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發佈時間 | 2023-05-31 08:42:52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jpeg

   春風起,茶香濃。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茶葉市場及茶文化特色街區,馬連道又恢復了疫情前的熙熙攘攘。

  隨著北京作為首都産業更新與城市升級,這條茶葉特色街區即將“瘦身”的規劃再一次被提上議程。按照北京市發改委公佈的改造方案,馬連道茶葉一條街將在疏解批發、倉儲、物流等功能後,打造茶文化與數字經濟高品質街區。

  升級意味著改變,也意味著挑戰。對很多生根北京的浙江茶商而言,茶城搬遷已經不局限于空間上的概念,更多是對未來生活和産業的重新規劃,以及對發展道路的重新探索。對此,浙商們又會作出怎樣的回應?從中折射出茶産業怎樣的一個未來?潮新聞記者繼續探訪他們在馬連道上的創業故事。

2.jpg

  從“茶”變成“茶葉 ”

  浙江茶商淩志文的故事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説起。

  1992年,馬連道成立了茶葉批發市場,1996年起到1999年,馬連道進入了全盛的發展時期,以近10座茶葉批發市場的建立為標誌,形成了完整的茶葉市場體系 。

  “那時候茶葉批發生意很好做,只要敢進貨,都能賣出去,不缺市場,一個鋪位一天的批發量能到好幾萬元,周圍很多老闆覺得可以靠倒貨吃一輩子。”當時的淩志文也是在馬連道上的茶城租了一個鋪面,靠批發茶葉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很快,淩志文敏銳地發現了馬連道的變化。“我看到‘批發’兩個字,從馬連道市場對外宣傳的新聞報道上消失了。”

3.jpg

馬連道茶城開業時的盛況

  對市場的敏感和對風向的把握,深深根植于浙商的基因之中。讀懂馬連道命名的言外之意,也是以淩志文為代表的浙江茶商們總能跟上時代腳步的秘訣。

  2000年,北京市商業委員會正式命名馬連道為“京城茶葉第一街”,被北京市評為當年“十大特色商業街”。

  同年,馬連道所在的區政府修繕並拓寬了馬連道的路面,廣外街道辦事處則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道路整治和美化工作。

  當時淩志文店舖所在的批發市場屬於灰色地帶,建設報批手續並不完備。在周圍老闆還在打賭會不會拆遷,打算賣一天是一天的時候,淩志文果斷在當時租金最高的北京國際茶城再租下二樓電梯正對的一間黃金店舖,同時將店面升級為“茶空間”,開發茶藝培訓、茶葉品鑒等消費場景,兩家不同定位的店舖開始“兩隻腳走路”。

4.jpg

淩志文在馬連道的茶空間

  時間會犒賞有準備的人。三年後,老茶城拆除,而淩志文的新店舖,已經成為北京國際茶城最有影響力的店舖之一,靠著輻射力拿下獅牌西湖龍井、宋茗安吉白茶等一系列大品牌的京津冀獨家代理權。

  2020年,北京市發改委批復了馬連道公共空間改造項目,馬連道的定位從“茶葉第一街”變為“茶文化第一街”,外部環境再進行一次跨越式升級,通過提升公共空間的茶文化屬性,打造茶文化高品質街區。

  為此,淩志文創立了自己的茶飲品牌,特意把企業取名為樸茶集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展開茶文化直播、茶文化沙龍、茶文化講座等一系列新式的文化體驗休閒空間,也依靠抖音、淘寶等線上平臺開始對年輕消費群體的探索嘗試。

5.jpg

淩志文還為年輕消費者準備了便攜冷泡瓶和隨行杯

  從批發空間到經營包裝,從茶藝課程到茶文化圈,浙商的“茶”變為“茶葉 ”。淩志文告訴記者,他了解到,即將到來的6月,馬連道即將迎來最新的街區定位,有望將文創、科技、金融、大數據等多元産業與茶産業融合共生。

  “跟上時代,簡單四個字,對我們來説,並不簡單。”在淩志文的店裏,這位勇於改革的浙江茶商對記者説,“當然,我還是相信,只有改變才能踏出新生之路。”現在的他正與相關策劃機構探討著科技賦能的茶空間轉型,希望抓住這個機會,迎來再一次飛躍。

  茶農、茶商,更是茶人

  李政民,浙江磐安人,茶品牌茗正堂創始人。

  茶農出身的他,初到北京以經營磐安生態龍井茶發家,後來以經營安吉白茶為主,在安吉建基地、抓品質,是安吉縣品牌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之一,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高峰期年銷售額一度達到4000萬元,也算是拿穩了飯碗。

  幾年前,一位企業採購的老客戶向李政民提出自己的困惑:目前,市場上同質化的茶葉産品很多,僅從外表很難區分,當一個普通消費者面對多種“安吉白茶”時,如何區分口感?如何區分品質?如何區分檔次?

  “做屬於自己的品牌,不只是簡單起一個名字,更要有自家茶葉和市場上同款茶葉的不同處,還要明確茶葉的不可替代性,爭取做到品類的‘極致’。”在這樣的思路下,李政民打算從安吉白茶新品種進行佈局嘗試,力爭打造出一條只屬於自己的“毛細血管”。

  做到極致,李政民抓住了兩個關鍵點:一是關注比一般安吉白茶白化度更高的“皇金芽”,進行培育、試種、擴種,並推動安吉昆銅的姚塢和橫嶺二塊茶山基地進行品種對比實驗。

  二是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機構合作,挖掘“皇金芽”品種獨特的高氨基酸等特質,同時積極申報農業農村部的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認定登記。

6.jpg

李政民在安吉昆銅姚塢進行“皇金芽”的品種對比實驗

  培育新品種就像養個孩子,是個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10年起,投入大、風險高。之前幾十年在馬連道攢下的老本兒用來創立新品種,有人打趣,説他“茶商攬下了當地農業廳的活兒”,這樣的投入值不值得?

  “永遠往上游進發!”經歷過馬連道形形色色的市場、來來往往的品類,李政民有自己的生意經。他篤定,不管馬連道這條街區如何轉型,如何“瘦身”,只要擁有獨一無二的茶類,就永遠會在馬連道上擁有自己的一塊落腳地。

  通過李政民堅持不懈的努力,“皇金芽”在市場上漸漸地嶄露頭角。今年3月,馬連道上的北京茶業交易中心舉辦“我和春茶有個約會”媒體交流會時,就特地選了李政民的“皇金芽”向大家進行講解和沖泡體驗。

7.jpg

北茶中心舉辦媒體交流會時選擇“皇金芽”作為春茶代表進行科普

  事實上,進行茶葉新品種的選育及推廣的浙江茶商,不止李政民一個。

  北京知名茶企北京更香的創始人俞學文,就深度參與創立了“武陽春雨”這一浙江武義縣的茶葉公用品牌,打造了一款連續被評為“中國放心茶推薦品牌”的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俞學文自己也獲得1項發明專利和12項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全國十佳農民”的榮譽。

  據一名了解馬連道茶葉市場的業內人士介紹,以往馬連道的茶商中超過70%都是小規模運營的“夫妻店”,其中又有近8成茶商是外地茶農,沒有自己的品牌。於是,馬連道茶葉街的市場份額逐漸被更多大品牌擠佔,茶葉市場的兩極分化趨勢更加明顯。

  從茶農到茶商,再到新茶人,這些浙商勇敢走出“舒適區”,在一輪輪的浪潮中,努力站上新潮頭。

  風又起,如何抓住數字時代機會?

  時代的大潮還在奔騰不息,一路向前,就像茶産業,一直在迭代,在升級。

  2021年,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就印發《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裏面強調要培育一批商品經營特色突出、産業鏈供應鏈服務功能強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全國商品市場示範基地。國家政策正大力推動專業市場向數字化、綜合型消費場所轉型。

  最新消息是,就在5月25日,北京西城區召開指揮部總結大會,宣佈馬連道建設指揮部等六大指揮部已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即將開啟新的征程”。馬連道的新征程就是重點挖掘茶産業的金融屬性和數字經濟潛力,推出網際網路電商、直播基地、茶山遨遊、數字應用等項目,推廣茶葉數字溯源和智慧物流,逐步探索“有限空間裏的無限市場”。而在這件事情上,浙商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探索。

8.jpg

俞學文在5G茶園查看茶葉生長情況

  比如,2021年,俞學文在武義建成浙江省首個5G智慧茶園,投用5G數字化生産線,實現從“看經驗做茶”到“看數字做茶”的轉變;比如,在馬連道市場里長大的“茶二代”項天宇將重心放在電商平臺以及新生行銷模式上,組建直播團隊開啟直播帶貨;比如,浙江省茶葉産業協會駐京企業分會會長項建春向北茶中心提交了馬連道智慧茶倉的建設規劃,計劃在智慧茶倉的規模、冷庫及智慧化標準等方面提升服務能級。

9.jpg

“茶二代”項天宇每天都要和團隊探討直播帶貨

  “多年來我接觸到的浙江茶商格局大、眼界開闊、對商業靈敏度高,也有極高的茶産業工業化、標準化的意識,這和商品市場優化升級的方向是一致的。” 北京茶業交易中心總經理李瓊在採訪中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她相信,數字經濟本身是浙江的金名片,在馬連道的未來發展藍圖中,浙商一定會抓住這個牛鼻子,找到新的發力點。

  馬連道的未來,且看浙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0.jpg

  民以食為天。從馬連道往南走,是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這裡是北京乃至全國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産品專業批發市場,也是亞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場。作為繁茂的藤蔓,新發地裏的浙江人又有哪些傳奇故事?敬請關注潮新聞記者走進北京新發地探訪紀實。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晨茵 沈愛群 張毅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