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發佈時間 | 2023-06-16 09:19:31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3.jpg

  北京中軸線從起點永定門開始,一路向北跨越天橋,直指內城正門——正陽門,俗稱前門。

  明代中期,前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廊房衚同一帶,就形成了大商業區。清代,這裡更繁華,大街兩側陸續有了許多專業集市,如肉市、果子市、布市、豬市、糧食市等。

  而今,前門大街依然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界兒。全聚德烤鴨店、都一處燒麥館、吳裕泰茶莊……名店林立,熙熙攘攘,吸引著八方來客。

2.jpg

北京前門大街

  有一位江南女子潘筱英,來自杭州富陽。錨定這裡在中軸線上的地理位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她帶著祖傳的古法竹紙製作技藝,在北京前門創辦“越竹齋”體驗館,向全世界推廣富陽竹紙和中國紙張文化。

  “人生在世,都有一種使命吧。我的使命就是,傳承祖上傳下的技藝,並且發揚光大。”潘筱英説,“我還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有好紙的!”

  繁茂的人文藤蔓,沿著中軸線延伸。本期潮新聞記者帶領大家走進“越竹齋”,體驗這項傳自唐代的竹紙製作技藝,聆聽潘筱英隻身闖蕩京城的傳奇故事。

3.jpg

越竹齋

  01

  在潘筱英心裏,真正能活千年的紙,才算好紙。

  為了這張“好紙”,她很拼。她全年無休,不僅北京、富陽兩地穿梭,有時還得去雲南、貴州、四川等地採購一些原材料。“為了這張紙,我願意付出。”她説。

  潮新聞記者跟她約了幾次,這次總算在越竹齋等到了她。

4.jpg

越竹齋室外的瓜秧

  從前門大街72號一拐,就能看到越竹齋了。與前門大街上熱熱鬧鬧的景象相比,位於前門內街的越竹齋非常幽靜。門口栽種的幾株絲瓜、竹子,配以屋內的竹簾及紙張獨有的香味,瞬間能讓你的心安靜下來。

  “我來自杭州富陽,家族是做紙張的,有400多年曆史。老祖宗留下來的那口皮鑊(用以煮料的大鍋)都還在。史料記載竹紙有1900多年的歷史,晉唐時期盛行于浙江。我特別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些中國古法造紙術的知識……”伴隨著高山流水般的古琴聲,潮新聞記者踏進越竹齋時,潘筱英正在跟客人介紹手中的白元書(紙)。

5.jpg

德國朋友們在聞竹紙的香味

  今天,她接待的是一個外國團隊,清一色的德國朋友。

  從家族造紙歷史、從一根竹子到一張紙的過程,以及她自己動手搞研發的艱辛,德國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

  屋內一隅,潘筱英還設置了互動體驗用的撈紙、曬紙和雕版印刷環節。潮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對於這樣的古老造紙術和雕版印刷體驗,德國朋友們可中意啦。從上午10時到下午1時多,她們都樂此不疲。

6.jpg

德國朋友體驗撈紙

  潮新聞記者嘗試著通過團隊翻譯楊晴心和她們進行交流。有的説這非常有意思:“在歐洲,大家也會上街去買紙,比如用於畫畫。但是沒想到紙的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而且還能自己動手做這麼一張紙,跟紙張有這麼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哇,太有意思了!”

  還有的説:“就是一些竹子,就是一些日常生活常見的簡易材料,一道道工序下來,卻能做出精美的紙張,可以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顛覆了我的想像,非常震撼!”

7.jpg

潘筱英講解富陽竹紙的歷史

  作為團隊翻譯,熱心的楊晴心還告訴潮新聞記者:“越竹齋的紙,都是用心在做的,這一點參觀者也能感覺得到。實際上不光是紙,它還傳承了中國的紙張文化。”

  實際上,今天來的德國人都是楊晴心的朋友。這是一批熱愛中國文化的國際友人。平時,她們經常在一起交流中國茶藝、中國書畫。“她們眼光都有點挑、有點刁的。我帶她們來看的,不僅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韻味,還得是審美到達一定高度、能夠代表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最高水準的東西,比如越竹齋的古法竹紙就是她們想看的。”她説。

8.jpg

“雅風”書畫展正在進行

  潮新聞記者看到,在這個4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還能進行展覽展示。當天下午,一個主題為“雅風”的書畫作品展在這裡開幕。這是安徽省書協副主席李明和畫家王小椿的書畫合展,他倆作品用的紙,都來自越竹齋。

  潔凈雅致的“富春雅紙”、凈如月光的“千年唐紙”、色如金版的“南宮金版”,以及淡淡米色的“玉竹”,在具體裝置上有意穿插使用,利用色塊對比營造出窗明几淨的筆墨意境。對於富陽竹紙,李明深有體會地説:“古之文人雅士,皆尚風骨,獨守自性,嚮慕精神之優越超拔。象極了這筆下的竹紙——其質如玉,其色如月,其壽永年。”

9.jpg

李明作品用紙,來自越竹齋

  作為與紙張天天打交道的書畫家,他倆在心裏對這些國家級非遺技藝製作的竹紙滿是敬畏。

  “竹紙最大的特點是越放越亮,越放越平和。只要有一點點墨,它都能表現出來,水乳交融,就是墨和紙結合在一起很舒服的感覺。”畫家王小椿告訴潮新聞記者,“畫畫,有時候像是和紙張在進行對話。只要你靜下心來,這張竹紙就可以和你交流,會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妙不可言!”

10.jpg

王小椿《松月蕭寺圖》 南宮金版

  作為越竹齋的主人,潘筱英説今年已經在這個並不很大的空間裏舉行過五次展覽,接待過近四千人次的體驗者。“預計今年全年,能超過一萬人次。”

  至今,越竹齋已連續五年被北京市東城區教委列為“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每年來此體驗古老造紙術的中小學生不計其數。

  對此,潘筱英感到非常欣慰。她説:“在電腦出現之前,中國文化千百年來都是依靠紙張來傳承的。為傳播中國特色文化作貢獻,是我這些年駐守北京前門的動力。”

11.jpg

越竹齋外景

  02

  “富陽一張紙,行銷十八省。”竹紙是富陽傳統紙的代表,從唐五代時期我國出現竹紙始,富陽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産土紙,自古名為“竹紙”。2006年,富陽竹紙製作技藝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法兒,便是潘筱英的公公。

  “現在,我公公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是區級非遺傳承人。”每次接待時,潘筱英都會這樣自我介紹。

  準80後、1979年出生的潘筱英出自富陽造紙世家,自小對竹紙製作興趣很濃。“根據家譜記載,我們潘家祖上也很厲害,曾經為清代皇宮供紙。”其父潘賢水家傳竹紙原材料真諦,這些他都一古腦兒教給了最鍾愛的小女兒筱英。

12.jpg

潘筱英在接待客戶

  富陽湖源李氏更牛!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越竹齋前身“裕”字牌元書紙創立。1960年,開始為國務院生産特供紙;1962年,作為中日外交用紙名揚海外。“2005年以前,我們家生産的古法竹紙基本給日本人、台灣人買斷了。”潘筱英説。

  古法竹紙,是李家祖傳富陽竹紙製作技藝。原本,李家只能生産長0.45米、寬0.4米的“小張”竹紙;上世紀80年代,李法兒苦心鑽研、耗盡家産,使“小張”變成了長1.38米、寬0.69米的“大張”。“這樣的研發,對我公公來説意味著災難的開始。”潘筱英回憶説,“因為資金投入非常大。”

  為了研發,李法兒從供銷社辭職回家,一度從人人羨慕的“萬元戶”變成了負債纍纍的“欠款戶”,被人嘲笑是“瘋子”“傻子”。

  潘筱英動手能力強,她繼承了李法兒的技藝,堅持將古法傳承和研發創新有機結合,研發出了丈二(長3.67米、寬1.44米)的“超大張”竹紙。這是迄今古法手工竹紙中最大的尺寸。

13.jpg

富陽竹紙

  “竹子是短纖維,做成大張並不容易。”潘筱英説,“我要做一張世界最好的紙,而且要做一張最環保的紙。這個願望,現在已經實現。”為了這個願望,她也繼承了李法兒的“傻勁兒”——把所有的資金,都用在改造廠房、用於研發了。

  “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大紙槽,丈二的,得8個人一起撈紙。還把安徽最好的師傅請來,祖傳古法加上現代創新,前後投入100來萬,終於做成功了這款紙。”採訪時,潘筱英驕傲地告訴潮新聞記者。

  “做紙是我心愛的事業。苦點、累點,我並不怕。別人都説這個行當是男人幹的,但我卻是樂在其中。”潘筱英錶示。

  原材料手法得自父親,古法竹紙製作技藝傳自公公,潘筱英卻説這樣的集于一身“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潘家家譜,從上往下數,我是第九代;李家家譜,數下來到我們這裡,也是第九代。”她説,“我有兄弟姐妹,大家都不願意學。那就我來吧,因為我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我願意為之付出。”

  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越竹齋富陽竹紙系列産品從最初的元書紙、白元書、小元書、京放紙共4款,增加到了30多款。

14.jpg

富陽竹紙

  03

  上好的越竹齋紙張,用的是當年嫩竹。

  每年小滿節氣前一週,潘筱英都要趕回富陽生産基地,和公公李法兒一起,帶領工人舉行隆重的“拜山神”儀式。他們要搶這半個月左右的最佳時節,把當年要用、不施任何肥料的天然嫩竹砍下來、運下山,作為竹紙製作的原材料。

  潘筱英一直強調:“從一根竹子到一張紙,不是我一個人能做的,而是一群人做出來的。從在山上砍竹、斷青、敲白,再用人工背下山按照古法純手工製作,其間最少的72道工序,最多的200多道工序。”

15.png

上好的越竹齋紙張,用的是當年嫩竹

  “從一根竹子到一張紙,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採訪時,潮新聞記者這樣問她。

  “如果是純竹漿紙,大概三個月就可以了。”她介紹説,“但我們生産的是唐紙、宋紙這樣幾種材料結合的紙張,就需要三年左右才能製成。”

  這樣的長時間,主要耗在材料處理上。比如越竹齋的唐紙,它是將兩種材料結合、經日光漂白,使用古法,經歷200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竹子與各種材料結合,按比例配方,就能製成不同紙性的紙張。有的用檀樹皮,有的用椏樹皮,有的用枸樹皮。”潘筱英説,“中國那麼大,植物也那麼多。我們不缺材料,缺的是技藝。現在交通太方便了,哪材質好,我就往哪邊跑。我經常去雲南、貴州、四川,就是為這張紙的原材料而去的。”

16.png

唐紙

  04

  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有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畫棟的高大倣古建築,那裏是馳名中外的文房四寶老字號店舖:榮寶齋。在這個已有350多年曆史的店舖裏,擺著30多款富陽竹紙,各種規格的都有。

  這些竹紙,就是越竹齋古法技藝製作的。“我們跟榮寶齋已是全方位合作了,線上線下都有。”採訪時,潘筱英驕傲地告訴潮新聞記者。

17.jpg

榮寶齋前門體驗館

  在中國文房四寶行業,榮寶齋可是象牙塔頂尖般的存在。

  一家從富陽山裏出來的企業,哪怕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也是不容易的。

  一張紙,要想讓人信得過,必須得到專家的認可。進入榮寶齋,是其中關鍵一步。“榮寶齋的背後,有很多高端客戶,也有很多專家及實力很強的收藏家。”潘筱英説。

  2006年,拿到國家級非遺傳承證書後,潘筱英家就開始跟榮寶齋接洽。“經過前前後後兩年多洽談,來了一撥又一撥專家考察,看我們的廠房,看我們的紙槽,看我們的竹林……”

  2008年,富陽竹紙正式入駐榮寶齋。這對潘筱英來説,是一件里程碑似的事件。

18.png

榮寶齋書畫鑒定裝裱專家李春林

  65歲的榮寶齋書畫鑒定裝裱專家李春林認識潘筱英已有10多年了。回憶起她當初拿著富陽竹紙走進榮寶齋的鏡頭,這位資深的文房四寶專家依然點讚不已:“操著一口軟軟的杭普話,眼神非常堅定!作為一位女性,能夠在這個行當裏堅守,太不容易了!”

  至今説起這些古法技藝手工紙能夠駐守榮寶齋這麼多年,李春林説:“主要是品質過硬。從它們身上,能夠一睹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而且作為浙商,小潘誠信至上、不斷研發推出新品種,令人敬佩。”

19.png

富陽竹紙原材料,當年嫩竹

  推廣過程中,潘筱英一直跟人強調“這是一張能放千年之久的好紙”。怎麼證明這張紙的“紙齡”呢?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想到找權威機構、找頂尖專家進行測試。

  她帶著自家産的紙張,找到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又找到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們很驚訝,因為我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潘筱英説,“他們用的是‘破壞式檢測法’。我帶了5款紙去,檢測結果,壽命最短的200年、最長的超過1800年。”

  這下,潘筱英有信心了。

  想到潘家家譜上,她家祖宗也是進京的。她也動起了到北京推廣富陽竹紙的念頭。

18.png

富陽竹紙

  “我2015年剛到北京的時候,賣紙賣得最好的安徽人都説我‘瘋了’。因為整個行業都在走下坡路,那時做紙張的都在慢慢撤出北京。而且北京房租又那麼貴。”潘筱英説。

  但她卻特別自信,因為她堅信:中國這麼大,總有一批人會喜歡她的紙張。“總有那麼一批人,像我這樣的,在尋找好的東西。我把那批人去找出來,就可以了。”

  她要尋找的,實際就是高端市場。她也確信:市場,還是要用好的東西來引導的。

  那時,一方面她仿佛置身競爭激烈的叢林,她的對手是用機器生産出來的機械紙。另一方面,她又仿佛闖入了一片空曠的無人區,面臨的困難是如何讓世人認可這張紙。

21.jpg

富陽竹紙

  05

  經歷過千辛萬苦,經歷過多次被人説是“瘋子”,江南女子潘筱英用真誠、品質和堅韌不拔,在北京前門為富陽竹紙開拓出一片市場。“北京市場足夠大。在北京,我這些年認識的書畫家就有上萬名了。”潘筱英錶示。

  因為她太忙了,有時一天要接待五六批客人。潮新聞記者對她的採訪,也是分成兩天、插空來進行的。

  第二次採訪時,潮新聞記者剛好碰到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米軍帶著幾十位同行,前來越竹齋觀展。説到這裡的“千年壽紙”,米老師表示:“一張紙的壽命,對藝術作品的承載能力來説至關重要。富陽竹紙,墨韻、筆鋒細微、細膩。在這裡‘遇見’,就是最佳的相遇。”

22.jpg

互動體驗間的設備,都是潘筱英自己研發

  是啊,作為用戶,類似米老師這樣口口相傳的口碑,就是越竹齋立足北京、拓展市場的生命線。

  通過口口相傳,就有好幾個廈門客戶專門找過來,説要購買千年竹紙用於修家譜。

  通過口口相傳,讓越竹齋在三年疫情最艱難時刻,由回頭客帶新客的方式,完成線上上下單、物流發貨,從而度過疫情難關。

  通過口口相傳,已有40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走進越竹齋,讓潘筱英實現了“向全世界推廣”的願望。

23.png

越竹齋富陽生産基地研學遊,深受歡迎

  如今,越竹齋已經成為中國竹紙中的翹楚。他們不僅與榮寶齋緊密合作,還與“一得閣”“朵雲軒”開展合作,讓古老的工藝、優質的紙張為更多的書畫愛好者提供服務。

  “接下來,我將試水網際網路思維、現代行銷模式,進一步擴大富陽竹紙的影響。”潘筱英説,“下半年,大家可以在抖音、京東、淘寶上‘遇見’這張紙。我們也會嘗試直播帶貨。”

  而讓這位堅強的女子感到最高興的一件事,是她22歲的兒子願意接班,“非遺傳承後繼有人了!”

23.png

風雅越竹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中軸線。這裡,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復興的歷史見證。每年國慶節,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大花籃是北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多年來,一個個大花籃見證了時代變遷與國家的蓬勃發展,盛滿了人們對祖國的深深祝福,更成了無數中國人心底那一份獨特的國慶記憶。高達18米的大花籃是如何安裝的?繁茂的人文藤蔓,記者將帶你探訪天安門廣場,講述兩位80後在京浙商的故事。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沈愛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