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發佈時間 | 2023-06-27 09:14:47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北京前門大街悠久的歷史,造就了這裡的許多中華老字號,如大北照相館、老正興飯莊、張一元茶莊等都分列前門大街兩側。在這片得天獨厚的絕佳位置上,始創于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的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矗立在那,其三層樓高、銅體裝飾、“中國紅”色的門面格外引人矚目。

1.jpg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前門

  與杭州河坊街近三千平米的江南銅屋相比,前門大街上的這家“朱炳仁·銅”更像一個濃縮版。聽一位老北京説,他來前門就必進“朱炳仁·銅”,因為在欣賞頂級銅藝的同時,還能把美帶回家。

  在浙江,朱炳仁和他的作品遠近聞名,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見到朱炳仁為杭州雷峰塔製作的“五彩新銅衣”時,忍不住讚嘆“工精藝高,有如雷峰”;在全國,“朱炳仁·銅”更是大放異彩,峨眉山金頂、桂林銅塔等百餘座銅建築都出自他手;而在北京,“朱炳仁·銅”深耕十余載,成為入駐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品牌,這背後又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

  帶著這個話題,潮新聞記者近日探訪了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朱炳仁。

2.jpg

正在創作的朱炳仁

  1

  聊起在北京的故事,79歲依然“銅”心未泯的朱炳仁臉上掩不住滿滿自信。

  “先説説我們和故宮的故事吧。”

  北京中軸線上,最著名屬故宮(故宮博物院)。國潮風起,非遺煥新,“朱炳仁·銅”與故宮這個國際大IP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

  那一年,“朱炳仁·銅”與故宮結緣是因一個共同理念:“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怎樣才能把故宮文化與公眾更好分享?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想到,做文創,把故宮傳統的文化元素植入時尚新潮的當代工藝品中。

  單霽翔找到了朱炳仁。“當時他説,要做好故宮的文創産品,必須具備4個條件,即傳統文化基礎、創新精神、實際能力、製作能力,而你們恰恰都具備了。”

  朱炳仁坦言,“帶回家”的理念打動了他。早在2008年,朱炳仁和兒子朱軍岷以“讓銅回家”為理念,創立新國貨非遺品牌“朱炳仁·銅”,目的就是為了讓銅走進千家萬戶。

  故宮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傳統工藝、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銅雕技藝是浙江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兩者的聯袂,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非遺技藝融合的一次創新嘗試,這激發了朱炳仁父子濃厚的創作興趣。

  父子和團隊決定以做故宮文創産品中的“重器”為理念進行産品開發,花了一年多時間,以故宮藏品為元素,開發出的百餘款故宮文創作品讓單霽翔讚嘆不已。

3.jpg

朱炳仁·銅在故宮

  2014年,在一系列優秀作品的支撐下,朱炳仁受邀作為故宮的文創顧問,在乾隆花園遂初堂創辦了“朱炳仁故宮文創銅器館”,“朱炳仁·銅”也作為一種品牌入駐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唯一的銅器開發經營者。這是對“朱炳仁·銅”的高度認可。

  “故宮文創店,算是我們在文創意義上的北京首店。”入駐故宮後,朱炳仁繼續用銅雕藝術將故宮文化與大眾連接起來,“這裡的産品讓大家可以觸摸到故宮文化。”

4.jpg

朱炳仁·銅開進故宮

  雖然朱炳仁的技藝靠“祖傳”,但如果沒有創新,不會被故宮看上。朱炳仁歷時一年,把故宮博物院藏品唐代韓滉的《五牛圖》立體化呈現,以全銅材質塑造逼真的“五牛雕塑”。這個作品,也是首個陳列在故宮廣場的現代藝術。

5.jpg

《五牛圖》是首個陳列在故宮廣場的現代藝術

  故宮壽康宮前有兩個大銅缸,就是朱炳仁設計的,缸上銘刻有“大清乾隆年造”與“朱炳仁制”雙款。這也是故宮首次給一個當代藝術家的特別的殊榮。

  開進故宮,“朱炳仁·銅”文創被更多的人知曉和認同,成為消費者和收藏者的心頭之寶。聯袂故宮,為朱炳仁的銅雕藝術打開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以銅為媒,朱炳仁的文創大作經常作為國禮贈送貴賓。

  對於這些,朱炳仁堅定的認為,“我們的創作方式要走向世界,中國的匠人要有文化自信。”把銅和文化相融相連,朱炳仁孜孜不倦。

6.jpg

朱炳仁與兒子朱軍岷

  2

  朱炳仁的兒子朱軍岷在“讓銅回家”的理念下,創辦了“朱炳仁·銅”品牌,首先就是在北京的熱鬧商圈裏開出門店。於是在前門大街、798文創園、SKP商場、燕莎商場、王府井大街……“朱炳仁·銅”品牌一一亮相。

  前門,既是一座城樓的俗稱,又是以前北京城的象徵。

  前門大街,位於京城中軸線上,自古人來貨往,商賈雲集。現在,這裡是中華老字號的聚集地,也是全國地方來買“北京禮物”的地方。

  “銅文化不能只藏在故宮裏面,它需要走出來,走到老百姓裏面去。”朱炳仁回憶,當時選址前門就是因為這裡可以更方便地跟老百姓接觸,讓銅接地氣。

  但是最終能在前門紮根並躋身百姓愛買的“北京禮物”,朱炳仁坦言:不容易。

  “首先,工藝美術行業利潤不高,都是靠手工做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在前門生存下來,能不能被北京的市場、北京的老百姓喜歡,我們考慮再三。”

  最終朱炳仁還是選擇了前門,“這裡作為全國非遺文化和現代生活結合度最高的地方,適合我們這樣的國家級非遺老字號落地。”

  不過,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的“朱炳仁·銅”,在前門還是經歷了一段“水土不服”。

  “在許多老百姓看來,銅要麼是鍋碗瓢盆,要麼是大國重器,很少有人會把它和藝術品聯繫在一起。”朱炳仁説,剛來北京前門的時候,父子倆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銅藝産品怎樣才能被老百姓喜歡並帶回家呢?

  朱炳仁父子是懂中國式浪漫的。“我們發現,北京的顧客特別喜歡北京文化、喜歡中華傳統文化。”於是,父子倆專門在開發産品上面下功夫,通過産品深挖運用故宮文化、北京的中軸線文化,“我們發現,這些産品特別受歡迎。”

  一件件精美別致的銅藝作品中,不僅凝結了百年銅藝的智慧結晶,更體現了中華老字號發揚傳統文化的一份責任。

7.png

融入故宮文化的朱炳仁·銅

  “我們還把生肖文化、二十四節氣文化、茶文化等融合在産品裏面。”朱炳仁想得很細,“我們希望老百姓買到這些東西,一方面可以從精美的工藝中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同時也有實用性,也就是拿回家可以用。”

  朱炳仁父子成功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前門店打卡,併為這些精湛的傳統手藝買單。

8.png

成為“北京禮物”的朱炳仁·銅

  網民在“朱炳仁·銅”前門店的網頁上寫:“進入參觀,都是令人驚嘆的藝術品,用銅為載體表現其技藝和藝術性,美形美器,喜歡。”“每件物品都很精美別致,感受到了中國技藝的博大和厚重的中國文化。”

  老百姓的喜愛,讓朱炳仁父子感受到了“讓銅回家”的信心。按照朱軍岷的説法,使用是最好的保護,消費是最好的傳承。

  因為受到百姓的喜愛,“朱炳仁·銅”多次入圍“北京禮物”品牌並獲獎。

9.jpg

銅文創《五牛積福》

  3

  朱炳仁説:“每件重要銅製品,我都將其視為交給時代的禮物。”

  他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他積極參與了北京的中軸線建設。

  北京中軸線以故宮為中心,在故宮以東一公里外,有著素來被稱為“金街”的王府井大街。街心處,朱炳仁為其定制打造的“五牛五福”絕對吸引眼球。與故宮所展出的古銅色“五牛”不同的是,王府井大街上的五牛運用了色彩更為絢麗的庚彩技藝,也是朱炳仁在熔銅藝術與色彩結合上的突破性飛躍。現在有人介紹王府井,説“王府井除了商業,還可以看到許多文化和歷史非遺,比如五牛。”

10.png

王府井大街上的五牛運用了庚彩技藝

  國家博物館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博裏面的銅門、銅廳、銅欄杆,都來自“朱炳仁·銅”。在博物館內,還收藏了朱炳仁的第一件熔銅藝術作品《闕立》,那是他用常州天寧寺寶塔大火後遺留的熔渣創作的,標誌著熔銅藝術正式進入新的大門,在我國銅壁畫藝術的發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1.jpg

《闕立》

  北京中軸線西側的頤和園裏,也可以看到與朱炳仁合作的作品。另外,朱炳仁還把南中軸線的前門店叫做“首都會客廳”。“這裡既是國家非遺體驗館,也是我們在北京向世界介紹這些別具東方藝術審美的作品的一個交流平臺。”

  在北京,“朱炳仁·銅”從線下火到了線上。

  八次登上春晚特別節目的人不多,朱炳仁是其中一個。2016年丙申猴年開始,朱炳仁每年都會帶著銅雕生肖擺件登上央視春節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給全國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從“侯來居上”到“鴻運當頭”,從“乾隆十駿犬”到“天珠賜福”,從“鼠你寶貝”到“五牛積福”登上春晚舞臺與劉德華一起“牛”,從“五福天虎”到“天兔賜福”,“朱炳仁·銅”成為了百姓線上熱議的話題。

12.png

“五牛積福”登上春晚與劉德華一起“牛”

  “在中國最盛大的春晚舞臺上,我們希望用最好的工藝,活化中華傳統文化,講好銅藝的非遺故事。”

  對文化傳承和發揚的孜孜不倦,讓79歲的朱炳仁,依舊保有非常大的創作激情。

  他在年輕人聚集的網路上,發表《跟著朱炳仁遊中國》系列、《聽朱炳仁講國粹》系列,將中國故事通過銅藝表達娓娓道來。

  談起臨近的浙江大喜事——杭州要辦2022年第19屆亞運會,朱炳仁透露,他正在準備一本書叫《跟著朱炳仁遊杭州》。“因為我在杭州做了大量的銅建築,這些都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希望可以通過我的講述,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發展。”

  而就在6月18日亞運會倒計時100天之際,朱炳仁以“最美中國工藝,精彩杭州亞運”為主題,舉辦亞運會特許商品《心心相印·三連印》品鑒會,亞運會特許商品《亞運蓮花尊》在杭州首發。

13.png

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與朱炳仁

  從浙江出發到北京講中國故事,再從世界吸引人們來看浙江故事,這位被老外稱為“東方達利”的大國巨匠,用作品與世界對話,也把浙江之美推向了世界。

  位於北京前門西河沿街上的正乙祠戲樓,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它是中國戲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這座距今已有335年曆史的戲樓,原為明代古寺廟,浙江商人改建為銀號會館,最初用於接待來自浙江寧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後在會館內設戲樓。這座戲樓與浙江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下期記者將帶您探訪這座傳奇戲樓。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姜倩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