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這道“最美風景”背後的“浙江魅力”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七
發佈時間 | 2023-08-30 14:15:07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北京是全國人才集聚高地,尤其是海澱區。潮新聞記者行走在海澱區的大街小巷,不時看到這樣一句話:“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風景”,這句話被鐫刻在街頭、墻上,特別是在高科技企業集聚的中關村以及全國頂尖高校匯集的五道口、六道口以及海淀黃莊、學院路。

1.jpg

  確實,人才是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在浙江同樣如此。2022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長37萬,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國榜首。從院士,科研院所、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科技人員,到高校畢業生,最近幾年,浙江駐京機構圍繞各地産業佈局和中心工作,從北京引回不少浙江發展急需的人才。

  繁茂的組織藤蔓,本期潮新聞記者繼續探訪浙江11個地市的駐京機構,看他們如何通過人才招引,助力厚植浙江高品質發展的人才底座。

  築巢引得鳳凰來,余杭向全球人才發邀約

  據記者觀察,最近幾年頻頻上演的人才大戰,是一場場城市間的競爭,也是關於未來的競爭。每個城市都在努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推動城市的發展。他們紛紛出臺各種人才政策的同時,還把橄欖枝伸到了首都北京。

  杭州市駐京辦事處主任江奔騰提到,作為“浙江第一區”的杭州余杭區,也加入了這個戰團。

  以數字經濟為主的余杭區是“創新活力之城”,也是一個快速成長的、人口加速流入的城市。記者了解到,杭州市連續6年人才凈流入全國第一,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才流入余杭;目前余杭人才資源總量達到37.5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5960余名為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余杭的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人才總量達到50萬人。

2.jpg

余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立在京做推介

  余杭區採取了“走出去”吆喝的方式。今年7月10日,余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立親自帶隊,將余杭區人才發展推介會開到了北京。這個推介會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立足余杭的數字經濟産業,面向全球發出邀約:“來余杭,見未來。”

  “與傳統産業不同,數字經濟比拼的就是人才,而且是高層次人才。”張立説,“此刻的余杭,比任何時候更渴望人才,更能成就人才。‘你負責茁壯成長,我負責陽光雨露’,是我們的不變承諾。”

3.jpg

“築夢余杭@向未來”2023年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

  會上,他們啟動了“築夢余杭@向未來”2023年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聘任“金燕聯盟”北京分會會長,向在京高校學子發出邀請;他們與浙報集團潮新聞客戶端簽訂引才合作協議,並舉行“余杭區人才服務工作站(北京)揭牌儀式”,將招引目標對準在京高端智庫。

4.jpg

余杭區人才服務工作站(北京)揭牌儀式

  更令人點讚的是,他們還在北京聘任了五位“引才使者”。他們中,鮑嘯峰是全國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施明俊是余杭商會北京分會會長;林甲灶為中科院自動化所助理研究員、電腦博士;項洪斌為中商政和“三浙”發展平臺執行主席;丁志峰是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執行會長。

7.jpg

余杭區引才使者聘任儀式

  五位“引才使者”,清楚地表明余杭的目標不僅對準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同時也將招引更多青年企業家和海外高層次人才。

  這幾天,記者聯繫了余杭區人才辦專職副主任姚芳燕。她説:“推介會的成效正在逐漸顯現。7月底,其中一位引才使者引薦的人工智慧項目及相關人才引進,已在積極洽談中。”

  清華大學有紹興日,“蘭亭雅集”北京版出爐

  古城紹興已有2500餘年建城史,歷史上孕育了“華夏先祖”大禹、“中華書聖”王羲之、“心學大儒”王陽明、“民族脊梁”魯迅、“人民總理”周恩來等傑出代表,被讚譽為“鑒湖越臺名士鄉”。

  記者多次從紹興市駐京聯絡處主任馮國強那裏了解到,古城紹興同樣求賢若渴。

  近年來,紹興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持續推出招才引智專列,求賢若渴的聲勢不斷壯大。近三年,全市年均新增大學生超12萬名,成為長三角區域最受年輕人才青睞的城市之一。

  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以來,紹興市共引進來自北京的院士專家工作站24家;北京高校本科及以上的畢業生1350余人,其中博士67人、碩士294人;來自北京高校的選調生416人、選聘生58人,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各17人,中國人民大學12人。

  記者發現,紹興在京招引人才注重戰略、戰術,具體打法很多樣。他們最近幾年在北京“搶”人才的時間節點,都非常巧妙地打出了“時間差”。時間上,一般會選擇在10月底、11月初開始,至寒假前結束。之後通過各類聯誼會或論壇,針對高校學子在假期組織“在京學子紹興行”活動,以實打實的姿態提升人才資源整合力度,促進人才作用發揮。

  “我們想把北京的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資源‘迴圈’到紹興去,更好助力紹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馮國強表示。

8.jpg

2022北京·紹興人才節開幕式現場

  2022年11月8日,作為“2022中國·紹興‘名士之鄉’人才峰會”的一個組成部分,2022北京·紹興人才節拉開帷幕。與一般的活動不同,這個人才節的舉辦時間從當天起至2023年1月上旬,跨度長達兩個多月。

7.jpg

2022北京·紹興人才節開幕式上的人才項目簽約

  在這兩個多月裏,紹興全市駐京幹部密集開展了“拜訪”“走進”“遇見”等6個系列的活動。僅在“走進系列”活動中,他們在50天內,緊鑼密鼓走進15所以上知名高校、20家以上金融機構、25家以上科研院所、25家以上央企國企以及30家以上高新技術頭部企業,從中發現人才,尋找合作機遇。

8.jpg

在京紹籍學子聯誼會成立儀式

  今年4月16日,在京紹籍學子聯誼會宣告成立。成立儀式上,紹興市駐京聯絡處作為主辦方,特意安排了“在京紹籍青年學子成長成才主題沙龍”。出席沙龍的,有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也有莘莘學子。

  這個有關人才的沙龍,被譽為北京版“蘭亭雅集”。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梁文斌是紹興人,同樣擅長書法,他特意提到:西元353年4月,時任會稽內史的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飲酒賦詩,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史稱“蘭亭雅集”。

9.jpg

在京紹籍青年學子成長成才主題沙龍

  “書聖王羲之‘蘭亭雅集’,與在京紹籍學子聯誼會暨青年學子成長成才主題沙龍,兩者相隔整整1670年!這不僅僅是跨越時空的一種巧合,其背後體現的是紹興人從古至今對人才的重視與厚愛。”梁文斌説。

  今年8月5日,在紹興市駐京聯絡處的牽針引線下,古城紹興迎來了“亞洲校園聯盟”紹興行的四國高校學子。來自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日本立教大學、南韓首爾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40余位師生,在紹興參觀魯迅故里、魯迅紀念館、魯鎮,以及蔡元培故居、蘭亭景區、黃酒博物館、西施故里、嵊州越劇小鎮、浙東唐詩之路等,體驗紹興風味,領略紹興文化。

  這是“在京學子紹興行”的升級版。“吸引人才,我們首先要讓他們了解紹興、從心底裏認可紹興。”馮國強表示,“厚植在紹興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就是很好的橋梁與紐帶。”

  名城紹興,奔“越”而來。在北京,名城紹興還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與高校在人才培育、資源協同、文化傳播等方面持續深度合作。2019年11月5日,“北京·紹興周”活動走進北京大學;2023年4月20日,“清華大學·紹興日”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

  馮國強認為,這是紹興與北大、清華等高校的青春之約、發展之約。

  人才引進來,也要用得好。紹興正圍繞著人才儲備、人才使用配套服務等一系列政策,為高端人才打造生態雨林。

  紹興籍學子沈可惟,前年夏天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毅然回到紹興,投身家鄉建設。此前,她也曾考察過北京、上海的就業市場,一番仔細分析後,紹興給出的發展前景深深地吸引了她。今年7月初,沈可惟從柯橋區福全街道副主任調崗紹興運動員接待飯店,擔任杭州亞運會紹興賽區綜合協調相關工作。“古城紹興日新月異。未來這裡的‘東亞文化之都’建設,可以讓我更好地為家鄉發展服務。”她説。

  同樣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何艾琛,則是參加了2020年初的“在京學子紹興行”活動之後,決定去紹興工作的。她是湖北黃岡人,學的是電腦技術專業。“紹興吸引我的,除了這塊土地上古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對人才的重視。”她説。

  何艾琛是選調生,3年前開始到紹興市財政局數字財政管理中心工作。她在這個中心工作了一年後,被選派到福全街道基層鍛鍊兩年,一年當駐村幹部,一年在街道工作。“紹興的這種選人用人方式,我非常喜歡。”她説,“兩年基層工作經驗,開拓了我的視野,給了我全新的人生體驗,可以讓我更好地了解紹興、喜歡紹興,也可以讓我在未來的工作方式上更接地氣。”

  嘉興這家實驗室,已引進6名院士

  “走出去”搶人才,是為了更好地“請進來”,讓更多院士、專家、鄉賢以及高校畢業生,到浙江創新創業。這其中,駐京機構的力量功不可沒。

  北京海澱區翠微中裏一幢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式高層樓,是嘉興市駐京聯絡處的辦公地點。這裡辦公條件比較簡單,但嘉興這些年從北京招引高端人才的成績可圈可點。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應用技術研究院、南湖實驗室、南湖研究院、“南湖之窗”……嘉興市駐京聯絡處主任王剛對這些業績如數家珍。

10.jpg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

  作為嘉興最早引進的研究機構,王剛向我們首推了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簡稱“長三院”)。“今年,剛好是研究院建院20週年。”他説。

  這家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聯合組建的研究機構,位於南湖畔的嘉興科技城。2019年,長三院作為唯一創新載體寫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戰略規劃,2020年作為浙江省唯一新型研發機構獲評國家“十大産學研融通組織”。

  支撐這兩個寶貴榮譽的,是一連串讓人讚嘆不已的戰績。

  20年來,長三院探索走出了一條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在生命健康、生態環境、柔性電子等關鍵領域設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重點研發平臺8個,研究所(中心)80余家,承擔科技項目1500余項。

  截止目前,長三院不僅孵化培育科技企業2700余家,上市企業或並購90余家,規模超百億企業近20余家,推動鹵化丁基橡膠、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高頻濾波器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還在美、英、德等國家設立了10家離岸孵化器,建立“全球聯動、離岸孵化”的精準引智網路,為浙江引進培養海外高層次人才800余人。

11.png

南湖實驗室

  南湖實驗室是王剛向記者重點提及的另一家高能級科研平臺。2020年5月,南湖實驗室落戶嘉興南湖區湘家蕩,是浙江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正積極部署納入全國重點實驗室佈局體系。

  令人矚目的是,這家由北京大數據先進技術研究院提供科研支撐的科研平臺,聚焦生命健康和資訊技術領域的前沿性、顛覆性、引領性研究,已引進6名院士領銜六大研究中心。

11.png

南湖實驗室

  據南湖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家新型研究機構成立時間雖短,但成效顯著,已發表2項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研發現,落地3個超億元的科技産業項目,承擔4項國家級重大科研任務。

  與此同時,南湖實驗室高端人才不斷集聚,已匯聚各類人才241名,博士以上學歷佔比56%。

13.png

海鹽核醫學中心建設規劃研討會

  王剛還提到了位於海鹽縣的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産業園。今年2月,在海鹽核醫學中心建設規劃研討會上,來自北京等地的12名頂級核醫學專家為其出謀劃策。目前,以秦山核電為牽頭單位打造的核技術創新中心,正積極聯合清華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及上下游企業,共同申報浙江省核技術應用創新中心。

  家鄉搭臺鄉賢反哺,金華這套組合拳有成效

  把北京等地高端人才“請進來”,人才輩出的浙中金華市動作頻頻。“家鄉搭臺、鄉賢反哺,是金華的模式之一。”金華市駐京聯絡處主任桑國平告訴記者。

  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稱,人傑地靈。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現有海內外金華籍高層次人才3萬多名,不少人才活躍在時下最熱門的新興産業領域。以尊師重教的東陽為例,近年來,東陽已培養出了13位院士,100多名高校校長、科研院所負責人,1300余名博士,1萬多名教授以及教授級高工。

14.png

金華雙龍科創人才周

  今年4月23日,在第三屆金華發展大會召開之前,金華市雙龍科創人才周發佈會舉行,首屆雙龍科創人才周系列活動啟動,當地迎來首個“金華人才日”,不斷凝聚高品質發展的“智”與“力”。

  桑國平介紹,金華市已連續十一年實施“雙龍計劃”,打好以會引才、以賽引才、以才引才組合拳,連續四年實現集聚百名高層次人才、5000名碩博士、10萬名大學生、1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百千雙十萬”引才目標,城市人才吸引力躋身全國第22位。

15.png

俞孔堅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便返鄉參加了今年的第三屆金華發展大會。此前,由他領銜設計的望山隱廬項目已落地金華婺城區。在家鄉,他嘗試將鄉村在地資源與現代藝術資源融為一體,用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打造美麗鄉村,實現美麗中國夢。比如,他對村中的廢棄養豬場進行改造,打造成酒吧、青年旅社、酒店、藝術家工作室等,用於旅客體驗居住及村民休閒;同時引入豬欄文創,以文旅産業帶動鄉村振興。

  “金華是我熱愛的故鄉。我希望通過‘新上山下鄉運動’帶到鄉村的巨大機遇,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俞孔堅表示。

  在京招商引資,是浙江駐京機構的職能之一,哪怕三年疫情期間也沒有中斷過。近些年,浙江各地還派出了龐大的招商隊伍進駐北京。招商幹部們發揮新“四千精神”,建平臺、入圈子,訪高校、跑央企國企,引進了不少來自北京的好項目大項目。繁茂的組織藤蔓,下期記者繼續探訪浙江駐京機構,看浙江招商幹部如何奮戰,在北京講好高品質發展的浙江故事。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一份《京報》詮釋一生!邵飄萍身上的時代精神永不過時——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五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會”了不起的36年——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六

  小文創裏有大文章 這位浙商從北京走到“奧運文化中央”——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七

  一眼望到紫禁城!85後浙商打造“中國最美書店”——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八

  探訪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九

  探訪藏在北京衚同裏的浙江美食(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

  與京城“文人老饕”趙珩聊浙江美食——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一

  用畫講述運河故事,58個遺産點如何串珠成鏈?——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二

  第一批沿著大運河“北漂”的浙江人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三

  宜打卡收藏!最新版京城浙江美食地圖來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四

  探訪浙江駐京機構,看繁茂的藤蔓長出怎樣的嫩芽新枝——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五

  一個課題背後的“藤蔓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十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沈愛群 侴雪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