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調查報告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西部地區問題突出 獨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發佈時間:2024-09-12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珍玉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發佈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其中顯示,我國大多數青少年(85%)表現出中等或較高的心理健康水準,但不同成長環境下,青少年呈現出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需要更多關注與呵護。

這項大規模調研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主導。研究人員針對2019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中收錄的內地30個省級行政區(不包括西藏)、近10萬名13~18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數據展開分析,發現約2.1萬名青少年(21%)認為自己幸福感較高,約6.4萬名青少年(64.6%)認為自己幸福感一般,約1.4萬名青少年(14.4%)認為自己幸福感較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準較高的省份為吉林(39.6%)、黑龍江(33.1%)、上海(32.9%),心理健康水準較低的省份為江西(19.3%)、海南(19.1%)和安徽(18.9%)。

2019年中國各省13-18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準。(A)心理健康水準高;(B)心理健康水準低。

研究還發現,年齡、性別、城市或農村背景、家中子女多少和父母受教育水準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年齡較小的青少年比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男生比女生的心理狀況更好;城市青少年比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準更高;獨生子女錶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雙方受教育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越好。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告訴記者,這個研究整體反應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年齡越大的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越多,主要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特別是學業壓力,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範圍,這在競爭激烈的地區體現更為明顯;這個年齡段女生比男生發育要早,生理、心智更加成熟,對各種事物更加敏感,女生也更容易受到身體形象不佳的影響,因此比男生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個研究的一個有趣發現是,我國獨生子女的幸福感較高,有兄弟姐妹的反而幸福感較低,可能與家庭子女數量增加導致父母關愛和物質獲得被稀釋有關。特別是老大為女孩的家庭,常認為父母重男輕女,父母生了弟弟後,自己的家庭地位下降,從而導致一定的心理波動。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準相對較低,主要由於留守兒童比例較高,這個原因在中西部體現更明顯。受教育水準越高的父母,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更加關注,也更願意學習心理學知識並加以運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孫雲曉説,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連續20多年調查的結果都顯示,在中小學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有溫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北京師範大學2018年對18萬中小學生的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併發現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比小學四年級學生認同度高10%以上。兩項調查結果説明,以上兩點對青少年的快樂幸福非常重要。

兩位專家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關係到他們的健康成長和一生幸福,家長們應儘量做到以下幾點,給孩子創造健康的精神環境:

1.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援,不要一味加壓。父母要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創造更多家人共處的美好時光,這是他們的幸福之源。父母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和尊重孩子,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2.從小幫助孩子培養夥伴關係。在13~18歲的成長階段,青少年有玩伴至關重要。父母要多鼓勵、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玩,一起遊戲、聚會、野餐,鼓勵孩子參加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等。

3.培養孩子興趣愛好,鼓勵多閱讀。在趣味、故事和潛移默化中開闊孩子的視野,幫助他們形成多角度認知的思維習慣,避免“一根筋”,這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數據概覽

《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通過對全國範圍內數十萬青少年進行調查,從年齡、地域、性別三個維度分析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數據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和嚴重程度在不同群體中存在顯著差異:13-18歲青少年中,約有25%的人群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地域分佈上,東部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數總體優於西部地區;性別上,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男生更為突出。

年齡差異分析

在年齡層面,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面臨著不同的心理壓力來源和影響因素。13-15歲的學生主要受到學業壓力和同伴關係影響。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正處於初中階段,學習任務繁重,考試壓力大。同時,他們在自我認同和社交技能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因為人際關係困擾而産生焦慮情緒。

16-18歲的青少年則主要面臨升學壓力和未來規劃的不確定性。這一階段正是高中學業的關鍵期,大量的學習任務和高考的壓力無疑是他們心理健康的一大挑戰。同時,對於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如大學專業的選擇、職業規劃等,都可能成為心理壓力的重要來源。

地域差異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圖》顯示,城鄉、東西部地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準存在明顯差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由於教育資源豐富、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準相對較高。他們在學業和生活上獲得的支援和幫助更多,心理問題的發生率較低。

而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則更加突出。這與當地教育資源匱乏、家庭經濟壓力大、社會支援系統不足密切相關。一些農村地區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仍然被視為“不夠堅強”的表現,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干預。

性別差異分析

性別差異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資料顯示,女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相對更為嚴重。研究表明,女生在青春期發育期間,生理和心理變化更為顯著,同時她們更加注重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人際關係和情感波動的影響。

此外,性別刻板印象也在無形中加劇了女生的心理壓力。社會普遍認為女生應該更加溫柔、體貼、懂事,而這種隱形的性別角色期待可能對女生的自我認同産生負面影響,進而導致焦慮和自卑等問題的出現。相比之下,男生則更多地被期待表現出“堅強”和“理性”,他們通常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情緒問題,導致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中國網心理中國綜合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