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探訪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上)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九
發佈時間 | 2023-07-18 08:45:42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都説“月是故鄉明”,美食也不例外。

  無論去過多少地方,嘗過多少美食,依舊覺得家鄉的味道是世界上最極致的口味。北京,有成千上萬的浙江人在此打拼,也聚集了各式各樣的浙江美食,讓“北漂”一族紓解鄉愁,也讓京城的老饕們可以嘗到正宗的浙江味道。

  美食的背後是文化。繁茂的人文藤蔓,潮新聞記者聞著家鄉的味道,在北京的衚同裏一路尋覓,走進後院,嘗到了蒲岐海鮮那原汁原味的“鮮”;邁入禾苑·台州魚市,看到了餐桌上一道道台州所有走街串巷有煙火氣息的美食,令人流連忘返。他們背後的故事,且聽我們一一道來。

  在後院,溫州海鮮一直這麼“鮮”

  北京大紅門一帶,海鮮和小商品批發市場聚集,多年來浙江人扎堆。這裡就像個“海鮮資源帶”,是早期溫州人來北京的聚集地,被親切地稱為“浙江村”。

1.jpg

資料圖片 早期北京大紅門丹陛華批發市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美食。以溫州為主的浙江人在這裡活動久了,自然也就帶來了地道的溫州特色美食——海鮮。

  記者來到大紅門路上的世紀丹陛華綜合批發市場,早年這裡被人們稱為“北京的小義烏”,曾有大批的浙商雲集。順著批發城南側的小路向裏走,在大樓背後,藏著一家溫州人開的餐廳,叫做“後院·蒲岐海鮮”。

  站在餐廳門口,記者不禁感慨:如果不是有人指點,還真找不到這裡,稱得上是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

2.jpg

後院·蒲岐海鮮外景

  踏進這座三層小樓,新中式的裝修風格寬敞明亮,店內挂著的蓑衣和斗笠是溫州當地傳統漁民的裝備。餐廳名字中的蒲岐,是溫州的一個古鎮,由於這裡的海涂養殖已有100多年曆史,所以蒲岐也被浙江人稱作“海鮮王國”。

3.jpg

店內挂著溫州傳統漁民所穿的蓑衣斗笠

  記者到來時,恰是正午時分,走進小樓,一樓大廳裏人聲鼎沸,很多食客在一側的海鮮展示區忙著挑選中午的佳肴。在另一側的會客茶臺,老闆洪棟福向著我們走來,一臉憨厚可親。

  半路換賽道,就為那口家鄉味

  洪棟福出生於溫州市蒲岐鎮,從家到海邊只有五分鐘的路程,他形容自己是實打實“海邊生長的孩子”。1988年,16歲的洪棟福跟隨家人來到北京,同彼時的大多數溫州人一樣,在小作坊裏做起了服裝生意。“當時我做童裝,每天踩完縫紉機,就和老鄉們一起把衣服拿到天橋底下襬攤賣”。洪棟福回憶,那幾年的“練攤兒”經歷,為他後來創業積攢了不少經驗。

  當年一起做服裝生意的同伴,很多人至今仍在堅持,有的甚至建起了幾十億規模的服裝廠。而洪棟福卻在2005年轉換賽道,和朋友一起開啟了另外一條創業之路——做餐飲。這個行業,洪棟福此前從未接觸過。事實證明,敢打敢拼的人確實能幹成事兒。

  “起初沒想那麼多,就是想讓在北京的溫州人能吃上地道的溫州小海鮮。”洪棟福説,“我們浙江人的性格就是這樣,有錢就賺,先試試再説。”兩間房、三張桌、三個廚師,洪棟福幾乎用上了全部的家當,小餐館就這樣開了起來。

  那個時候,食客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周邊做生意的浙江人。洪棟福和朋友一起,僅用3年時間,就將餐廳的營業面積擴大到了600平米。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後院”在2019年底正式開業了,廚師也增長至三十余人,被老顧客笑稱為“海鮮男團”。

4.jpg

洪棟福向客人介紹小海鮮

  但讓洪棟福沒有預料到的是,開業20天就碰上了疫情,堂食也暫時被叫停了。洪棟福並沒有坐以待斃,除了開拓外賣業務之外,他還帶領大家一起創新,開展了私廚到府服務。

  私廚每次會面對不同的客戶,在口味上也各有偏好,因此對廚藝要求更高。除了味道上的考驗,菜品創新、擺盤也很重要。在傳統烹飪技法的基礎上,每個月大廚會對當季食材進行改良組合。私廚到府可以讓客戶面對面跟廚師溝通,近距離感受烹飪過程,就餐自由度也更高。給了用戶更多選擇,滿足了用戶多元化的用餐需求。

  “這個‘權宜之計’沒想到竟獲得了好評,生意不但沒受太大影響,到府服務的模式也被保留了下來。” 洪棟福感慨地説。從來沒有最壞的時機,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從各個環節,將餐飲經營的顆粒度做細做精,便是機遇所在。

  讓顧客吃上溫州原汁原味的海鮮,是洪棟福做餐飲多年的追求,“這也是我當年幹餐飲的一個初衷,不會變!”

5.jpg

店內水産櫃裏的活鮮

  坐落在丹陛華地下一層,號稱 “北京小溫州菜市場”的鑫江南菜市場,這裡也是“後院”的主要採購來源之一,從門口腥鹹的海鮮味到裏面賣的食物攤位老闆們的口音,都顯得與北京大部分菜市場不一樣。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紅門一帶,浙江人不僅在這裡做生意,也把家鄉的食材帶到了京城。

6.jpg

鑫江南菜市場內,顧客正在挑選蔬菜

  洪棟福告訴記者,這個菜市場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買到很多溫州當地的産品,比如煲湯用的一些食材、調料等,這都是北京本土沒有的。“哪怕一種毫不起眼的輔料,都要儘量要採購到家鄉生産的,盡可能地把口味平移過來。”

  海鮮男團的生意經,採購是餐飲靈魂

  做了這麼多年餐飲屹立不倒,而且越做越有味道,洪棟福有他獨有的心得。“做餐飲就是做口碑,而採購是一個餐飲店的靈魂。”

  洪棟福告訴記者,這18年來,他堅持每天4點鐘起床,親自去採購當天市場上最新鮮的食材,保證食材的品質和穩定。這和現在很多餐飲企業標準化、程式化的模式相比,要額外花費更多的精力,能長期堅持下來的餐飲老闆不多。“習慣了就好,也就不覺得累了。”浙江人能吃苦,特別是溫州人。漸漸地,堅持採購也成為了洪棟福的習慣。他對記者説,餐飲這一行,只要老闆親自採購的,生意不會差。

7.jpg

後院·蒲岐海鮮特色菜 家燒江蟹

  靠海吃海,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洪棟福很了解海産品的習性。後院的“鮮”,除了當天採購最新鮮的食材外,靠的是每天的空運外加院子裏隔天一趟蒲岐開往北京的班車,班車下午從蒲岐出發,第二天上午就能到達北京。“溫州小海鮮是我們最大的特色,大部分是冰鮮空運過來的。用散冰上面一層下面一層的覆蓋,像青蟹、泥螺、海瓜子、跳跳魚,蓋太多冰會凍死,沒有冰會熱死,溫度上都是非常講究技巧的。”

  溫州菜的另一大特色是用簡單的佐料,保證原汁原味的本味和鮮甜的口感。極盡苛刻的品質把控,就是“鮮”的武林秘籍。

8.png

後院·蒲岐海鮮廚師長 毛佑明

  “海鮮從海裏撈出來後,它是按小時算的,每個小時的鮮味都在往下降。同樣的魚,産地不一樣,品質不一樣,價格差異就很大。”這是後院·蒲岐海鮮的主廚毛佑明告訴記者的。這位在從業之前連海邊都沒去過的湖北漢子,如今是這裡的領隊主廚,大家都稱他為“毛廚”。毛廚的師傅是溫州蒲岐人,機緣巧合下他將師傅的“家燒”絕學融會貫通,成就了他在蒲岐海鮮的地位。

10.jpg

後院·蒲岐海鮮特色菜 清蒸梅桐魚

  “家燒”,顧名思義就是家常燒法,脫胎于紅燒的濃油赤醬,家燒更為隨意。用簡單的佐料極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鮮度,是烹飪者對食材原味的尊重。

  在溫州廚師的眼裏,“家燒”絕不是入門技能,恰恰是最難的一道門檻。每一個想學溫州菜的廚師,都要經過開生、了青、切菜、配菜、炒麵飯、炒小海鮮、燒制肉類的錘鍊,最後才可以學習家燒。沒有三五年的功夫,都無法保留溫州人最看重的“鮮味”。

  為了讓味道更鮮甜,後院·蒲岐海鮮用海魚熬湯、豬油煸炒青蟹,溫州人將青蟹俗稱為“蝤蛑”,讓蟹味最大限度吸收魚湯的鮮甜和豬油的香脂。一盤蝤蛑端上桌,看似平常,卻極其鮮美,唇齒留香。

10.jpg

海鮮展示區內的小海鮮

  隨著大紅門地區疏解騰退,如今的海鮮城裏,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和外地食客成為主力軍,但也有不少追隨多年的老主顧會特意來光顧。洪棟福説:“不管是老顧客,還是新朋友,我都希望他們來到店裏,就像回家了一樣。”

  16歲出來,在北京打拼30年,我們從洪棟福身上看到了浙商精神,“工作踏實,誠信待人,自己拼過了,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洪棟福意味深長地表示。

  他對記者説,他就是想守著這家店,用最好的食材回饋喜歡這種味道的客人,讓他們盡興而來,滿意而歸。“做的就是口碑,回頭客是對我們做餐飲的最大的褒獎!”

  守志篤行、專注誠信,洪棟福始終堅守初心,在餐飲天地永不止步。

  嘗過了溫州海鮮的“鮮”,接下來記者帶大家走進禾苑·台州魚市,感受浙江台州美食的濃郁煙火氣,這裡有糟羹(戚繼光燴菜)、扁食、食餅筒等,幾十款台州點心擺放在眼前,讓人食欲大開。創始人金超英是一位資深餐飲人,在新榮記做了15年,在事業高峰期選擇離開,自己創業。這家店承載著她兒時味蕾的記憶,她要把台州所有的美食帶到北京。她説,想吃台州小吃,除了禾苑,在北京找不到第二家。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一份《京報》詮釋一生!邵飄萍身上的時代精神永不過時——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五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會”了不起的36年——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六

  小文創裏有大文章 這位浙商從北京走到“奧運文化中央”——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七

 

  一眼望到紫禁城!85後浙商打造“中國最美書店”——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八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喬韻鷗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