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公開課 | “間歇性冷漠”——不可或缺的情緒保護
發佈時間:2024-12-27 08:1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丁俊貴你會突然厭倦他人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況:朋友經常跟你吐槽抱怨學習、生活和工作,突然有一天你不想聽了,甚至覺得不耐煩。
每次給家裏打電話,都要聽父母嘮叨家長裏短,一開始你還能用心附和,後面卻會疲於應付。
面對經常一起玩得很好的夥伴們,你突然不想參與話題討論了,不想理人……
以上種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間歇性冷漠”。
“間歇性冷漠”的概念
間歇性冷漠是指,當我們對身邊的人或事過度共情,讓自己變得心累、麻木、抑鬱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每個人的同理心就像是一個情感容器,這個容器有它的容量限制。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頻繁地對外輸出情感,而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恢復和補充新的情感能量,那麼這個容器裏的情感就會逐漸被消耗殆盡,導致共情失能的情況。
熱情,一旦加上“過度”,就是自焚的火焰。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熱情洋溢固然是好事,但過度熱情只會不斷透支自己,讓你越活越累。
懂得適時冷漠,斷然拒絕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才有能量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經歷“間歇性冷漠”的時候,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完全不用覺得困擾。它只是使我們原本緊繃的人際關係被“鬆綁”,告訴外界“我需要充電了”。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過於懂得“間歇性冷漠”。
“間歇性冷漠”的裨益
● 有利於減少社交“傷害”,保持積極情緒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經歷,明明平時性格溫和、待人友善,卻在某個瞬間突然變得異常暴躁。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往往是內心的承受力達到了極限。每個人的情感容量都是有限的,無論是負能量的承受能力,還是積極情緒的供給能力,又或是共情能力的發揮,都有它的邊界。
當這些情感資源被過度消耗時,間歇性冷漠讓我們有機會給情緒放個假,好好消化負面情緒,從而確保積極情緒能夠正常輸出。
● 有利於維護個人邊界,更好地與外界聯結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冷漠”這個詞有一定誤解,認為冷漠的人缺乏共情能力,不利於維持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而冷漠也是人類天生攜帶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以提醒人們規避某些麻煩,為自己節約精力,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每個人的共情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在與他人情緒的共情中不能完全將自己置於其中,需要將自己抽離一部分出來維護個人邊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探索自己的需求和價值上面,從而幫助自身更好地與外界建立聯結。
● 有利於保持適當距離,讓熱情更“可貴”
當一個人過度地給予他人承諾和希望,往往也會伴隨著更多的失望,這並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維持。
如同在異性交往中,有些人總是習慣一開始就傾盡所有,並且堅持不懈地付出。可所有付出都會呈現遞減狀態,當自己的狀態與最初相比出現明顯的落差時,對方的熱情和期待也會逐漸冷卻。
相反,如果我們能學會間歇性冷漠,適時地調整自己的付出節奏,偶爾的付出往往更能提升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間歇性冷漠”的合理應用
◆ 減少不必要的社交
適度放空,和周圍人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社交。
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往往來源於穩定持續的吸引,而非討好。
◆ 不要過度共情別人
高敏感特質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度共情他人。
不是説這樣就會成為冷漠的人,而是過度共情,接收過多的負能量,就會讓自己持續陷入低能量狀態。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釋放善意,給他人帶來溫暖。
同時,遠離負能量爆棚的人:愛抱怨的人就像一個黑洞,會源源不斷地吸走你的能量。
高共情力有它的優勢,對事物觀察更敏銳,可以多看正面的、樂觀美好的東西。
越長大越相信:心態決定一切。當我們學會轉念,允許一切發生,拒絕跟爛人爛事糾纏時,生活自然越來越好。
適度和他人情緒斷聯,是為了讓自己好好休息,調整到一個自洽舒適的狀態。
◆ 不要讓自己的“好”變得廉價
只要留心,我們就會發現:對一個人越是無條件的好,對方就越不會珍惜,對我們的態度也愈發敷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對方覺得我們的“好”太廉價了,他不需要付出什麼就能得到,自然不會珍惜。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所以適度保持冷漠,也是在關係中建立邊界的重要手段。
只要不欠對方什麼,就不需要討好,不需要過於在意對方的想法。
當我們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既不討好也不刻意疏離,設置了邊界感,對方反而會重視我們。
真的不需要時刻待命,隨時回應別人的需求;你的價值來自,由自己來掌控和把握交往的分寸和邊界。
比鞭策自己前進更難的,是允許自己停頓。
在喧囂的世界中,用一些冷漠來點綴生活,也許你會發現,前進的腳步會變得輕快起來。
生活中,沒有人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會有疲憊的時候,只有懂得自己幫自己卸下疲憊,學會間歇性冷漠,才有能力更好地愛別人。
當我們選擇以適度的冷漠方式暫時遠離耗費精力的人、事、物時,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丁俊貴/海安市第三人民醫院睡眠心理中心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憂鬱的背後:來自重組家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個案2024-12-27
老二比老大更聰明嗎?專家解讀,真相扎心了……2024-12-26
如何緩解心理健康問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支招2024-12-26
“心理學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使命”研討會舉行2024-12-26
對已出現心理問題的兒童青少年如何進行干預? 專家解讀2024-12-26
“心理健康青春行”專項活動:照亮青少年“心”世界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