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發佈時間 | 2023-06-09 08:54:59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jpg

  作為中國第一科創高地,北京中關村聞名遐邇,充滿想像,讓人憧憬。

  40多年前,中關村這個地方還是農田和菜地;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附近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走出研究所,興辦科研經濟實體,形成了“中關村一條街”,一直髮展到現在。如今,中關村成了中國科技與創新的代名詞。

  有那麼一批浙江人,他們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手中的技術活,與中關村共成長;這是來自浙江的一群“最強大腦”,繁茂的藤蔓。近日,記者走進中關村,探訪他們在這片神奇土地上“沖浪”的故事。

0.jpg

中關村

  林龍:讓家鄉三門縣亮相“世界第一屏”

  林龍,浙江省三門縣花橋鎮人。

  林龍是2003年來到中關村的。彼時,中關村作為中國科技産業雛形尚在孕育。雖然學的是新聞,但因自家學電腦出身的姐姐在中關村工作,林龍也對中關村情有獨鍾。

3.jpg

林龍第一次上網

  大學畢業前,他自己搞了一次勤工儉學嘗試:在中關村一帶賣桶裝水。這次嘗試,不僅讓他成了“班級首富”,也迅速對中關村業態有了直觀認識。

  2005年,他以自己所長,與朋友一起合作開了家網際網路推廣公司。“就是IT産業鏈的一個服務商,我們幫那些科技企業做好品牌推廣、市場調研以及簡單數據分析等。”林龍説,“相當於是IT行當的市場顧問和市場戰略策劃師。”

  一度,林龍贏得了“中關村第一寫手”的美譽。別説不計其數的初創企業,就連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聯想、方正、阿里巴巴、網易、愛國者等企業,都是他的客戶。

  到2012年轉而投身別的行業時,林龍已經在中關村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並沒有離開網際網路,而是一直致力於在網際網路傳播中國文明,探索著用網際網路服務大眾。他的努力,逐漸得到了業界認可。

  2019年5月,他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關於亞洲文明與自信”專題沙龍論壇嘉賓。2020年11月,他受邀出席2020胡潤百富青年領袖論壇。在大會交流發言中,他説:“青年的創業精神不分大小,向善向上是最為關鍵的精神指引。青年人更多的是要履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責任,用自己的技術與資源盡力陪伴更多的青年一起實現夢想。”

4.jpg

林龍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置身中關村近十年,您覺得中關村故事或是中關村現象中,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採訪時,潮新聞記者這樣問他。

  “中關村的電子賣場裏,人頭攢動、櫃檯挨著櫃檯;這裡的夜晚燈火通明,酒吧生意火得不得了,大家都在討論技術,到處都是‘網際網路的孩子’。在這個環境裏,大家相互之間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林龍解釋説,“我們只佩服技術活過硬的。只要你有本事,能敲代碼編寫軟體出來,並且被人買走能夠變現,就是一個字:‘牛’!”

  林龍至今還感到很驕傲的一件事情是,2018年12月4日,他讓家鄉三門縣的“花橋歸去不知味 海上田園攝影小鎮”巨幅宣傳海報,亮相美國納斯達克廣告屏。

  作為美國時代廣場的標誌性建築,納斯達克半圓柱形巨幅屏歷來都是世界頂級優秀公司的秀場,被稱為“世界第一屏”。據悉,這是納斯達克廣告屏歷史上第一個中國農村的廣告。

6.png

三門縣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

  那次,三門縣花橋鎮在那個屏上狠狠秀了一把。海報上,“花橋歸去不知味”一行大字,配著花橋鎮“海上田園攝影小鎮”風光照,與“故鄉中國·三門”等字樣一次滾動播放10秒,每天滾動10次,共播出2天,分外吸睛。而做成這件事,也是機緣巧合,林龍剛巧和納斯達克廣告屏中國區負責人是朋友。

  “由於我在朋友圈經常發一些有關故鄉的圖片抒發思鄉之情,特別是三門的美食。自己不經意間的真情流露被那個朋友看到後,幾經琢磨,他建議可以借‘世界第一屏’傳達熱愛故鄉的正能量。”林龍説,“最後就正式定下三門‘花橋歸去不知味’這個主題,友情幫我們發佈。”

  鮑岳橋:再造一個“車庫咖啡”

  在中關村,浙江余姚人鮑岳橋是一位編碼奇才。

  作為UCDOS漢字系統的發明人,他曾被CSDN(Chinese Software Developer Network,中國專業IT社區)主辦的《程式員》雜誌報道。那篇名為《影響中國軟體開發的20人》的文章裏,鮑岳橋和張小龍、丁磊、求伯君、李開復等都位列其中。

  1989年,鮑岳橋從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後,進入杭州橡膠廠當了一名技術員。從大三開始自學了編程的他,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當時的漢字輸入系統一點也不順手,就利用一個月的業餘時間編寫了UCDOS漢字系統。“因為是從實際應用需求出發,所以一寫出來就在廠裏得到應用,反響挺不錯的。”鮑岳橋説。

  作為發明人,他咬牙花了一年工資1028元在《電腦世界報》上登了個小廣告,想看看社會反響。

  這一試,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沒想到挺火的!有不少人給我匯款,購買這套系統。”鮑岳橋説,“一下子,讓我賺了好幾萬元。”

  想到自己在廠裏工作,一年到頭才那麼點工資,鮑岳橋坐不住了。剛好,那會兒北京的希望公司(挂靠在中科院旗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1993年,鮑岳橋入職希望公司,來到了北京。

  上世紀90年代,UCDOS系統一度市場份額佔到90%以上,幾乎所有電腦都裝了這個軟體。

  可鮑岳橋天生是個愛闖蕩的勇敢者。

  1998年之後,隨著Windows普及、網際網路出現,他又一次抓住了風口。這次,他和朋友作為創始人,合作開發了“聯眾遊戲”——一款線上棋牌休閒娛樂工具,2001年初就有用戶700萬;鼎盛時期,聯眾擁有註冊用戶5億多,同時線上用戶100多萬。2004年,因為股權結構問題,他把聯眾賣了,順利套現1400萬美元。

  “前面幾次創業,雖然都賺了錢,但因為不懂資本和股權等細節問題,還是吃了啞巴虧。”至今回想起來,鮑岳橋説創業讓他在資本市場裏游泳,也就慢慢明白了怎樣才能遊得更好。

  把聯眾出手後,這位曾是很多程式員心目中偶像級的人物“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實際上,我是花了7年,開著越野車行走在沙漠和崑崙山無人區。邊行走邊思考,遇到合適的項目,就回北京做一把投資。”採訪時,鮑岳橋告訴潮新聞記者,“我喜歡冒險,喜歡幹從0到1的事情,做投資也是基本投天使輪的。但我有個原則,就是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裏投。”

6.png

鮑岳橋

  那些年以來,他投資的都是跟IT相關的項目,陸陸續續投了七八十個,大部分項目就在中關村。“我做IT,純粹是因為發自內心地喜歡和熱愛。”他説。

  中關村讓他留戀,也時時促使他産生創業靈感。最近,他又和朋友合夥在運作一個項目,打算再造一個“車庫咖啡”。

7.jpg

早前的車庫咖啡

  車庫咖啡,位於海澱區海淀西大街48號鑫鼎賓館2樓,鮑岳橋是創始人之一。自2011年4月開業後,這裡很快聚集了一批擁有創新技術、懷揣創業夢想的創業團隊。在車庫咖啡,創業者只需每人每天點一杯咖啡,就可以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同時還有機會獲得天使投資的青睞。這一新穎的運營模式,不斷吸引著新的創業團隊“入駐”。

  “總共800平方米的營業空間,不以營利為目的,每天吸引來好幾千人在此自由地探討,也有無數以IT為背景的活動舉行。創業的、找融資的、談合作的,你説它是思想的碰撞也好,IT技術界的烏托邦也罷,反正它就是熱鬧。”鮑岳橋説,“當然,資本也蜂擁而至,就連步行上樓的樓梯兩旁廣告位也是搶手得很。”

  車庫咖啡之所以出名,還在於從這裡出去的無數企業如今已成功上市。“這些企業的市值,全部加起來已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鮑岳橋驕傲地説。

8.png

早前的車庫咖啡

  早先的車庫咖啡,2015年時已換人經營。現在,鮑岳橋想再造的另一個“車庫咖啡”,他稱之為“人工智慧高地”。地方他也選好了,就在西城區馬甸一帶,打算兩個月後正式開張。

  “人工智慧AI時代已經到來,這個新的空間,我們就主打AI主題,以此帶領更多人關注AI、理解AI,並最終推動相關技術進步。”鮑岳橋表示,“屆時,在這個2萬平方米的空間裏,可以展示全世界最先進的AI技術;圍繞AI的學習、交流、創業、投資、活動、孵化等,都可以進行。”

  “也許有人會説:看,這又是一幫瘋子!但我覺得充實而有意義。”鮑岳橋補充説。

  潮新聞記者本次對鮑岳橋的採訪,我們追蹤他到了西城區馬甸。説來也是奇怪,這個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屋子裏,隔壁還堆滿了裝修材料,前來找他面聊的卻走了一撥又來一撥。“聽説我搬來這裡,最近兩三個月,已有1000多人到過這裡。”鮑岳橋告訴我們。

  就憑這一熱度,他對再造一個“車庫咖啡”充滿信心。

8.png

鮑岳橋在西城區馬甸的“臨時辦公室”

  駐京幹部:中關村是浙江在京招商引才的富礦

  中關村魅力無窮,被稱為“中國矽谷”。

  以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為圓心,三公里半徑內,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及國內知名高校林立。

  中關村的崛起,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科技和創新,關鍵在於人才。在中關村,正是由千千萬萬個科技人才組成一支龐大的科技大軍,在推動著這個“村”不斷前行。

  “敢為天下先”,這是中關村與生俱來的氣質;敢於勇立潮頭作時代“弄潮兒”,這是浙江人的秉性特徵。那麼,中關村現在與浙江進行著怎樣的連結呢?

  “中關村,是浙江在北京招商引才的富礦。”金華市金東區駐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長金紅鏘這樣告訴記者,“那裏的技術、項目和人才,深深吸引著我們!”

2.jpg

中關村

  金紅鏘提到了中科院電腦所的胡偉武博士。在胡偉武博士的幫助下,總投資12億元的龍芯測試線項目已成功落地金東區。這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CPU産品測試線,項目共分兩期,目前一期已開工建設。

  胡偉武,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龍芯總設計師。他是“龍芯1號”的主要研發者之一,而後他又主持研製了我國CPU(中央處理器)關鍵核心技術“龍芯”系列晶片。

  2002年8月10日,安裝著“龍芯1號”CPU的電腦成功啟動,終結了中國人完全依靠進口CPU製造電腦的歷史。2021年,胡偉武領銜的龍芯中科正式發佈龍芯自主指令系統架構LoongArch,這標誌著龍芯中科在自主資訊技術體系和産業生態建設方面已走向完全自主發展。

  “胡偉武是咱們永康人。中關村一帶的在京浙江籍鄉賢,是浙江各地駐京招商幹部們著重借力的‘外腦’之一。他們有技術、重鄉情,反哺家鄉非常上心。”有此感慨的,是永康市駐京招商引才分部部長林華雄。

  林華雄也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永康是“五金之都”,五金作為傳統産業,其産業集群面臨著如何強鏈補鏈延鏈的課題。去年中秋節時從林華雄等駐京招商幹部這裡了解到永康五金産業的現狀後,胡偉武馬上攜手一群永康籍在京博士和專家,以“永康博士專家聯誼會北京分會”的名義,給永康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關於發展永康“數智五金”的建議》。

  跟胡偉武一樣熱心的,還有中科院院士沈保根。

  沈保根,浙江平湖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磁性物理與材料、稀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等。他帶領團隊研究的稀土永磁材料,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所週知,我國稀土在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在稀土資源開採、冶煉分離和材料生産等領域建立了全球優勢地位。自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著全球稀土市場供給度90%以上的領先地位。

  浙江的稀土資源並不多。在浙江省“鯤鵬計劃”支援下,沈院士牽頭在寧波成立了一個磁性材料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即稀土永磁生産基地,其生産量佔到全國的40%以上。目前,該中心工作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方向是做材料的性能提升;另一個方向,是做材料的應用研究,涉及磁動力有關的應用領域。比如説:永磁材料在電機中的應用,這對我國的工業發展、國防建設都有重大意義。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全國“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在京的浙江籍院士共有100余位,其中相當部分就在中關村一帶。近年來,正是在這些在京院士支援下,不僅促成了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浙江,也有效促成了在京頂尖人才資源賦能浙江。

  而這也再一次印證,“地瓜經濟”為什麼了不起,因為有繁茂的藤蔓吸收陽光雨露,反哺根莖。

  作為“京城之脊”,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約7.8公里。

  隨著中軸線申遺展開,我們發現,在中軸線沿線,活躍著不少在京浙江人的身影——他們,有的默默守護著歷史文化,有的要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有的帶來浙江非遺展示“浙江故事”……繁茂的文化藤蔓,敬請關注記者探訪北京中軸線上的浙江元素。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沈愛群 張純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