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發佈時間 | 2023-05-19 08:53:57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2.png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兒了?

  連日來,潮新聞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2017年北京大紅門一帶市場徹底關停後,浙商們大致有以下四個去向:一是趁機“退休”上岸,憑藉當初在大紅門積累的資金,過起了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瀟灑日子;二是去了南方,廣州、浙江、江蘇都有,據説部分遭遇了經營不善而關門;三是在河北省固安、滄州,重操舊業奮鬥;更多的,則是選擇跟隨大部隊,奔向“浙商新城”創業所在——河北省永清縣。

  永清在哪?魅力在哪?

  從北京豐台區大紅門出發,沿京臺高速驅車40分鐘,便到了永清地界。

  介紹資料顯示:“永清縣地處京津冀經濟圈核心”。進入永清境內,潮新聞記者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更能明白當初“浙商新城”為何會選址在這裡了。

2.png

永清縣區位交通示意圖

  從永清縣區位交通示意圖上看,這裡距離北京市60公里、天津市60公里、雄安新區50公里。如果把北京、天津、雄安新區比做一個三角形的的三個頂點,那麼永清幾乎處於這個三角形的中心。

  武廷海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此前,他曾參與“大北京規劃”和“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

  武廷海告訴潮新聞記者:“北京要發展,産業升級是必然。大紅門等批發市場,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産生的,低小散是其特點。隨著時代發展,大紅門必然要面對轉型升級、自我革命,這是歷史必然。從這種意義上説,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紅門浙商顧大局講政治,主動選擇去永清建設‘浙商新城’,不僅眼光超前,也是二次創業。”

  確實,京津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千年古都“瘦身”蝶變,環京各地縣市,比如永清縣,如何牢牢抓住和用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這是一個發展機遇,也是一篇大文章。

  相關數據顯示,近10年來北京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這其中,包括大紅門一帶圍繞服裝産業的大大小小幾十個市場,涉及浙商幾十萬。

  遭遇瓶頸:疏解容易落地難

  2010年春節後,負責牽頭永清縣“浙商新城”項目的謝仁德、盧堅勝他們,找來當時大紅門一帶較有實力的600多家浙商服裝企業,並與這些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正當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之際,這個當年曾被列為永清縣乃至河北省委省政府重點引進的産業項目,卻遭遇了“疏解容易落地難”問題。

  按照規劃和設想,作為時尚産業的永清縣“浙商新城”項目將被打造成一個萬億級産業集群。其中,相關産業鏈企業1000家,容納産業人口100萬(20萬為生産、銷售端常駐人口,50萬為採購端流動人口,30萬為服務産業人口)。

2.png

雲裳小鎮

  目前,落地永清的主體中,只有“浙商服裝新城”項目“雲裳小鎮”部分得到了落實。5月12日,潮新聞記者探訪“雲裳小鎮”時了解到,這裡營業的3800多個攤位、幾十家企業,其所吸引的常駐産業人口尚不到當初設想的1/3。

  潮新聞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作為華北區域最大、最紅火的服裝批發交易中心,北京也曾是服裝行業的風向標之一。以布料為例,女士的冬裝和男士的休閒夾克,都曾有過“全國看北京”的輝煌。

4.jpg

雲裳小鎮內的華盛紡織集團

  伍朝八,浙江樂清人。作為最早一批在北京大商場裏“包櫃檯”的勇敢者,自從2000年左右改做布料以來,伍朝八至今做的仍然是女裝布料生産、銷售生意。2018年,經歷了前期觀望、搖擺後的他,在“雲裳小鎮”挂出了“華盛紡織集團”的牌子。“在布料界,女士冬裝的細分行業,北京不再是風向標。”他告訴潮新聞記者,“現在,這行的風向標在南方的杭州、海寧、桐鄉一帶。”

  在伍朝八的印象中,2011年-2015年是北京布料界的高光時刻。“京都輕紡城、萬鑫輕紡市場等10多個布料市場、5000多個攤位,曾經一鋪難求,大家生意都很好。”伍朝八説。

5.jpg

華盛紡織集團的女裝布料

  作為雲裳小鎮經營女裝布料品種最全的浙商,他認為:“市場一散,客戶就散了。再要聚攏,需要時間、規模等多種因素來共同培育。”

  在他看來,重疏解輕承接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這裡的市場集聚效應尚顯不足。“與大紅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這裡幾百家的布料攤位體量,也撐不起‘店多隆市’的效果來。”

  潮新聞記者調研時,同樣提到“集聚效應不足”的,還有經營廊坊卡帝亞服裝有限公司的浙商張獻華,他的工廠專業生産商務男裝。

  張獻華拿來一款男士羊毛大衣,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比如這件大衣的布料,原來在大紅門,我們拿布料的話半天就能到貨,因為大紅門是全産業鏈供應,大家各司其職,上下游供應效率非常高。”他解釋説,同樣一塊布料,現在他得先到內蒙古去採購紡紗用的原材料,再到山東去織成布,而後完成印染,整道採購流程走下來至少40來天。“不僅速度慢了,也會增加採購成本和市場風險。”

6.jpg

張獻華經營的廊坊卡帝亞服裝有限公司

  同為浙江樂清人的張獻華,是最早一批在永清買地建廠房的浙商。曾經在北京舊宮鎮,張獻華的服裝企業年産值2億多元,擁有員工580多名,是舊宮鎮有名的納稅大戶。“那時,唯一美中不足的,廠房是問村集體租來的。萬一遇到拆遷,自己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

  2010年7月,張獻華砸錢在永清購買了40畝地,加上後來自建廠房的費用,幾乎把前半輩子賺來的都投了進去。“由於用地指標緊張,當年我只拿到了10畝地的土地證。後來又陸陸續續補辦了一些,目前尚有17畝地的土地證正在補辦。”張獻華説,建設用地沒有合法、完備手續,這或多或少讓他不敢過多投入、放手一搏。

  “來永清買地建服裝企業的浙江老鄉,大多和我一樣被土地證‘卡’過。”張獻華補充説。

  二次創業,浙商在永清韌性生長

  儘管有種種不如意,潮新聞記者發現,從大紅門前來永清謀發展的浙商都咬牙堅守了下來。“沒有一個逃兵!”永清縣浙江商會會長陳炳柳説。

  “我們到永清來,就是鳳凰涅槃般的二次創業。” 陳炳柳告訴潮新聞記者,“一路上遇到的坎坎坷坷,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7.jpg

永清縣浙江商會

  註冊並擁有自己的品牌,讓這些浙商告別了首次創業前期的低端産品。潮新聞記者在調研時欣喜地看到,浙商們來到永清,一起帶來的還有各自的商標和品牌。從生産端看,陳炳柳,永清盈珂服裝服飾有限公司法人,擁有女裝商標“盈珂”;張獻華,廊坊卡帝亞服裝有限公司法人,擁有男裝商標“尼羅菲”。從銷售端看,伍朝八,華盛紡織集團合夥人,註冊了女裝布料商標“華桐”;林加進,賣的就是自家“澳森”品牌服裝。

  有品牌、重品質,這是浙商在永清生存的法寶之一。“特別是經歷了疫情三年的衝擊之後,面對越來越理性的客戶,我們靠的就是品質取勝。”張獻華説。

  因為品質牢靠、款式新穎,張獻華自家生産的“尼羅菲”品牌男裝在蘭州、西安等地的200多家門店銷售。此外,他家還是國內一些大品牌七匹狼、勁霸等的加工商。

  而在樂清人林加進看來,永清浙商屹立不倒的原因,就是一步步轉型,“都是自發的!”

  “市場大環境就是這樣。但我們相互鼓勁,爭做‘不倒翁’。”林加進説。他還給我們講述了自己的轉型故事。

  1985年,19歲的林加進來到北京海淀,在五道口那裏經營服裝。1992年大紅門京溫服裝市場開業時,林加進進場成了經營戶。後來,他註冊了自己的服裝公司:北京澳森服裝有限公司,“前店後廠”模式,生意紅紅火火。

  起先,“澳森”只生産、銷售男褲。2017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時,林加進同樣選擇了永清,並在曹家務鄉南小營村租房辦廠,繼續“前店後廠”模式。後因村裏搬遷,林加進乾脆關閉了廠子,謀求轉型升級。

  “我們不生産了,轉為主攻銷售。光是男褲,我覺得産品線還是單一了些,就轉為銷售‘澳森’品牌全品類男裝。”林加進説。

  怎麼採購?他把男裝分為褲子、西服、襯衫、短袖等品類,在全國各地找來品質過硬的生産商,下單“代加工”。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他主打的還是自家那個品牌:“澳森”。

  “就是我用‘澳森’品牌下單,讓生産廠家代加工。比如西服,還是溫州老家的廠家過硬,我找的是報喜鳥、喬頓合作。襯衫,我就交給義烏還有廣東那邊生産。”如此一來,林加進每天琢磨最多的,就是國內外的流行款式,看布料、看設計、看色彩,然後再到全國各地調研,“看準了就下單”。

8.jpg

澳森服飾

  再後來,他還把女裝也囊括了進來。如今,林加進在雲裳小鎮有兩個店面,一個主營全品類男裝,一個主營全品類女裝。“我們還反季節下單採購,可以節約生産成本。”林加進説,“這個月底,我計劃去趟浙江平湖,反季節採購今年冬季的羽絨服。”

  等待機遇,期待騰飛

  面對未來,永清的浙商在想些什麼?

  “一致看好,充滿信心!”潮新聞記者在永清調研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作為永清縣浙江商會會長,陳炳柳告訴潮新聞記者:“華北區域需要這麼一個平臺,這是幾十年從業經驗讓我們得出的結論,也是這些年支撐我們一路前行的精神支柱。”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下,100多家在永清建起的浙商服裝企業,至今每家僅購地建廠部分已投入不少於4000萬元。“加上設備等,全部加起來已有近百億元。其中相當部分浙商,是把前半生積蓄都投在這裡了。”陳炳柳説。

9.jpg

雲裳服飾廣場(一號館)

  最近,他們正商量著成立永清縣浙江商會外貿服裝專業委員會,做好內銷、外貿兩篇文章,積極參與國際國內雙迴圈。

  在京津冀經濟圈核心,永清浙商的發展引起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係師生的關注。祖籍浙江溫州的該係研究生夏成艷,甚至在畢業論文中關注了這群浙商。

  “浙江人就是潛力股,只要給機會、政策和平臺,他們就能騰飛。”目前已經完成論文、正等著畢業答辯的夏成艷告訴潮新聞記者。

  在導師武廷海的指導下,夏成艷是從未來城市規劃的角度去研究永清時尚産業和永清浙商的。她的論文題目是:《基於未來城市DNA的河北永清國際服裝城規劃研究》。

  在武廷海、夏成艷這對清華師生看來,在永清奮鬥的這群浙商積極配合國家戰略部署,不僅有戰略眼光,還在實戰打拼中非常靈活。“困難是臨時的,前景是光明的。”他們説。

  是啊,産業要發展,經濟要騰飛,離不開當地政府的規劃與扶持。對於時尚産業,永清縣勾劃了怎樣的未來發展藍圖?這中間,浙商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下一站,潮新聞記者將走進永清縣委大院,對話永清縣主要領導。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中國網    | 撰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