  祖籍寧波的王蔚麗,就是京越戲曲藝術學校畢業的學員。“小學時,我第一次看越劇《紅樓夢》,就喜歡上王文娟老師演的林黛玉了,當時覺得特別好看,而且好聽。”王蔚麗表示,因為身處北京,只能不停地從廣播裏、收音機裏學習、模倣。“後來看到京越戲曲藝術學校招生,就按照招生電話找了去,唱了一段林黛玉的《焚稿》,被錄取了,主攻花旦。”

  畢業後,恰逢越研會成立,王蔚麗就順利成章成了越研會的會員,一路從普通會員到會長助理、副會長、常務副會長,2014年起擔任會長。

6.jpg

《碧玉簪》選段《送鳳冠》

  36載春秋,越研會的演員們努力鑽研越劇藝術,刻苦學習流派唱腔和行當表演,有8位演員分別成為著名越劇藝術表演家徐玉蘭、王文娟、傅全香、金彩鳳的弟子。“同時,舞美、燈光、道具、化粧、音響等專職人員,一應俱全。”王蔚麗表示,“這使越研會對傳承流派、弘揚越劇具備了更強的實力。”

  多年來,越研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舞臺上多次展示藝術風采。她們先後上演了《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西廂記》等歷史優秀劇目,以及改編歷史劇目《唐伯虎點秋香》、原創新編越劇《黃道婆》等20余臺越劇全劇,還上演了近百折越劇摺子戲。不僅為北京市的“戲曲進基層”、“戲曲展演”等活動貢獻了力量,還曾三次赴上海逸夫舞臺參加國慶慶典、世博會專場等演出,受到了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一批老藝術家的充分肯定。

7.jpg

王文娟(左二)在指導化粧

  王蔚麗是著名越劇藝術表演家王文娟的弟子。“我永遠記得,2006年10月27日,是我拜師的日子。前一天,王老師在北京觀看了我演出的《紅樓夢》選段《焚稿》,覺得我‘王派’唱得不錯,便爽快地同意收我為徒。舉行正式拜師儀式時,她把我和許靜同時收為弟子。”王蔚麗説。

  其後,因為王蔚麗居住在北京、王文娟在上海,師徒間的互動雖沒有那麼頻繁,但王文娟常常趁著到北京的機會給予指導。王蔚麗記得,她和許靜在2010年公演《紅樓夢》,王文娟親自到京指導並觀看演出。演出前排練時,王文娟還跑到化粧間,從唱腔、身段、化粧等每個細節,都給予指導。

  在越研會,不止王蔚麗、許靜有幸得名師指點。徐玉蘭的弟子侯學軍,傅全香的弟子王小紅,金彩鳳的弟子李揚、陳英,也都在藝術表演上得到這些越劇名家的親傳親授。王蔚麗説:“特別是我們到上海演出時,幾位名師都熱心地幫著忙前忙後。不僅幫著與當地的劇場溝通,提供道具及各方麵條件,還親自到場看我們演出。在演出結束後,還專門組織專題座談會,為越研會的發展和演員的表演提出難能可貴的具體指導。”

8.jpg

《西廂記》

  堅持送戲進基層,撒播越劇種子

  越劇在北方有市場嗎?

  採訪時,記者遇到了北京專業性社團聯合黨委書記趙孟營。就在“石油共生大院”演出現場,趙孟營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表示,越劇在北京還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聽越劇、理解越劇,對北方人來説可能有點困難。但北京有2000多萬人口,並不都是北方人,也有很多南方人。這部分南方人和那些理解越劇的北方人,就是越劇在北京的觀眾。”

  趙孟營還説:“即使是從小生長在北方的居民,如果越劇本身的傳播力、藝術感染力到位,它一定能夠感染北方的觀眾。所以問題不在於在什麼地方,而在於越劇在傳播的過程當中,你的藝術表達、藝術呈現和藝術編排能否讓觀眾感受到它的藝術魅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是可以欣賞的。”

9.jpg

《江姐·繡紅旗》

  “關鍵還是如何培育觀眾。抓住了觀眾的心,也就抓住了北方市場。”王蔚麗也這麼告訴記者,“這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傳承越劇藝術、弘揚越劇文化。”

  在王蔚麗看來,保持演出節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功夫在戲外。平時不間斷排練,‘逮’機會就進基層上臺演出。只有進到最基層,才能讓百姓熟悉這個聲音,接受這個腔調。”她説,“觀眾熟悉了、喜歡了,後面‘追戲’就是自然而然。”

  這些年,越研會的演員們堅持“送戲”到學校、工廠、部隊、社區等地,每年公益演出五六場。“我們每走一個地方,就像傳播南花的種子一樣,把越劇種子撒下去,然後讓它慢慢地紮根、開花、結果。”王蔚麗説。

10.jpg

社區演出現場

  記者了解到,越研會目前共有會員130人,呈老、中、青三代分佈,以祖籍為北京、浙江、上海的居多。“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就是她們的真實寫照。

  36歲的楊萍,浙江台州人,成為越研會會員已有20個年頭。採訪時,她這樣告訴記者:“民族的文化自信來自於歷史底蘊,而詩詞、戲曲等正是歷史底蘊的表達。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戲曲。”而她,就是喜歡戲曲的那個年輕人。

  楊萍做的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起先是字幕,現在管字幕、音樂和大屏背景。和南方的越劇團有自己的樂隊不同,身處北京的越研會養不起一支樂隊,她們演出用的是伴奏音樂。楊萍負責的,就是這項工作。“就是幕後跟臺前要協調。比如這段唱完了,需要停了,你就得‘掐掉’。就得把一個帶子截成很多段,‘掐’演員那個‘點’,到哪兒了你就放哪一段音樂。”楊萍解釋説。

11.jpg

越劇《毛澤東與楊開慧》

  和楊萍一樣做著幕後工作的,還有何申琳。當初,何申琳是從越研會元老級人物壽維秦那兒“接”過的舞臺監督和道具管理工作。何申琳和壽維秦都是上海人。搬道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不是簡單地把道具搬來搬去;而是要掌握全部的戲,還要一絲不茍地全程參加排練,得記住每一場演出時大小道具安放的位置。雖然辛苦,但何申琳就跟壽維秦一樣任勞任怨。

  因為熱愛而加入越研會的,還有金秋美和呂美琪。她倆同為浙江紹興人,也有共同特點,一是零基礎,二則都是在退休後才找過來的。退休前,金秋美是北京大紅門做窗簾生意的浙商,2019年因非首都功能疏解,她乾脆停了生意,“玩”起了越劇。北京醫院退休職工呂美琪,則是典型的“越劇發燒友”,每逢浙江有越劇團進京演出,她都買票追戲。在越研會幾年“跟”下來,她倆現在都能上臺演出了。

12.jpg

“石油共生大院”演出現場

  跨國追戲,讓越劇走向世界

  記者關注到,越研會的演員還有個特點:癡迷、好學。就是遇到科班出身的越劇演員,她們會抓住一切機會學習、請教,提升越劇文化修養和個人演技。

  2021年10月底,海澱區中關村舉行第五屆網際網路公益運動大會。記者第一次認識王蔚麗、孟偉,就是在那次活動上。當時,嵊州越劇團攜兩段經典摺子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十八相送》,和《碧玉簪》選段《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中關村做了一次“快閃”。

13.jpg

京浙對唱

  那天,王蔚麗也興致勃勃登臺,和嵊州越劇團的演員們來了段《紅樓夢》選段《天下掉下個林妹妹》。這段“京浙對唱”,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孟偉剛好從加拿大回到國內,她也出現在“快閃”現場,堪稱跨國追戲了。她跟嵊州越劇團副團長裘巧芳來了一段現場交流版的《桑園訪妻》後,表示自己學到了很多。“無論是從唱腔、吐氣、咬字,還是表情動作,讓我不虛此行!”

14.jpg

現場交流

  在她倆的帶領下,中關村“碼農”們不僅看得入迷,還紛紛比劃著上臺學藝。“水袖技巧展示”“唱腔與站姿模倣”……在演員們手把手的指導下,“碼農”們挨個上臺,非常踴躍。

  也是在那次活動現場,王蔚麗滿是感慨地告訴記者:“抓住了年輕人,就是抓住了越劇的未來。”

  這兩年,越研會克服疫情難關,把《西廂記》送進北京高校。“效果非常不錯,年輕人也很喜歡。送戲進高校,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王蔚麗説,“大學生普遍有一定的文化積澱,當你把一本書或一段歷史用越劇表現出來、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很容易引起共鳴。”

15.jpg

看得入迷的中關村網際網路人

  孟偉是個熱心人。她定居在加拿大渥太華,不僅自己創辦了一個越劇社,還于2021年中秋節那天,牽頭組織了一場“越聚月緣·海外華人中秋越劇網路演唱會”。當天,來自加拿大、美國、義大利、荷蘭等9個國家和地區、12個城市的越劇愛好者參加了活動。

16.jpg

孟偉越劇社成員在練功

  就在前兩天,記者和孟偉聯繫時,她還在微信裏表示:“有沒有可能,把嵊州越劇團的專業演員請到加拿大?讓她們現場給我們這些海外越劇愛好者點撥點撥。”

  “傳承並傳播越劇,我只是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孟偉説,“在海外,特別是華人中間,非常柔美的越劇還是有著不小的市場,非常流行。因為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根。”

17.jpg

孟偉越劇社成員排練中

  創新傳承,奏出時代強音

  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採訪,記者發現,越研會36年來在北京一直過著清苦日子。沒有固定場地、沒有贊助,支撐她們走過36個春秋的就是會員費,極其微薄——以前是每人每年100元,前幾年漲到了200元。

  “大家早就習慣了,向來是精打細算過日子。除了道具是越研會的資産外,演出用的衣服等,都是演員們個人自掏腰包置辦的。”王蔚麗説。

18.jpg

社區演出現場

  也正是這樣的運營模式和“精打細算”,讓越研會在三年疫情期間安然無恙。對此,趙孟營給予了高度讚揚。

  “北京市共有73個專業性社團,只有越研會採用這種模式。我們上次去調研時發現,這是一個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的社團。按照現代社團的標準,用社團成員會費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生存,這樣的社團才是最有韌性的。”趙孟營説。

  “依靠會員主動交納會費來維持正常活動,看起來資源不多、費用不多,可是能夠自我維持。這樣的組織才有韌性,它能夠經得起風浪。”趙孟營進一步解釋説,“看似平平淡淡往前走,卻能走得更遠。她們只要堅持,就能活得很久。”

19.jpg

越劇八流派聯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越研會以創新傳承的方式,讓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在傳統經典歷史劇目的基礎上,她們近些年排練了不少現代元素十足的戲份。6月20日下午的演出中,她們嘗試用越劇演繹紅歌,讓吳越文化跨越地域與時空。那天,她們表演了《江姐·繡紅旗》《紅色娘子軍》選段“待到山花爛漫時”、越劇流派聯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越歌《我和我的祖國》等7個節目。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當耳熟能詳的歌詞響起,越研會的演員們雖然用的是吳儂軟語及越劇腔調,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説明瞭一切。

20.jpg

越歌《我和我的祖國》

  日曆翻到一年前。2022年2月27日,越研會與知名導演顧學風合作的現代實驗越劇《我在天國祝福你》在北京首演,更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觀看。

  這部劇改編自付楠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同名小説,講述了付楠與女兒惠惠相伴33年的歡愉歲月,女兒女婿跨越異國的生死情緣,以及全家與癌症抗爭的漫漫七年。

21.jpg

《我在天國祝福你》劇照

  “面對新時代觀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探索創新成為了主要的任務。《我在天國祝福你》這部戲,也是越研會的一次全新嘗試。”王蔚麗説,“這齣戲的排練,對我們來説是困難也是挑戰。比如劇團都是女演員,在表演現代戲上不具備男女合演的條件;這個戲又是一部反映現代生活的情感戲,脫離了戲曲的水袖、臺步,穿著現代服裝,用越劇去扮演現代生活中的男性,對女演員來説是個巨大的挑戰。”

  記者了解到,這部戲光是籌備就歷時三年,走過了許多曲折的路,克服了時間、地點、人員等種種困難。“好在有各方人士的相助,才促成了這部戲最終走上舞臺。這個劇本打動了顧學風導演,他願意無償出任導演;浙江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團長王斌樵幫助我們製作了音樂;天津越劇愛好者閆世瑞給寫的曲譜。他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一路鼓舞著我們堅持到底!”王蔚麗説,“實踐證明,這種探索與創新是非常有意義的。”

22.png

《我在天國祝福你》劇照

  北京,世界上首座“雙奧之城”,發生了太多令人矚目的奧運故事。作為市民百姓,我們有幸見證了“家門口”的體育盛事;而有這麼一位在京浙商,他在“中國製造”的國際賽道上,一次次贏得奧運特許經營領域“金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獨家精彩。繁茂的人文藤蔓,下期記者將探訪北京華江文化集團,帶你領略從溫州平陽走出的企業家陳紹樞的風采。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一份《京報》詮釋一生!邵飄萍身上的時代精神永不過時——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五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沈愛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