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發佈時間 | 2023-06-02 09:19:39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jpg

  北京新發地位於豐台區南四環。這裡不僅是全國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産品專業批發市場,負責北京近八成的食材供應,也是亞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場。

  潮新聞記者在採訪中得知一個趣聞,就是新發地裏有“大王”,他們從2015年開始評市場裏各個品類的“大王”。

  “就是我們的經營大戶,多為單品經營大戶,深耕一個單品或單個子行業領域。他們把全國各地的名優農副産品都帶到北京市場來。”新發地市場宣傳部部長童偉告訴潮新聞記者,“有兩個浙江人,他們每次都上‘大王榜’。一個是乾果大王徐銓衛,年交易額2億多元;一個是柚子大王陳德青,年交易額1億多元。很了不起!”

  賣乾果、賣柚子、賣農副産品,能賣成“大王”,背後有哪些故事?帶著好奇追尋繁茂的藤蔓,潮新聞記者開始了在新發地對兩位“大王”的尋訪。

2.jpg

  他們是市場發展的脊梁和旗幟

  新發地佔地面積1680畝,比北京故宮還要大。分成19個網格化交易區,主營蔬菜、水果和肉類。圍繞“三農”概念,這裡有18個“農門”系列的進出口,分別是大農門、強農門、喜農門、興農門、益農門……

  潮新聞記者每次去新發地採訪,都要相互約好在哪個“農門”碰頭。如果從地鐵19號線新發地站出來,剛好是“新發地北”公交接駁,坐410公交車到“新發地村”,沿途都是新發地市場的地界;這段路,如果步行的話,有1.7公里,得走上20多分鐘,一路上會經過惠農門、裕農門、富農門、三農門……

3.jpg

新發地“三農門”

  在新發地找人,是要用上地圖導航的。

  這裡2000個固定攤位,許許多多的流動攤點,有人脫穎而出。那些長年奮戰在市場一線,用勤勞、智慧和堅韌創造傳奇的市場經營戶,尤其是各個經營品種的“大王”們,成為市場發展的脊梁和旗幟。

  敢為人先,不斷挑戰自我

  乾果大王徐銓衛,浙江麗水景寧人。

  敢為人先、不斷挑戰自我,是徐銓衛成為乾果大王的致勝法寶。

  “我來北京有20年了。”徐銓衛斟上一壺茶,開始回憶,“2002年的時候,我揣著5萬元來北京,在昌平天通苑東小口那裏開了第一家超市。”做事一向穩健的老徐在2001年的時候,就來北京考察了一圈,“當時很多老鄉都在北京開超市,我覺得機會不錯,就帶著妻子一起過來了。”

  “超市開了幾年,從1家到3家到7家,手頭也寬裕了不少。” 老徐説,他這個人閒不住,想法很多,“當時在京津冀這一帶有1000多家超市是我們浙江老鄉經營的。我就開始琢磨批發的事情,想把這些店串起來。”那之後,他在北京中央市場開了一個批發點,主要給這千家超市配送乾果。

4.jpg

徐銓衛新發地門店經營的乾果

  “做乾果也是機緣巧合!正好有朋友是做新疆紅棗、核桃生意的。”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談起往事老徐言語間還是掩不住激動,“2004年,我人生第一次去新疆若羌,印象太深刻了!滿天風沙,幾百公里都是沙漠!”據老徐介紹,當時若羌有一個工廠在招商引資,他考察了一圈後,在2005年決定盤下一個紅棗和核桃的種植基地。經過幾年的籌備,基地在2008年正式投産。

  “不過説起我在乾果上賺的第一桶金,不是在新疆,而是在雲南。” 徐銓衛喝了一口茶,徐徐道來:“2004年時傳遞資訊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那會兒,我了解到雲南的核桃在産地的價格比北京低很多。我當時一點都不懂乾果,但我膽子比較大,收了一車運回北京。”這一車貨25噸。當時核桃在雲南的收購價平均是5元每公斤,在北京能賣到每公斤12元以上。除去運輸及其他費用,這車核桃讓老徐凈賺17萬元。

5.jpg

徐銓衛從新疆採購的核桃

  當然,創業之路並不一帆風順。“現在電商或多或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實我在2005年左右就開始接觸這個行當了。”對於新鮮事物,徐銓衛永遠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心態。

  “當時覺得這個東西挺好的,了解了一圈後2006年開始運作。我弄了一個團隊在做,但其實我自己都不怎麼明白。”老徐打趣説自己沒文化,“我電腦都沒玩明白,別説玩電商了。後來幾年虧了好幾百萬,我就決定要退出,及時止損。”徐銓衛覺得做生意膽子要大,敢於走出舒適圈,保持敏感度,但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從那之後,徐銓衛開始專心經營乾果生意。2015年,他被新發地評為“乾果大王”。除了新發地門店的銷售,他還給一些大商超、電商供貨。

  2020年,因為一場疫情,“新發地”市場一夜之間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也是這場疫情,讓徐銓衛損失了不少。“不過也是因為疫情停滯這幾年,讓我有時間停下來去思考。”2021年,他開始發展社區團購業務,客戶群體不斷壯大,行銷策略也更精準。

6.jpg

徐銓衛在新發地經營的店舖

  憑藉著多年誠信經營的良好口碑、過硬的商品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徐銓衛銷售的乾果品類達到400多個,年交易額突破2億元。

  記得今年年初,疫情剛剛穩定時,徐銓衛告訴我們一個消息:從今年春天開始,在確保乾果領域産值的前提下,他準備在水果領域大幹一番。

  “去年我們走了1300多噸的蘋果,今年的芒果和香蕉銷路也很穩定。”而今,他告訴潮新聞記者,“水果産地主要來自新疆和部分東南亞國家。我的目標是,在新拓展的水果領域全年完成3億-4億元訂單。”

  厚道誠信,堅守立足之本

  柚子大王陳德青,浙江台州玉環人。

  “我這個人,別人都説我‘愣’,就是做一件事情,很專一。”採訪時,陳德青這麼自嘲。

  深入了解後,潮新聞記者發現他所説的“愣”,是厚道,也是浙商立足之本——誠信。

  説起陳德清和柚子的淵源,要追溯到1986年。“那年我初中畢業就出來做事了,學習修車。”他説,“也是在那年,我爺爺承包了村裏的文旦種植。”陳德清回憶,他當時觀察到家鄉的文旦種是種出來了,但是銷路很不好,“基本是當地自産自銷,最遠也只賣到溫州,價格很便宜。”

  轉折發生在1992年。“這一年我送弟弟去江西九江上大學。回來途中,我一個人在杭州西湖邊逛了一個下午。”這一逛,讓他逛出了一個商機,直接影響到他此後的人生軌跡。

  當時,他在西湖邊碰到了兩個杭州本地人,一個龍井茶廠職工,一個絲綢廠的。他倆聽説陳德青是玉環人後,都表示玉環的文旦很出名,廠裏每年都拿來作為福利分給員工,並且建議他可以嘗試走走這條路。

  就是這次偶遇,讓陳德青開了竅,從此與柚子結緣。他説這是他的生意啟蒙,因為在他家鄉文旦最好吃的季節、最高的價格,也就只有0.7元-0.8元/斤,運到杭州以後直接就翻倍了。

  “回來以後我就想,既然單位都有人要,我們何不就把它從市場這個方面打開呢?”和家人商量之後,21歲的陳德青著手開拓市場,帶著家鄉玉環的文旦走上市場之路。那一年,他賣掉10余萬公斤文旦,除了杭州,還逐步銷往上海、江蘇等地。

  1995年陳德青又做了一個選擇。這一年,機緣巧合之下他接觸到了福建平和的琯溪蜜柚,並且發現柚子的銷路更大、更廣闊,就逐步把生意擴展到全國的柚子品類。

  後來,陳德青家裏人來北京擴張柚子生意,他也于1997年來到北京,蹲點大鐘寺批發市場,一下子賣掉了50多萬公斤柚子。

  2006年,隨著大鐘寺市場外遷,他進入新發地。陳德青表示,當時他們的生意已經擴展到了上海、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人手少,有點管不過來。我覺得想要做精、做大、做強,得集中精力從一個市場開始,慢慢發展。”

11.jpg

新發地批發市場

  正是在新發地,因為始終堅持品質至上又誠信經營,陳德青的柚子生意蒸蒸日上。銷量最好的時候,他一年賣掉柚子3萬多噸。

  今年春節剛過,潮新聞記者曾經採訪過陳德青。那時我們就發現,在新發地賣柚子真的是個苦活。因為是露天交易,夏天暴曬、冬天吹風,這種苦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那次我們採訪時,北京氣溫尚在零下,在室外站一會就會寒徹全身,何況他們還要在這樣的露天做買賣呢。

12.jpg

新發地水果交易現場

  “2006年我們剛來的時候,柚子場地並不固定,經常得搬來搬去。後來我們和市場溝通,到2008年的時候就有固定的柚子交易區了。”陳德青説,“這裡治安特別好,很好地保障了我們的利益。”

  做生意很難永遠一帆風順。2013年,陳德青也栽了一個跟頭。2011年,在經歷了“蒜你狠”之後,他也開始搞起了副業——大蒜儲存。“第一年賺了百八十萬,第二年賺了利息錢。2013年的時候沒看準行情,虧了一千多萬。”

  有多少能力做多大事,是陳德清一直信奉的理念。這個他不經意間談起的例子,也讓他更加堅定了這種想法。自此,他穩紮穩打地推進柚子生意,並在2015年被評為新發地的“柚子大王”。

  2016年,也是他來新發地的第十個年頭,陳德青又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思路。“做生意也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進步,比如品牌化的理念。2016年開始,我覺得不能一味追求量了,要追求品質。”他認為把品質做好了,信譽就來了,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三年疫情對新發地很多商戶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陳德青説他受到的影響並不大。“當時疫情封控,一部分商戶選擇去了河北省高碑店,我也把一部分業務轉移到了那邊。”

  兩條腿走路,讓陳德青大大降低了經營風險,也讓他安然度過疫情難關。

  低調樸實,紮根市場成長

  別看這兩位“大王”年交易額不小,卻同樣低調、樸實。

  作為新發地“乾果大王”,現在徐銓衛的事業已經遍佈北京、上海、新疆、山東、杭州、深圳等地,但他在北京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辦公室。

14.jpg

徐銓衛的北京“會客廳”

  他家乾果批發的攤位,位於新發地三農門附近的國際農産品會展中心附近。就在這個不到100平方米的簡易空間裏,有一個小小的茶室——而這,就是他在北京的會客廳。潮新聞記者對他的多次採訪,也是在這個非常接地氣的茶室裏進行的。

  陳德青也是如此。雖然目前已有了員工,就連品牌管理也有專人負責。可陳德青只在柚子芒果交易區旁邊的簡易平房裏簡單擺了一張茶臺,接待客戶。“骨子裏,我就是一個勤勞樸實的浙江人。”他説。

15.jpg

陳德青的北京“會客廳”

  是啊,“一有陽光就燦爛,一有雨露就發芽。”和千千萬萬的浙商一樣,徐銓衛和陳德青就像兩顆種子,憑藉著誠信、膽識、勤奮和口碑,紮根北京新發地的土壤,不斷成長,最終煉成行業“大王”。

  然而,潮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成為單品大王,僅僅是他倆的一個“小目標”;疫情之後,眼下,他們又有了下一步的新目標了。“大王”有新篇,且聽潮新聞記者繼續為您講述。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張純純 沈愛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