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大咖會客廳 | 張天布:別焦慮,孩子可能是“假抑鬱”

發佈時間:2024-12-24 16:28:1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李紅都

採訪對象

張天布,西安終南心理首席督導師、陜西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專委會副主委,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專委會副主委。臨床上擅長將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與中國修身養性的文化資源加以整合。著有《衝突背後的衝突——解讀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

主要觀點

躺平、擺爛、空心這3種以情緒低落為主的部分抑鬱症狀,尚達不到抑鬱症診斷的標準,只是“假抑鬱”,父母不必過度焦慮。

如今,我們對抑鬱症已不再陌生,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有抑鬱症前來醫院就診。臨床上,大量青少年就診者只是有情緒低落為主的部分抑鬱症狀,尚達不到抑鬱症診斷標準,我們姑且將其視為“假抑鬱”。“假抑鬱”往往由各種各樣的心理因素導致。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可以將其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躺平、擺爛和空心。

人畜無害的躺平者

躺平者的內心獨白是:我很氣餒,無力做好任何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躺平者表現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他們往往心裏想法很多,經常沉浸在一種美妙的、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中,卻不願意走入現實,甚至不願意承認現實。

我認識一個小夥子小剛,今年已經是第4次報名參加高考了,但他像前3次一樣臨陣脫逃了。每次棄考後,他不甘心,第2年又報名。他每天在家裏用各種美好的想法鼓勵自己用心復習,但到了高考前夕,又出現拉肚子、頭疼、失眠等症狀,再次臨陣脫逃。家人非常煩惱,他自己也感到灰心喪氣,越發情緒低落、消極懶言,每天感到心煩、焦慮,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睡眠品質也差,總是半夢半醒。他想和人聊天,又不知道聊什麼,乾脆一個人待著。

在我的門診裏,小剛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他們心裏對自己有著理想化的期待,很擅長制訂學習或工作計劃,卻始終無法堅定地執行。在想像中,他們覺得自己仿佛不用休息、不會分神,並且能夠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所有人類的惰性都消失了。當如此完美的計劃開始落地時,就意味著他們要面對一個真實的、不完美的、可能會出錯的自己。回到現實,他們內心便充斥著對自己的不滿和不自信。

躺平者雖然也會有抑鬱的表現,但並不屬於精神障礙範疇中的抑鬱症,更像一種性格缺陷。追溯其心理髮生的緣由,往往源於孩子的“自戀”出現了障礙。

在心理學中,“自戀”並非貶義詞,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恰當的自戀,來維持一種自尊、自信的感覺。這能夠幫助一個人在與他人相處時,發自內心地欣賞和肯定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有從與父母的互動中獲得恰當的自信時,他才會有健康的自戀。如果父母沒有關心到這種自尊的需要,不恰當的過於嚴苛,動不動就斥責孩子,不允許孩子犯一點兒錯,則容易讓孩子的自戀受損。或者父母給予孩子不恰當的讚揚和鼓勵,俗話説的“戴高帽”,也會讓他的自戀變得脆弱。長大後,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犯錯,希望盡善盡美,達不到自我期待值時,就會選擇性地逃避,甚至乾脆躺平。

面對“躺平者”,建議父母為孩子營建允許和接納的家庭環境,少一點兒拔苗助長的勵志説教和鞭策,陪伴他們接受內心的不如意、不完美。有時候還需要親身示範,能夠接受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平和與快樂,幫助孩子看到真實的自己。還可以給孩子講自己犯錯時的“囧事”,在自嘲和調侃中,幫助孩子樹立“努力去做,就成功了一半;就算沒成功,也不丟人”的健康心理。

此外,躺平者常常多巴胺不足,父母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和公益活動,通過增加運動和社交,興奮大腦皮層,調動活力。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制訂學習計劃,督促他嚴格按照時間節點來完成自己制訂的計劃。父母輔助孩子學會自律,幫助他通過提升計劃執行力走出幻想,在現實的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信。

自我攻擊的擺爛者

擺爛者的內心獨白是:我很憋氣,偏偏把事情做糟了給你看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人類的本能之一。當攻擊不能以抗議、抱怨、發脾氣等方式合理地表達出來時,攻擊就會從主動轉為被動,以此表明“我不開心,你也別想過得好”。通俗來説,擺爛就是“破罐子破摔”,背後蘊藏著自我攻擊。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輕者自傷自殘,重者輕生自殺。出現這種問題的核心因素在於其攻擊性不能被主體自己清晰地意識到,不能以相對安全的方式表達出來,攻擊性受到抑制,進而轉向自身。

初中女生小珍被母親帶來就診。母親説,小珍心理有問題,經常自殘,手腕上有一道道刺眼的傷痕,懷疑她患上了抑鬱症。她的父親是企業工人,母親沒有工作,家庭經濟壓力較大,提升家庭生活水準的希望都壓在小珍的身上。哪怕考了全班第二,父母還是不滿意,因為不是第一名。

進入重點中學後,面對實力超群的“對手”,小珍拼盡全力也達不到父母的期待,開始情緒低落,討厭上學。一次,被母親訓了一頓後,她把自己關在衛生間,用刀片割腕。雖然傷口不深,但把父母嚇得不輕。自此之後,家裏沒人説她了,但氣氛沉悶得可怕。她開始頻繁請假、逃學、闖禍。看到父母終日愁眉不展的模樣,再想想自己渺茫的未來,她有種説不出的孤獨和絕望,再次用刀片劃破手腕……

割腕行為看起來對小珍影響最大,其實給她的父母帶來了一種強烈的無奈和失控感。父母一下變“軟了”“怕了”,小珍“攻擊”父母的目的迂迴達成了。

找到問題的癥結後,我讓小珍遵從內心,把內心深處的期待、挫折、憤怒,以及在處理矛盾方面建設性的思路一一傾吐出來。允許她當著母親的面,説出對母親的怨言。

當小珍發泄完心中的怒火,母親流著淚説:“對不起,我真的沒想到,以為這樣可以讓你變得更好……”

我又問小珍:“媽媽平時對你照顧得好不好?”她想了想,點點頭。

我説:“你看,媽媽內心是非常愛你的,但她也是普通人,能力有限。如果知道這樣做會傷了你的心,她肯定不會這樣做的……”幫助小珍將內心的煩惱清晰化後,她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

很多厭學的孩子就是用這樣一種防禦機制來對抗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比如逃學,抽煙喝酒,熬夜打遊戲,故意考不及格,考試交白卷等。這些都是擺爛者表達和釋放攻擊性的方式。

但我們也要看到樂觀的一面:擺爛者比躺平者好應對,擺爛者還能夠跟人衝突、較勁兒,而躺平者往往回避交流,拒絕承擔責任,讓人想幫他一把都使不上勁兒。比如當母親埋怨她不懂事時,小珍非常生氣地説:“你不要老是否定我,我討厭你們從不會肯定我,總是打擊我!”

我順著她的話問:“如果媽媽答應從現在開始,不打擊你,不要求你,無論你考多少分,她都能看到在分數背後你的努力,你是不是就不會再用極端的形式跟她對抗了?”

小珍很認真地點點頭:“對啊,我能管好自己。考多少分,是我自己的事,跟她有啥關係?”

在我的幫助下,小珍母親認識到孩子的心理問題與家人對她過度控制的態度很有關係,並真誠地向女兒道歉,消融了孩子心底的怨氣。小珍也在這次諮詢過程中,看到自己和父母認知的局限,最終將心理能量轉化為一種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動力。

茫然無措的空心者

空心者的內心獨白是:我很茫然,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空心是指一個人在有外在條件和明確指令性要求下,能把事情做好;但讓他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完成一件任務,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整個人都陷入一種空洞和盲目之中。比如,有個剛分進機關科室的大學畢業生,領導讓他把當月部門考勤明細列印出來送交人力資源部,他很快就辦好了。第2天,領導讓他幫單位訂購幾把辦公椅,對他説:“買你看起來不錯,坐起來也舒服的就行。”換作旁人,知道領導沒有特別要求,差不多就行了;大學生卻很茫然,不知道啥樣的椅子領導坐起來會覺得滿意。

對於這種心理現象,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很形象的心理概念—“假自體”。即有的人不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外在世界,似乎只有滿足別人的需要,自己才能感到安全、踏實。其實,這種“假自體”在每一個成年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它會讓一個人看起來溫和親切、謙遜有禮,因而更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幫助。但凡事都要有一個尺度,過強的“假自體”,會讓人感到人生毫無意義,進而導致抑鬱。

在日常生活中,空心者通常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和老師眼裏的乖孩子,很懂事,讓大人省心。做事循規蹈矩,從來不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凡人歌》裏,集好孩子、好員工、好丈夫、好弟弟于一身的沈磊就是一位空心者。沈磊從小到大都是父母和姐姐眼裏不惹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是老師眼中的優秀生,還考上了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考上公務員。工作兢兢業業,不計個人得失,深受領導好評。直到妻子謝美藍鬧著離婚,他才開始反思自己。

在反思中,沈磊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從小到大,他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自己沒啥想法,對生活也沒啥願望。後來,為了找回自己,他辭了職,去山村支教,在那裏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愛情。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很容易培養出空心孩子。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要像《凡人歌》中沈磊的父母和姐姐那樣,允許他走出“乖孩子”的“假自體”,遵從自己的內心,給他留有獨立生活空間,鼓勵他積極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在他進行自主性探索的時候,忍住自己想保護或替代其做決定的衝動。讓孩子重新體會到自己的力量感,進而喚起內在的動力,充實真實的自體。讓他看到自己真實的情感和需求,找回自信,然後慢慢發展出堅韌真實的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諮詢的實際案例中,一個來訪者身上可能同時存在“躺平”“擺爛”“空心”的成分。從症狀的角度來説,“擺爛”導致自傷行為的來訪者,我們須以保證其安全為主,在諮詢中優先處理“攻擊”的主題。隨著自傷行為減少,來訪者的“躺平”“空心”症狀可能就會逐漸佔主導地位。

當父母看到孩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沒興趣、活動少、做事懶、情緒差、交往寡”等鬱鬱寡歡的狀態時,不用過於焦慮。因為孩子不一定就是患上抑鬱症了,更多可能是“假抑鬱”的“不作為”狀態。父母要對照“躺平”“擺爛”“空心”的深層原因,積極尋找對策。

小貼士: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典型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具有幾個特點:心境沉悶壓抑,情緒低落,身體懶惰,動力缺乏,思維遲緩,評價負性,信心不足,意志減弱,甚至自責自罪,自殘自殺等。

根據ICD-10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診斷主要依賴於臨床表現。抑鬱發作的症狀分為兩大類:核心症狀和附加症狀。核心症狀包括:(1)抑鬱心境(幾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心情抑鬱);(2)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興趣或喪失愉悅感;(3)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

附加症狀包括:(1)每天睡眠紊亂(失眠/早醒過多);(2)食欲顯著降低或增加,體重顯著減少或增加(變化的數值超過正常體重的5%);(3)自信心喪失和自卑,感覺自己沒有價值;(4)常想到死,或者常有自殺的念頭但沒有具體的計劃,或者是有自殺的具體計劃,甚至有自殺行為;(5)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決定時猶豫不決;(6)精神運動性活動改變,激越或遲滯(坐立不安或不想動);(7)無理由的自責或過分和不適當的罪惡感。根據抑鬱發作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類型。

輕度抑鬱發作具有核心症狀2條,附加症狀2條;中度抑鬱發作具有核心症狀2條,附加症狀3條;重度抑鬱發作則具有全部3條核心症狀,附加症狀至少4條。

抑鬱發作的一般標準包括:抑鬱發作需持續至少兩周。在患者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輕躁狂或躁狂標準的輕躁狂或躁狂發作。此種發作不是由於精神活性物質使用或任何器質性精神障礙所致。(本文中的所有事例均不涉及具體來訪者,符合心理諮詢師倫理規範)

受訪者 張天布 文 李紅都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