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北京的紹興故事 魯迅故居與長孫周令飛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四
發佈時間 | 2023-06-30 08:36:20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11.jpg

   魯迅,到現在依然是個熱詞。

  在北京,你總會遇到“他”。他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在年輕人的表情包裏,在京城紅色文創中,在各種戲劇展演裏。

  在成為“魯迅”的路上,紹興與北京是兩個最關鍵的地方,紹興令他徬徨,北京讓他發出“吶喊”。所以魯迅與北京,還有他文章裏的故鄉紹興,是京城老少經常提到的話題,位於西城區的北京魯迅故居,時時有人慕名前來打卡。

7.jpg

北京魯迅博物館院內的魯迅雕像

  繁茂的人文藤蔓之北京故事,繞不開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而要談魯迅的北京往事,以及他與故鄉紹興的故事,有一個人有更深體會,他就是魯迅的長孫周令飛。

  最近,潮新聞記者探訪了魯迅故居,重溫當年他在這裡是如何生活,如何完成《野草》、《朝花夕拾》、《徬徨》等作品,並趕赴紹興探訪了周令飛。

2.jpg

北京魯迅故居

  1

  在白塔寺西側,原阜成門城墻腳下,許多曲曲折折的充滿煙火氣的小衚同裏,藏著一代文豪魯迅的私宅,魯迅在北京的最後一處寓所,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北京魯迅故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在北京生活、工作將近十五年的時間裏,曾經住過的地方有四個:宣武門外紹興會館、八道灣衚同十一號、西四磚塔衚同61號和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迄今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魯迅居所就是西三條的這一處,魯迅博物館就坐落在魯迅故居旁。

  潮新聞記者在北京魯迅故居看到,即使在工作日也人氣不減。在這個小院中,更多的是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帶著新潮的魯迅文創,走進院子裏,尋找魯迅的“老虎尾巴”,或者是魯迅後園裏的“兩顆棗樹”。

3.jpg

前院的兩棵魯迅手植白丁香

  走進這間小院,映入眼簾的是魯迅在1925年4月5日親手種植的兩顆白丁香,經歷了8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枝葉不僅覆蓋了整個前院的空間,並且早已高出院墻很多。

  北京魯迅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晴告訴記者,“四月到五月的魯博,總是花香四溢的。每年這個時候,我們會邀請一些中小學生走進魯迅故居,在魯迅手植的白丁香樹下,伴著時不時飄落的丁香花瓣,和著沁人心脾的花香,誦讀魯迅的作品,學一學魯迅筆下小鴨子小雞的樣子,或滿院‘飛’跑一下,或步履蹣跚的‘互相招呼,總在一處’。”

4.jpg

魯迅和家鄉木匠設計的書箱

  這座四合院是魯迅親自設計並改建的,清灰磚墻,朱紅門窗,格外幽靜。院內有南房三間,是魯迅藏書及會客的地方。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會客南墻旁擺放的一排書箱,是魯迅和一位木匠親自設計的,疊起來是書櫃,分開又是一個個箱子,魯迅生前頗為喜愛。院落的北房三間分別是魯迅母親、原配夫人的臥室。

5.jpg

“老虎尾巴”外景

  堂屋向北接出的小間,是魯迅的“綠林書屋”,“在魯迅故居,這個小間是最著名的。”劉晴向記者介紹,小院的第一位訪客許欽文十幾年後寫有《在老虎尾巴的魯迅先生》,談到魯迅和他私下閒聊時,把這間小屋稱之為“老虎尾巴”,並解釋説:“因為便宜點,這是灰棚,上面是平頂的,比較正式的房屋,錢可以省一半多。——這樣在屋後面拖一間的灰棚,在北京叫做老虎尾巴。現在我是住在老虎尾巴裏了!”

  在魯迅的日記裏,把將要誕生的“老虎尾巴”昵稱為“虎尾”。儘管這間小屋只能到“棚”的級別,魯迅卻對這間從設計、建築、裝修、房間佈置都傾注了很大心血的“老虎尾巴”,有一種溢於言表的喜愛。

6.jpg

“老虎尾巴”內景

  “‘老虎尾巴’只是魯迅私下對自己這間小屋的稱呼,他還在公開的文章中給他的虎尾起了一個雅稱——‘綠林書屋’。”劉晴説。從“老虎尾巴”的西式大玻璃窗向屋內看去,可以看到魯迅的書桌、藤椅。

  劉晴特別地向記者介紹了桌上的一盞中號高腳煤油燈,“這樣一件看似普通的照明用具,早在1962年就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魯迅居住在西三條期間,因為這裡不通電,夜晚創作沒有煤油燈相伴是不可想像的,在魯迅的散文詩《秋夜》 和《好的故事》中,這盞煤油燈都有特寫鏡頭。”

7.jpg

記者對話周令飛

  2

  在魯迅故居,我們與這位大文豪有了跨越時空的交集;對周令飛的採訪,或因血脈之情讓我們從文學中走出來,好似看到一個人間的魯迅。

  周令飛是魯迅的長孫,“令飛”這個名字,是魯迅曾用過的筆名,是和他一起在北京生活了15年的祖母許廣平給取的。

  現在,周令飛有多個身份——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兼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魯迅與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長、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等,而他更願意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接受潮新聞記者的採訪。

  在紹興魯迅文化基金會見到周令飛時,記者有種穿越的感覺。

  他方臉,濃眉,蓄著魯迅標誌性“一”字形鬍子。若不是其挺拔高個和現代穿著,記者差點不能從想像中抽離出來。

8.jpg

周令飛與祖父魯迅及父親周海嬰

  “事情比較多,中午還約了工作。”今年70歲的周令飛思維敏捷,工作節奏很快,説著帶京腔的標準普通話遞給記者兩本刊物,一本是《魯迅文化基金會成立十週年特刊——故鄉》,另一本是《魯迅與世界文豪》。

  他説:“這兩本刊物裏面有寫我在忙的事情。”刊物的卷首印著周令飛的頭銜。“如果從眾多身份中選一個的話,我希望表達自己是一個文化工作者。”周令飛回想了一下,“從1970年開始,我實際上從事文化工作已經50年了,做攝影、做影視、做策展、做製作人、做國際傳播,到現在的公益基金會,一直都在文化行業裏面。”

  周令飛全身心聚焦魯迅文化的傳播,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在父親周海嬰的感召下,走上了守護魯迅精神的道路。此後,周令飛就一直致力於推廣發揚魯迅精神文化,並推動現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

  2012年,周令飛創辦魯迅文化基金會,業務範圍比其父周海嬰2002年在上海發起的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更廣,意義也更深,業務也逐步遷到北京。

  這一步,讓周令飛回到了熟悉的北京。

9.jpg

北京紹興會館舊照

  3

  與31歲才踏進“四九城”的周樹人不同,周令飛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北京對我來講,是一個啟蒙我成人的地方,那一段時期我感覺特別幸福。”

  周令飛微笑著回憶,“我從小就看著父親在家裏研究藝術和攝影,他也會帶我出去見很多文化名人,在這樣的文藝浸泡下長大,我後來一直做文化也就不奇怪了。”

  特別重要的是,周令飛覺得自己的“三觀”在北京養成的,“我在北京接受了許多正能量的教育,所以我很感激北京。”

  這和北京對魯迅的影響一樣,周樹人就是在北京成為了魯迅。

  “這三個地方組成了魯迅在北京的重要足跡。”周令飛説,“紹興會館是他首度使用魯迅筆名創作《狂人日記》《孔乙己》的地方;八道灣是他創作出《阿Q正傳》的地方;現在的北京魯迅博物館是保存最完整的一處魯迅故居。”

2.png

北京魯迅故居裏保留的“魯迅書桌”

  周令飛還有一個身份——北京紹興商會名譽會長。對於在京的紹興人,周令飛有個樸素希望:更多地去了解自己的故鄉,了解紹興,了解紹興的群體,這樣才能做好自己,也能長久發展。

  “你可以説我一定要為北京做點事,但你如果不願意為家鄉付出,哪怕做一點小事,我覺得是不合格的。”周令飛覺得,這也是“繁茂的藤蔓”的意義。

  除了紹興人,周令飛還關心紹興在北京的獨家印記。他一直關心北京紹興會館的情況,“我希望社會各界能共同努力,保護好這一歷史古建,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北京展示紹興的過去、現在和明天。”

1.png

紹興的魯迅文化基金會辦公室

  4

  周令飛形容,現在的北京對他來説,更像一個“大腦”。“魯迅文化基金會是一個全國性的國家一級基金會,所以需要從北京來輻射到全國甚至全球。”

  記者看到,在他辦公室一塊寫滿日程的白板上,列著多個在北京辦的活動,還包括京紹互動。

  “京紹互動很有意義,比如今年是吶喊小説集發表100週年,小説雖在北京發表,但它裏面許多文章寫的是紹興的事情。”周令飛透露,預計在今年9月,基金會將在北京舉辦百年紀念的大型會議,“魯迅當時的吶喊是反封建,為了民眾的覺醒,但我們今天,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吶喊。”這是周令飛對於今天重溫這一部小説,以及在北京舉辦活動的意義的理解。

  周令飛覺得,京紹互動的意義還在於,大家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魯迅,人間的魯迅。“我們今年在做一個短視頻紀錄片,就叫《人間魯迅》,在北京和紹興兩地拍攝,儘量還原當時魯迅的生活環境和他的思考。”

  周令飛曾在多個場合呼籲,希望了解一個“人間魯迅”。他解釋道,在讀魯迅文章時,覺得很難懂,原因可能就在於我們不了解它的時代背景,沒辦法進入到他的那個空間裏去。

  所以從2006年開始,周令飛和他父親就提出“魯迅是誰”這個概念,就是在學術研究以外,從各方面把一個人間魯迅呈現給大家,這也正是魯迅文化基金會一直在做的“魯普”工作。

  《人間魯迅》這個短視頻,就是其中的實踐。作為主策劃,周令飛説,他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讓年輕人了解一個立體的魯迅。“過去談魯迅,我們基本是從文本上了解他,但我們今天提出立體閱讀,就是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

  周令飛很潮,“我現在還在帶研究生,把魯迅的作品做成動漫化的工作。”為了讓現在的年輕人身臨其境地去了解魯迅,他和團隊還嘗試現在流行的虛擬空間,比如元宇宙去展示那個時代環境下的立體魯迅。“創造空間和方式,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去接受、去學習,這非常重要,也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做的事情。”

2.png

紹興“魯迅故里”遊客絡繹不絕

  5

  現在,周令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故鄉紹興。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落葉歸根,我現在在紹興的感覺,是落葉知根。”對於紹興,周令飛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他父親沒有生在這裡,他也不是,但爺爺著作中對故鄉紹興的描繪,他是熟悉的。

  “我知道自己祖輩都在這裡,因為根在紹興,所以我打心裏能跟故鄉産生共鳴。”從2000年開始,周令飛和父親與紹興開始較多的互動,隨著次數的增多,對故鄉的情感也就越來越深。“如果把自己定位為過客,肯定不會有這種感覺。”

  周令飛的心在紹興扎了下來,全身心致力於他喜歡的文化工作。

3.png

紹興魯迅博物館裏的“大師對話”十週年主題展

  經過前期精心的準備,魯迅文化基金會于2014年啟動了“大師對話--魯迅與世界文豪”活動。

  當年的第一次對話是“魯迅與雨果”,活動先後在法國和上海、紹興展開。那次對話以後,法國先後派人來尋訪魯迅故鄉,還有法國的中學主動提出建立對口交流關係。

  之後,“魯迅對話托爾斯泰”“魯迅對話泰戈爾”“魯迅對話夏目漱石”“魯迅對話但丁”“魯迅對話海涅”“魯迅對話馬克·吐溫”“魯迅對話蕭伯納”“魯迅對話安徒生”,陸續在文豪故鄉開展,世界文豪與魯迅跨時空的對話,開啟了紹興文化走向國際的新篇章。

4.png

“魯迅對話但丁”

  今年是“大師對話”十週年,就在5月,大師對話系列在紹興迎來第十場——“魯迅對話裴多菲”中匈文化交流活動。兩國文學研究專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討魯迅、裴多菲與中匈文學、中匈文化。

  “文人之間的交流,文學之間的對話,就像一滴墨落在宣紙上一樣,最容易浸潤人心。”經過周令飛和團隊的努力,中國文化重鎮紹興,也由此讓世界更多地感知和認識。“紹興走向世界,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紹興文化走向世界,就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今年,周令飛還要率代表團去三個國家交流訪問,包括安徒生的故鄉丹麥、易卜生的故鄉挪威、裴多菲的故鄉匈牙利。今年12月份的“魯迅文化論壇”也是今年他的重點工作。“我們只是河流裏的一滴水,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促進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5.png

“魯迅對話泰戈爾”

  紹興越城區孫端街道的安橋頭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社戲》中魂牽夢繞的外婆家,周令飛去年選擇在這裡設立了工作室,主要工作是支援紹興的鄉村振興和文旅發展。

  “我真希望大家都來這個美好的地方。”如今,在魯迅文化基金會的積極推動下,安橋頭村再現了魯迅筆下的西瓜地、祝福、社戲等場景。2022年魯迅短篇小説《社戲》發表100週年的時候,周令飛還策劃了首屆“水鄉社戲”活動,“當時人氣很旺,希望以後也是這樣。”

6.jpg

第一屆水鄉社戲現場

  如今,周令飛引進魯迅美術學院動漫基地落戶安橋頭村。作為客座教授,周令飛每年帶他的10位研究生在村裏創作。

  70歲,是一個退休的年齡,以後日子怎麼過,周令飛已經想好了。“在傳播魯迅文化這條路上,其實有很多的人,我要做的工作,就是繼續鋪路、開路,帶著喜歡魯迅文化的青年們,繼續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和魯迅同時代的邵飄萍,也來自浙江。他是傳奇報人,1918年10月創辦《京報》;魯迅擔任主編的《莽原》,剛開始是《京報》的副刊,附於《京報》發行。邵飄萍還是革命志士、中國共産黨早期秘密黨員,反帝反軍閥旗幟鮮明。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被奉系軍閥殺害。2021年6月,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修繕一新後對外開放。下期,記者將跟隨邵飄萍嫡孫邵澄,探訪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探尋邵飄萍用生命追求光明和真理的故事。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富陽竹紙的故事,在北京前門向世界推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

  從天安門廣場大花籃看“四千精神”,80後“雙驕”在京創業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一

  “朱炳仁·銅”開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進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二

  正乙祠戲樓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十三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姜倩 侴雪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