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一份《京報》詮釋一生!邵飄萍身上的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五
發佈時間 | 2023-07-04 08:39:16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北京有不少建築與浙江人有關。比如,我們眼前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衚同的京報館舊址,是一幢半西式的灰色二層樓房,坐東朝西。邵飄萍故居(32號)和京報館舊址(30號)緊緊挨著。故居在東,為東西二進傳統院落;報館在西,是一幢二層磚木結構的臨街主樓。

1.jpg

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

  邵飄萍,浙江東陽人。作為中國現代新聞先驅,他被譽為“新聞全才”。1918年10月,他創辦《京報》,後成為中國共産黨早期秘密黨員。

  《京報》反帝反軍閥旗幟鮮明,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1926年4月26日,傳奇報人、革命志士邵飄萍被奉系軍閥殺害。2021年6月,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京報館舊址修繕一新後對外開放。

  時值盛夏,200多米長的魏染衚同綠樹成蔭,顯得特別幽靜。在邵飄萍嫡孫邵澄的陪同下,記者再次探訪京報館舊址。

2.jpg

邵飄萍嫡孫邵澄在京報館舊址內

  繁茂的人文藤蔓,讓我們一起追尋時光,聽邵澄講述祖父邵飄萍的故事,共同見證百年前一位來自浙江的秘密共産黨員用生命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奮鬥足跡,探尋他“新聞救國”的理想。

  死不擇音為人民

  起初,京報館位於前門外三眼井38號,後遷到琉璃廠小沙土園衚同21號。1925年10月,京報館遷到了魏染衚同。

  “祖父1926年犧牲時,父親尚且年幼。我對祖父的印象,基本來自祖母和父親的講述。”邵澄告訴記者,“最近幾年我看了不少資料,對祖父的一生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開始逐步地了解他、走近他。”

  在京報館舊址的進門處,邵飄萍手書“鐵肩辣手”四個字,顯得鏗鏘有力。

3.jpg

邵飄萍手書“鐵肩辣手”

  “這是祖父寫來勉勵新聞界同仁和他自己的一句話,出自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的那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祖父從青年時期就非常喜歡這句詩。”邵澄説,“祖父雖是一介文弱書生,但在他看來,‘鐵肩’是指擔當,新聞記者要承擔起振興國家的道義和正義,要有社會責任感;‘辣手’是指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新聞評論要文風辛辣,要有獨立見解。‘鐵肩辣手’是《京報》的辦報宗旨,也是祖父那種胸懷真理、不畏強權的倔強性格的真實寫照。”

  邵飄萍與毛澤東也頗有淵源。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邵飄萍被聘為講師,這是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聽課的學生中有不少進步青年,其中包括毛澤東、高君宇、羅章龍等人。據《毛澤東年譜》載:1919年2月19日,毛澤東參加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改組大會,聽邵飄萍講授《新聞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那一時期,毛澤東與邵飄萍有過很多交往,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4.jpg

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

  邵飄萍不畏強權,對軍閥、政客毫不留情的文風,對年輕的毛澤東産生了巨大影響。毛澤東本人也一直對邵飄萍心存敬意,他在陜北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曾高度評價:“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這段話,而今鐫刻在邵飄萍故居一處墻上。1949年4月,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親自批文追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

  在公眾眼裏,邵飄萍是當時白色恐怖下新聞界的一個鬥士。“布衣將軍”馮玉祥曾經誇讚:“飄萍一支筆,勝抵十萬軍。”

  1926年4月,張作霖、張宗昌部攻入北京,開始大肆抓捕進步人士。白色恐怖中,邵飄萍沒有退縮,他説:“現在別人不能講話,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寫,我要説,死也要講!我舍生取義,死不擇音為人民,無遺憾!”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筆下有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動,深刻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5.jpg

京報館舊址展廳

  《京報》問世後,注重時政報道和評述,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配合黨的北方革命活動,很快在讀者中樹立起正義與進步的形象。辦報不到一個月,《京報》的發行量就從300份增至4000份,最高時達到6000份。這在當時的北京是首屈一指的!除了每天出兩大整張報紙外,《京報》還相繼出版了《京報》副刊、《莽原》等10多種副刊。魯迅就是這些副刊的主編之一。至今膾炙人口的眾多名篇,如《燈下漫筆》等雜文、小説,都是通過《京報》的這些副刊發表的。

  北京這幾天很熱,白天最高氣溫在37℃以上。但記者在京報館舊址看到,來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每年‘七一’前後,組團前來參觀學習的遊客尤其多。”工作人員對記者説。

6.jpg

京報館內參觀的遊客

  記者在探訪期間,遇到光明日報文藝部黨支部的黨員前來參觀。他們説:“學新聞專業的人都知道邵飄萍的事跡。這次參觀學習,讓我們從中汲取了不少力量。”

  還有兩位從湖北黃石趕來的遊客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從新聞人走來的革命志士,非常了不起!”

  諍諍鐵骨一直是榜樣

  聽到遊客們對邵飄萍的評價,邵澄感覺非常欣慰:“這説明,我祖父的影響一直都在。”

  “我祖父像是打入敵後,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為早期的中國革命作貢獻。”採訪時,邵澄非常自豪地告訴記者。

  祖母湯修慧曾告訴邵澄,邵飄萍非常勤奮,“每天寫時政報道和評論,有時盤腿一坐就3-4小時,都不帶挪窩的。”

7.jpg

孫邵澄在京報館舊址

  京報館舊址與邵飄萍故居臨街有兩個門,平時是相互獨立進出的。但京報館和故居之間,至今有兩個小通道。邵澄帶我們看了其中一個通道。“報館是工作區,編輯部在二樓,那時家屬和孩子一般是不允許去的;故居是個二進四合院,屬生活區。”邵澄解釋説,“這個小通道,連通2個區域。當年我祖父在報館經常工作到淩晨一二點鐘下班時,就是走這個小通道回的生活區。”

  邵澄出生在魏染衚同。他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至今他的身份證上登記的地址,依然是魏染衚同32號。小時候,他在祖母、父親的敘述中了解到祖父的事跡。如今雖然已搬離,但視魏染衚同32號為“家”的感覺,在邵澄心裏始終是存在的。

8.jpg

孫邵澄在京報館展廳內

  “祖父身上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他是鍥而不捨地把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裏,所以幹新聞工作能幹得那麼好。而且還成了中國共産黨的早期秘密黨員。”邵澄説。

  邵飄萍直至犧牲,他的黨員身份都沒有公開。20世紀80年代,邵飄萍的秘密革命行為,才被羅章龍等人披露於世。

  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也是中國近代著名新聞記者,與邵飄萍並稱“夫妻報人”。邵飄萍犧牲後,勇敢的湯修慧繼承夫志,于1928年繼任《京報》社長,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而停刊。她活躍于新聞界,被稱作“新聞女俠”。

  “我發現,祖父個性的養成,比如嫉惡如仇,跟曾祖父的家庭教育很有關係。我曾祖父是清朝的一個貢生,常替窮人義務寫訴狀打官司,為弱勢群體鳴不平。這些,對祖父的影響非常大。文天祥、岳飛等民族英雄,就是他幼年的偶像。”

9.jpg

京報館展廳內部

  作為邵飄萍嫡孫,邵澄坦言,祖父的品格與精神對他們兄弟姐妹的成長有著不小的影響。邵飄萍的諍諍鐵骨,也給子孫樹立了榜樣。

  新聞講求真實、客觀、公正。“一個人可以不説話,但一定不能説假話。小時候,祖母經常這樣叮囑我們,做人要正直。”邵澄表示,“祖父作為新聞報人,仗義直言,寧死也要為人民‘説話’。”

  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邵飄萍

  自2021年6月京報館舊址對外開放以來,“《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邵飄萍生平事跡專題展”等展覽向公眾開放,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場景。

  庭院裏,那尊青銅色的邵飄萍塑像,坐北朝南,備受參觀者景仰。

10.jpg

2021年6月,邵家兄弟姐妹送來一個大花籃

  記者初次結識邵澄,是在京報館舊址開放後不久。那天,邵家五兄妹特意送來一個大花籃,端放在祖父邵飄萍塑像前。

  從那以後,邵澄經常回到這個院子。在這裡,他接受過全國多家媒體的採訪,告訴大家“心目中的祖父”;在這裡,他接待了來訪的少先隊員和“小記者”,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邵飄萍生平事跡。

  就在邵飄萍塑像前,2021年6月底邵澄接受我們的第二次採訪時,他曾通過潮新聞寄語現代青年人三點建議:第一,要熱愛祖國和人民,要有責任心並且胸懷抱負;第二,是要關心國家大事和世界大事,勤奮學習,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第三,做事要有毅志力,持之以恒。

11.jpg

和少先隊員們分享邵飄萍的生平事跡

  退休後,邵澄默默地把保護和傳承邵飄萍文化遺産的重任扛在肩上。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考證、考究一些有關祖父的歷史細節;以及站在家人的角度,“還原”一個完整的邵飄萍,“比如祖父和祖母之間的通信,祖父的一些生活細節,以及他的俠骨柔情。”

  記者非常有幸,曾經讀過邵澄寫的《祖父邵飄萍生前的最後一個生日》等多篇文章。通過這些文章,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才華橫溢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邵飄萍。

  採訪時,邵澄告訴記者,邵家人一直有把這個院落辦成博物館的想法。“上世紀70年代,曾想自費創辦博物館,主要是想把祖父的文化遺産發揚光大。後因種種原因而未果。”邵澄説,“2020年3月,北京市將京報館舊址列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進行保護修繕。我們全力支援並配合。”

12.jpg

魏染衚同京報館舊址

  邵飄萍是浙大知名校友。1906年,他畢業于金華一中前身——金華府中學堂,考入浙大前身——省立高等學堂。而今,在浙江大學校史館內有一幅長卷油畫,畫卷上99位浙大知名校友或立,或坐,栩栩如生。第一位是汪康年,第二位就是邵飄萍。在浙大藥學院的東邊,還有一條風景優美的“飄萍路”。時有學子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白衣飄飄,青春飛揚。

  邵飄萍是中國新聞界的一面旗幟。以他名字命名的新聞獎——“飄萍獎”,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東陽紫溪是永遠的故鄉

  正如詩人艾青所説: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邵澄告訴記者:“我祖父是喝家鄉水長大的寒門慧子。”在邵澄心裏,除了魏染衚同32號,他還和祖父、父親一樣深愛著家鄉浙江東陽紫溪村。“東陽紫溪,是我們永遠的故鄉。”邵澄説。

13.jpg

邵飄萍出生地

  “我們雖然身在北京,但和金華、東陽以及紫溪村的互動非常多。在我們家鄉,人們也以各種方式紀念他。”邵澄説,“金華市中心的婺江公園豎起了邵飄萍雕像。東陽市南市街道有所飄萍小學,學校內還有邵飄萍紀念館;還有金華市區的邵飄萍故居等。這些,都成了我們邵家人與家鄉之間的聯繫紐帶。”

  邵澄記得很清楚,去年11月8日第23個中國記者節,位於紫溪村的邵飄萍紀念館重新修繕後正式對外開放。為此,邵澄還專門撰文:“在北京的衚同深處、在家鄉東陽的古老廳堂裏,大家不約而同地沿著飄萍足跡重溫飄萍歲月……”

14.jpg

南市街道紫溪村御史廳

  有此同感的,還有東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敬。通過張敬的描述,記者對邵飄萍“新聞救國”之路出發地有了更深的了解。1886年10月11日,邵飄萍在東陽紫溪村“御史第”東廂房呱呱墜地。幾個月後,尚在襁褓中的他就隨父親邵桂林離開故鄉遷往金華。從此,身世浮沉雨打萍。

  “邵飄萍出生在東陽紫溪村,童年、青少年時期都在金華度過。所以在東陽紫溪村和金華兩地,都有邵飄萍紀念館。”張敬説。

  張敬還告訴潮新聞記者,在紫溪村的邵飄萍紀念館內,可以讀到羅章龍寫于1984年的詩,題為《紀念邵飄萍同志》

  :“亢齋革命先行侶,北大新聞實首倡;創業成仁開世運,韆鞦紀念邵東陽。”

15.jpg

展廳一角

  正如北京京報館舊址“邵飄萍生平事跡專題展”中説的那樣:“邵飄萍和他的時代已經遠去了……他身上具有憂國憂民、堅決同黑暗反動勢力做鬥爭的精神,這種精神與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所蘊含的胸懷大義、追求真理,捨生忘死、為中華民族自由解放而奮鬥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

  採訪時,邵澄還告訴記者:今年4月,電影《邵飄萍》已通過國家電影局備案、立項公示。“電影劇本兩年前就已經完成了。”邵澄説,“如果開拍,肯定會到紫溪村取景。”

  “邵飄萍紅色一生,是紫溪村、東陽乃至金華的驕傲。我們期待家鄉能和家鄉的人一起搬上銀幕。”張敬表示。

16.jpg

京報館舊址展廳一角

  越劇是浙江的“特産”。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簡稱“越研會”)創辦于1987年9月,著名越劇藝術表演家袁雪芬任總顧問。36年來,越研會在一群越劇專家及愛好者的努力 下,以傳播越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克服沒有場地、沒有經費的困難,深入基層、社區演出近200場,不僅實現了“南花北移、璀璨京都”,還讓越劇走出國門,讓傳統藝術綻放新時代之花、奏出時代強音。繁茂的人文藤蔓,下期記者將帶領大家一起探訪活躍在首都舞臺的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蔡李章 沈愛群 張純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