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發佈時間 | 2023-06-27 09:07:51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改革開放的浪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膽識的浙江人闖蕩京城,或創業,或工作,或求學,幾十年來,他們成為了京城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闖京城的不僅僅有當代的浙江人,歷史上也有著許許多多敢闖敢拼的前輩們來到京城,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輝煌,在京城留下了屬於他們的歷史印記,這些印記被保留到了今天。

1.jpg

  前門西河沿街路標

  地處北京前門西河沿街220號的正乙祠戲樓,就是清康熙初年闖京城的那批浙商留下的人文地標。它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也是為數不多的室內戲樓,是中國戲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就在兩個月前,一場名為《古祠聽春》的阮鹹音樂會在此奏響,“正乙祠重張一週年演出月”由此開啟,這座飽經風雨的戲樓,如今又以全新的面貌與世人見面。300多年後的今天,潮新聞記者走進正乙祠戲樓,探尋正乙祠戲樓與古今浙商的不解之緣。

  清朝“北漂”浙江人的據點

2.jpg

衚同口的“正乙祠戲樓”標識

  從南新華街轉向西河沿街,遠遠地在衚同口就可以看到“正乙祠戲樓”的標識,正乙祠戲樓“隱藏”在西河沿街的衚同裏,戲樓的大門就像一道時光之門,這個院子300多年的沉澱,讓來者仿佛回到清朝時浙商們聚集在此集會議事、宴飲娛樂的場景。

3.jpg

戲樓門口

  清朝“北漂”的商人們常常聚集在前門一代,康熙時期,京城的銀號開始活躍起來,把握先機的浙商們就是在附近做起了銀號生意。正乙祠原本是明代的一座寺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還有一種説法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在京的銀號商人集資,對此處進行改建,建立祠堂館舍,又叫“銀號會館”或“浙江錢業會館”,既是“祠”也是“館”。

4.jpg

院落東側

  “隨著會館逐漸發展成熟,除了祭祀、集會之外,還需要一些娛樂方面的功能,外地人在京城漂泊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一種鄉愁,那個時候聽戲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娛樂方式,因此有一些館也修建了戲樓,在會館戲樓裏可以聽到用鄉音表演的戲曲。”研究北京會館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告訴記者。

5.jpg

院落西側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京城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浙商們再一次集資購買土地,對正乙祠進行了擴建,設有大堂、後室、廊廡、戲樓等建築,每年春秋兩次舉辦集會,祭神宴飲,逢年過節時,上演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

6.jpg

《重修正乙祠記》石碑

  在院落的西側,清同治四年的《重修正乙祠記》石碑用玻璃罩保護了起來,篆刻了正乙祠的重修過程,上面寫道:“浙人懋遷于京創祀之,以奉神明、立商約、聯商誼、助遊燕也。”

  康熙年間擴建時的《正乙祠碑記》也寫道:“逐所便易,則不憚涉山川、背鄉井,往遠至數十年而不返。”雖然屬於商業會館,但當時在會館裏活動的人不僅僅是商人,正乙祠也曾作為浙紹鄉里來京科考的舉子、赴京候任官員的館舍。與今天的在京浙江人一樣,他們在京城互幫互助、抱團取暖。

  與京劇互相見證輝煌歲月

  進入戲樓,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歷史的厚重感,300多年戲曲文化的浸染,讓這座古戲樓在今天仍然有著強大的氣場,木門發出的“吱嘎”聲也讓人感覺很奇妙,像是與眼前的百年古建築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對話。

7.jpg

戲樓內景

  據民國初年《梨園外史》記載,正乙祠戲樓的臺柱上早年的楹聯是:“八千觴秋月春風盡消磨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與桃花扇底燕子燈前。”聯中即提到了四齣崑曲名劇——《蝴蝶夢》《琵琶記》《桃花扇》《燕子箋》,如今,戲樓的臺柱上仍然是這副楹聯。

  戲樓內景

  整個戲樓面積1000平方米,戲樓建築全部為木質結構,坐南朝北,可以容納100多位觀眾,戲臺為三面開放式,看上去有兩層,實際上台下還“藏”著一個暗層,三層戲臺的設計可以渲染出神怪戲中“上天入地”的效果。

9.jpg

通往二層戲臺的孔洞

10.jpg

站在二層戲臺看向一層

  據了解,這種結構的戲樓,除了正乙祠,就只有故宮內的暢音閣。類似于影視劇中“吊威亞”的效果,演員可以利用二層戲臺的孔道和吊鉤“飛”到一層,也可以從一層戲臺進入到暗層中,一層戲臺還設計了“延展臺”。

11.jpg

觀眾席

  就在正乙祠戲樓加蓋完成的幾十年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了給高宗慶祝八十大壽,四大徽班便陸續開赴北京演出,他們與漢調藝人合作,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國的國粹藝術——京劇。

  當時京劇不僅在清朝宮廷內迅速走紅,京城大大小小的戲樓也開始盛行京劇,設計精巧又不失大氣的正乙祠戲樓吸引了眾多京劇名角到此演出,正乙祠戲樓與京劇互相見證了這段輝煌歲月。

  1881年,四喜班班主梅巧玲(梅蘭芳的祖父)進京,常在正乙祠唱戲,率四喜班演出,主要演員楊隆壽、姚增祿、鮑福山、余紫雲等都是當時的名角兒。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京劇名家也都曾在此登臺,特別是梅蘭芳當年在這裡演出《天女散花》時,身背繩索在二層舞臺從天而降,著陸到一層舞臺,令人驚嘆,可以説是中國第一個在舞臺演出中“吊威亞”的戲曲演員。

  老戲樓與浙商再續前緣

  正乙祠戲樓歷史上經歷了四次大的修復:一是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劇形成前後;三是民國2年,京劇已走向繁榮;四是1995年的大修復。1995年的這次修復,正是由一位浙商獨立出資完成的。

12.jpg

修繕前的正乙祠戲樓 北方崑曲劇院供圖

  1937年起,正乙祠戲樓飽經風霜,先後用作倉庫、兵營、煤鋪、學校。1954年戲樓改為招待所,廳堂變成食堂,戲臺被砌起來,開了幾個賣飯窗口,後臺成了炒菜做飯的廚房。幾十年來,院落也漸漸被民居“蠶食”,面積只剩當初的六分之一。

  直到1994年,當時三十多歲的浙江商人王宇鳴偶然路過正乙祠戲樓所在的四合院,當時的院子已經破敗不堪,他在院子裏的石碑中得知這裡曾經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古戲樓,見證了京劇的輝煌,又與幾百年前的浙江商人有著歷史淵源,於是決定出資重修戲樓。

  1995年10月9號,正乙祠戲樓經過修復,再次向社會公開,胡絜青、朱家溍題為戲樓寫了臺聯:“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古戲樓專家王遐舉還寫下了絕筆“正乙祠戲樓”匾額。

13.jpg

正乙祠戲樓舊照 北方崑曲劇院供圖

  在戲樓修復完成重張后連續三天的慶祝演出中,梅葆玖、梅葆玥、譚元壽等京劇名家都登場助興。重張后的正乙祠戲樓不僅有京、評、昆、梆、越、曲藝、雜技、皮影等劇種和音樂的演出,還上演過《哈姆雷特》等外國劇目,接待過非常多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友人。這樣的影響力是王宇鳴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

  個人出資修復古戲樓,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在張佰明看來,“個人來做這件事情還是非常需要勇氣的,這在當時的會館戲樓中也是獨一份,不僅是對會館戲樓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對於當時90年代京劇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由一位浙江人來完成這件事情,就更有意義了。”

  重張后的正乙祠戲樓成功舉辦了大大小小700場左右的演出,但最終因入不敷出,再次關停。此後,從重修到關停,正乙祠戲樓又經歷了幾番波折,最終在2018年12月31日結束最後一場演出,正式關門謝客。2019年,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崑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

  大門向“家鄉人”敞開 期待再次古今聯動

  兩個月前正乙祠戲樓的“重張一週年演出月”為觀眾送上了十幾場名家演出,像是一場場明星見面會,讓慕名而來的戲曲愛好者過足了癮,也讓大家對這座神秘的古老戲樓更加了解、更加嚮往。北方崑曲劇院導演、正乙祠戲樓總經理張鵬向記者透露,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精彩的演出等著與大家見面。

  “戲樓是極具中國審美特點的舞臺呈現載體,但並不是只能守著傳統演出內容,我們希望戲樓朝著一個開放、包容的演出場所去發展,多種藝術形式走進戲樓,碰撞、融合,擦出新的火花,300多歲的戲樓比我們更懂得接納,小提琴、現代舞的表演在這裡非常成功,最近還有小型的演唱會對我們的場地感興趣。”張鵬説。

14.jpg

戲樓內景

  除此之外,張鵬也非常希望浙江的劇團來到前輩們建的戲樓裏演出,續寫這座古戲樓與浙江的故事,讓這座戲樓裏的演出更加具有歷史文化上的意義。“浙江有著非常優秀的戲曲基因,有著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特別是最具代表性的越劇,期待一場與浙江劇團在老戲樓裏的重逢。”

  張佰明也希望在全新的正乙祠戲樓裏看到更多的浙江元素,“會館建立之初就是滿足各地進京舉子、官員、商人短暫居留,並在一代代家鄉人薪火相傳中不斷發展壯大,要繼續煥發會館文化的活力,在當下,需要會館與它們的故鄉有更多情感上的連接。”

  當然,不止是演出,張鵬希望戲樓在當下與浙江的聯動有更多的可能性,300多歲正乙祠戲樓的大門正再次向家鄉人敞開。

  魯迅,到現在依然是個熱詞。在北京,你總會遇到“他”——他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在年輕人的表情包裏,在京城紅色文創中......魯迅與北京,還有他文章裏的故鄉紹興,是京城老少經常提到的話題,位於西城區的北京魯迅故居,也常有人慕名前來打卡。而要談魯迅北京往事與今日紹興,有一個人有更深體會,他就是魯迅的長孫,周令飛。下一期,記者帶您探訪北京魯迅故居,同時,走近這位在京紹兩地和全球傳播“魯迅文化”的特殊人物。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侴雪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